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15:4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7:11
关于面食:面点发展概况漫长的面点发展历史中,虽没留下面点的长篇专著,但确有它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也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饮食文化,生活习俗的历史遗迹.但因发展的时期漫长,加上各个不同朝代,而呈现出不同的饮食文化与发展状况,因而形成了以下各阶段.1 面点形成期春秋战国前此段时期属于远古时期,是我国的古代,直至人们学会种植物,麦等庄稼之后,才逐步的开始发展了面食的制作技术.远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已能制作一些简单的面食.到了西周,发展较快,有专业制作"糗饵粉食"的粉食和发酵的"酡食"的厨师,可见当时已有发酵制饼技术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小麦种植面积较大,人们要求也高,尤其贵族阶级更讲究.如孔子提出了"食不厌精,脸不厌细";也记载了饮食要"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使以食物类为主原料的面食之发展,有了很大的推动力.而秦汉统一政权的建立,使各地饮食相互融合,加上产制技术的提高,张鶱出使之交流,为面食制作提供了更多的原料.在西汉中所载的《饼,饵,麦,饭,甘,豆,羹》来看,可知当时食品种类的多样化,其中的"饼,饵",是指扁圆形的面点食品,包括蒸饼,胡饼;另汉的亦载有:"蒸饼,饼并也,馊面使合并也".馊面,就是发酵面,说明当时已有发酵面食的制作技术;中还记有"蒸饼,汤饼,馅饼,髓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其中蒸饼类似馒头,汤饼是水煮的面片,馅饼是牛羊脂制的油炸食品,索饼类似面条,而髓饼则是加入动物骨髓,油脂和面制作的炉饼.这个时期"平底釜(锅)"出现了,因而增加了煎, 炸,烙等新的面点种类.特别是出现了"蒸笼",2 面点发展期唐宋是我国面点的发展期,此时期,国富民安,又与外国经济交流,因此面食品种丰富而多彩,不仅有水调面,发酵面和其它面团的制品,面食的原料有油脂,糖,盐,乳和蛋;调制上则有蒸,煮,烤,炸,煎烙等的熟制方法;馅心方面,因动植物原料均可使用于调馅,其口味有甜,咸,酸.在记有,包子是根据馅心来命名的,有细馅大包子,水晶包儿,笋肉包儿,虾鱼包儿等等;记馅心有:打拌馅,猪肉馅,鱼肉馅,蟹黄馅,菜馅,澄沙糖馅,绿豆馅等等,有生馅有熟馅,其风味各具特色.这一时期面食成形富於变化;如面条可以切成条,也可拉拽成宽长条;拨鱼则用汤匙拨入沸水锅中以成"鱼"形;油酥面点则用模子压成形后油炸;馒头可以捏成形或用剪刀剪出花样,称为剪花馒头.3 面点兴盛期元代以后,回教清真面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中收载了许多回教食品,如湿面,乾面等定面食.明清时期,我国的面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这个时期,中式面食大都已定形,各面食的风味,流派也已形成,加上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西式面点开始传入中国,而中式面食也大量传至国外 .此时期,不仅有酒楼,茶肆点心,及有相当规模的作坊,生产精美面食,如北京的肉丁馒头,四川九圆包子,山西的刀削面,山东的抻面(拉面),两广的茶市点心及北京的宫廷点心等等,同时还出现面点为主的"喜庆筵席",可见当时面食产品之多,规模之大.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7:11
汉代随着石磨的广泛使用,发酵等面点制作技艺的提高,面点品种迅速增加,并在民间普及。崔缇《四民月令》中记述的农家面食有燕饼、煮饼、水溲饼 、酒溲饼等。汉末刘熙《释名·释饮食》中详 细记 述了"饼,并也。溲 面使合并也。胡饼 作之大漫汗也,亦以胡麻着上也。""蒸饼、汤饼、髓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其中胡饼为炉烤的芝麻烧饼,蒸饼类似馒头,汤饼为水煮的揪面片,髓饼为动物骨髓、油脂和面制作的炉饼 。在《西京杂记》中记述了民间节日吃时令面点的习俗,如九月九,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蓬饵即蓬糕,从而开了重阳节食糕的先河。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7:12
古代的,主要指小麦,并非中国原产,而是由西部民族传入的。西部民族养牛羊、种*7麦,形成了不同于中原的农业文化。他们引入的小麦,经过长期的发展,终于取代了黄河流域固有的黍粟的地位,成了我国广大居民的主粮。目前,我国小麦种植面积达四亿亩,成为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 植物遗传学和考古学研究表明栽培小麦起源于西亚。黄河流域虽有小麦的亲缘植物小麦草的分布,但迄今未发现野生的二粒小麦。中原数以千计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未发现麦作遗存。中国禾本科作物,唯“麦”字从“来”;禾麦并称,禾类不包括麦。这些都表明麦是引进的外来作物。 我国迄今最早的麦作遗存发现于新疆孔雀河畔的古墓沟墓地中,距今约3800年。墓主头侧的草编小篓中往往有小麦随葬,头戴毡帽,身裹毛布或毛毯,脚穿羊皮靴,木质葬具上覆盖牛皮,并且牛羊角随葬。这表明当地居民是以经营畜牧业为主,已开始种植小麦。孔雀河谷发现了麦物遗址,并同时出土了大型磨麦器。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穆天子传》记述周穆王西巡时,沿途部落大都以麦为献,带回中原种植。 羌人自古活跃在中国西部,在商代即与中原有密切的联系,周代这种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汉书赵充国传》中谈到麦是羌人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他“有麦无谷”。悠久的麦作文化是西部民族文化的特色之一。 因此,麦类的加工和面食——面点的发展亦与西部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吐鲁番高昌故城出土了自晋迄唐的小麦及麦面加工成的馕、水饺、馄饨和各种面食点心。西域兄弟民族将磨麦制制饼技术传入了中原,丰富了我国的饮食生活。时至今日,麦类还是新疆境内许多民族的主要食粮,制饼乃是他们的的拿手好戏。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7:12
汉代,石磨的广泛使用,发酵等面点制作技艺的提高,面点品种迅速增加,并在民间普及。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7:13
有了面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