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横溢的大才子解缙,他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绝路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2-15 06:2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2 05:09
解缙年少登科,步入仕途,名满天下,因自负其才、骄傲自大而被明太祖朱元璋所废黜。后因编写历史典籍巨作而备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为天下英才所艳羡。
不久,解缙又莫名其妙地卷入“皇储”之争,而遭受废黜。解缙才华横溢、满腹珠玑、精通礼典,最后竟知法犯法,聪明反被聪明误。在“违制吊祭”后,解缙被流放,后又因“私谒太子”而招致杀身之祸。
解缙人生共经历三起三落,他虽然在诗歌、书法以及散文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终究还是被雪堆所埋没。解缙的悲剧人生令人嗟吁慨叹,他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绝路的?
一、解缙的显赫家世
解缙祖上是山西家风清流的名门望族。西汉初年,解缙祖上为保家门平安,拒绝科考入仕,而是举家搬至山西雁门隐居。到了唐朝,解氏家族通过科考入仕的成员颇多,通常为父子兄弟同时及第。
解缙在《解学士文集》中大放厥词:“自唐至今,每举必父子兄弟联芳袭武而起以为常”。
可见解氏家族庞大显赫且人才辈出,崇尚知识的家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人。解缙与其兄弟解纶、解缙的叔父解观我以及解求我皆是同时登科及第之人。而在入仕之后,解氏家族在朝堂上政绩显著者大有人在。
解缙祖父解子元乃公元1345年进士,曾担任过安福州探官等官职。后在兵乱中因抵御流寇而英勇献身于沙场,死后被赠“光禄大夫”等头衔。解缙的叔祖父解子尚亦是进士出身,他曾预修《宋史》,也著有《儒家博要》、《四书大义》等历史典籍。
《江西通志》记载:解子尚“幼警敏嗜学,自天文地理兵刑历律,靡不精究”。
由此可见,解子尚博古通今、博学多才,在各大领域皆有涉猎。解缙的父亲解开乃元末国子生。元末明初,解开受人推荐拜见朱元璋。面前天子时,解开谏言“愿天子明德慎罚”,后被朱元璋赐官。谁知解开竟婉言相拒,表明自己并无入仕之心。
最后,解开成为儒学先生,因治学严谨与矜矜业业而远近闻名。解缙的外祖父乃高若凤。《江西通志》中记载:高若凤“至治进士,累官知封州,兴学恤民”。在如此德高望重的父亲的教导下,女儿自然是人中龙凤。
解缙的母亲高妙莹乃高若风的第四女,精通女工,通晓音律,读书明史,擅长书法,为人宽和厚道,孝顺父母,是标准的大家闺秀。
《黄世成纂》记载:“父封州公若凤尝叹息曰:恨非男子,每择象犀笔墨赐之,为小楷书”。
高若凤竟恨女儿不是男儿身,可见高妙莹巾帼不让须眉,乃女子中的翘楚。高妙莹生解缙兄长解纶时,恰逢乱世。解纶到了入学年龄也无法上学堂,只能待在家中。在无书可看的情况下,高妙莹凭借记忆抄写论语、孝经、古文等书为解纶讲解。而在解缙年少时,高妙莹亲自教导其诗文,相当于解缙兄弟的启蒙之师。
综上,解缙的父辈、母辈都是书香或官宦世家,家风严谨,重视教育,这才造就了未来的大明第一才子解缙。
二、神童解缙一举成名
解缙自幼天资聪颖,机敏过人。父母为其开蒙,始教书时,解缙便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甚至应口成诵。
《旧谱》记载:“母高夫人每日以木笔画地为字教之,遂一见辄省记忆无差”。
由此可见,解缙之所以能成英才,一方面在于母亲的辛苦教导,另一方面得益于与生俱来的天资。
《解学士缙》记载:解缙六岁时,祖渊静先生将其抱在膝上,与之玩笑曰:“小儿何所爱?”
谁料解缙竟口出成章,应声连作四绝句,其一为“小儿何所爱,夜梦笔生花。花根在何处,丹府是吾家。”在其他小儿哭闹玩笑的年纪,解缙已能淡定坦然地吟诗作对,且诗作充满童真趣味,生动活泼,可见其超越常人的天分。
到了七岁,解缙对于写文、作诗、对对子、写对联样样精通。
《旧谱》里说:“公是以年始就外传欧阳莘云先生,遂能属文”。
洪武八年乙卯,解缙兄长解纶娶著名学者欧阳衡之女欧阳晚为妻。自此,解缙便跟随欧阳衡先生学习写文。
不论诗词还是歌赋,解缙都能妙笔生花。《解学士全集》记载:“我来环州才九龄,君家大父如华星。”解缙九岁之时,跟随父亲前往环州读书,同行的有未来的状元胡广。《墓碣铭》写道:“十岁,日诵数千言,终身不忘”。十岁的解缙拥有超强的记忆力,每日都能够流利地背诵数千言,还被乡大夫黄九衢称为神童。
《墓碣铭》又记:“十三尽读四书五经,贯穿其义理,老成不能难也,而文思溢发”。解缙十三岁时,早已读透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并能精确领悟其中义理。洪武二十年,即公元1387年,解缙已长成一位十八岁的翩翩公子。
《皇明名臣琬琰録》记载:“举江西乡试第一”。即解缙在其十八岁之时,一举夺得了江西省乡试第一名。因乡试第一名为“解元”,故解缙还被称为“解解元”。次年,解缙入京参加会试,获得第七名。参与殿试时,读卷官认为解缙文章境界过高,且文笔犀利磅礴,主考官恐其日后会招惹是非,故只将其列为三甲进士。
与此同时,其兄解纶以及妹夫黄金华一同登榜。“一门三进士”的殊荣令解缙等人声名鹊起,兵引起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注意。
《明通鉴》记载:“中书庶吉士解缙以本科进士授职,侍上左右,甚见爱重”。
由此可见,解缙被朱元璋钦点为“中书庶吉士”。其实,中书庶吉士并非真正的官职,只是为进士出身的能力出众者所设。解缙身为三甲进士,本无缘中书庶吉士,之所以被授予此职位,是因为朱元璋因解缙的卓越才华而对其青眼有加。
自此,朱元璋常令解缙为其提供*意见,而解缙也在入仕后度过了人生最为风光且肆意的几年光阴。解缙能够一举成名并非偶然事件。仔细研究解缙的生平,便能看出他的智慧以及谋略远超寻常人,且写诗属文的才能更是令明清大多数文人都望尘莫及。
明代*兼学者焦竑对解缙之才华颇为欣赏,他曾在《玉堂丛语》中提到解缙之才德:“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在焦竑看来,解缙之才可类比西汉辞赋家东方朔,甚至超越东方朔。
清初文人钱谦益对解缙也是大肆夸耀,他在《列朝诗集小传》中写道:解缙“善为狂草,挥洒如风雨。才名烜赫,倾动海内。”解缙除了文章与诗歌被万人称颂外,书法也是世间一绝。总之,明清之际的文人谈及解缙诗歌,皆是清一色的赞颂之言,解缙的才华之高可见一斑。
三、是非官场中的几番沉浮
解氏家族重视教育,先祖多能登科入仕,然而仕途多舛者不在少数。解缙与其兄长解纶也难逃官运不顺的命运。解纶因性情耿直而开罪不少*,经改任后仍与官场格格不入。朱元璋便以其父年老需要尽孝为由,命其回乡侍奉父亲,而解纶致死未回归朝堂。
解缙的命运如出一辙,他在入仕后经历了三起三落,最终命丧黄泉。究其根本原因,兄弟二人的悲惨境地仍与家族教育有关。解氏家族教会子孙后代如何入仕,却未给他们传授为官之道。解缙兄弟二人皆为理想主义者,性格耿直率真,直言不讳,入仕之后也无法摒弃文人气息,最终因天真言论而遭至灾祸。
《列朝诗集小传》中记载:解缙善书法,故“高皇帝极爱之,每侍书,至亲为持砚”。
由此可见,解缙颇受朱元璋重视,因而常侍奉在左右。不过,朱元璋除了欣赏解缙的文学才华外,还时常令其就时事发表言论。
《明史》记载:“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不久,解缙呈献《大庖西封事》,言辞犀利,切中时政要害,同时迎合了朱元璋的喜好,故获得了朱元璋的青睐。其实,有学者认为,朱元璋之所以对解缙说“恩犹父子”,实则只是为了对解缙加以笼络。
后来,解缙见万言书效果颇佳,便又上谏《太平十策》,果真又赢得众人欣赏。然而,深受皇帝赏识的解缙愈加恃才傲物,才子气息膨胀,竟怒骂兵部侍郎沈溍。
《皇明史概》记载:“以解缙为(江西道)御史”。朱元璋命其纠察百官之错,以正朝廷风气。
其实,朱元璋地根本目的是希望解缙对于自身的缺点也能有所检点,并进行自我约束。可是解缙偏偏不懂为官之道,性格刚正秉直,不久又捅出篓子。
公元1390年,“胡惟庸案”再度发酵,连累三万余人被杀,77岁高龄的李善长也在家中自杀。公元1391年,解缙替王国用代笔,为李善长辩解,有理有据地分析李善长不可能与胡惟庸勾结。
《行状》记载:“时公父年八十余,即日上道。及谒见,太祖深加礼遇,因悯其老,特命公归侍以终养焉”。
朱元璋得知奏疏内容为解缙代笔后,特地命其父解开入京核实,后对解开说“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其实,这不过是温和版的“罢黜出朝”。朱元璋深知解缙心性耿直,容易惹出大祸,便提前让其远离官场,以免遭人陷害。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父亲解开命解缙回京赴国丧。入京之后,解缙被人*无视“十年之约”,且不顾家中老父,当以不忠不孝罪处。因此,解缙又被发配至河州,一待便是两年,连父亲去世也无法回去奔丧。
受贬期间,解缙频繁向昔日好友写信,望助自己回归朝堂。《本传》记载:“伦乃荐缙,召为翰林待召”。在好友董伦的帮助下,解缙如愿回京,被授予“翰林待召”一职,因官衔品级偏低,解缙被建文帝冷了整整两年。谁知建文帝是个皇位都坐不稳的主,在位仅四年,帝位便被燕王朱棣取代。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解缙、杨士奇等*迎接。解缙本与周是修等人相约赴死,却未毁约。《快园道古》记载:周是修死后多年,杨士奇为其作传,只道“脱我死,孰传而尊公?”毁约事件堪称解缙人生中最大的污点。而后,朱棣看重解缙,命其重修《太祖实录》。解缙“身负皇命,恐负圣恩”,耗费一年半成书。
朱棣收到后,大喜过望,赞解缙“深体朕意”,后又命其编纂《列女传》。两书全部编纂完成,朱棣特赏解缙一大笔白银。然而,接下来朱棣所有的决策,解缙几乎都要提出相反意见。
例如,公元1405年,朱棣欲发兵攻打安南,解缙却认为安南地处遥远,只需命其按时纳贡即可;朱棣欲迁都北京,并修建宫殿,解缙又以劳民伤财提出相反意见。屡次“挑衅”帝王的权威,解缙自然躲不过被贬谪的命运。
《明皇史概》记载:永乐五年二月,朱棣“黜学士解缙为广西参议政”。
永乐八年,解缙进京奏事,汉王又*解缙“无人臣礼”,朱棣怒而将其“征下狱”,于是解缙开启了人生中最后四年的牢狱生活。很显然,解缙不过是朱棣父子斗争的*牺牲品,再加之他没有灵敏的*洞察力,全然不知朝堂上的风起云涌,被贬谪以及下狱都是必然的结果。
永乐十三年,即公元1415年,解缙死于牢狱之中。
《本传》记载:“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帝见缙姓名曰:‘缙犹在耶?’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
由此可见,锦衣卫将解缙灌醉,趁其烂醉如泥时,便派狱卒用积雪掩埋解缙,直到雪越堆越高,将解缙全身埋没,连成一堆长长的雪畦,一代才子就此殒命。
解缙死后,朱棣仍然不解恨,又将其好友、家人与亲眷一同治罪。谁也不曾料到,解缙并非死于朱棣所赐的毒酒,而是香醇诱人的美酒。
公元1424年,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继承皇位。次年,朱高炽偶然在殿上翻阅解缙过往的奏疏,心生感慨,对杨士奇说:“言缙狂,观所列论,皆有定见,不狂也!”后又称解缙文章新意迭初,可与司马迁、韩愈等人相媲美。然而,任凭后人如何称赞解缙,他还是陨落在那个冰冷的雪夜,留下的只有光彩夺目的佳作,实在令人唏嘘。
解缙是明朝的悲剧人物,但若究其死亡的根本原因,既有*因素,也有个人因素,皇权的冲突是外因,性格的缺陷是内因。
才华横溢的大才子解缙,他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绝路的?
解缙身为三甲进士,本无缘中书庶吉士,之所以被授予此职位,是因为朱元璋因解缙的卓越才华而对其青眼有加。自此,朱元璋常令解缙为其提供政治意见,而解缙也在入仕后度过了人生最为风光且肆意的几年光阴。解缙能够一举成名并非偶然事件。仔细研究解缙的生平,便能看出他的智慧以及谋略远超寻常人,且写诗属文的才能更是令明清...
明朝大才子解缙不贪、不坏,还有才华,为什么会被处死?
作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解缙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十七岁考中乡试解元,十八岁就考中进士,据说朱元璋原本是要钦点解缙为状元的,但因解缙文风颇为犀利,加上名字的缘故,最终被定为第七名。在洪武时期,解缙就受到朱元璋的赏识,永乐年间更是官至内阁首辅,这已经是位极人臣了,同时解缙又是《太祖实录...
为什么说解缙的结局注定是个悲剧?是他的性格导致的
3:解缙经常认为才能高所以无所顾忌,最终被入狱惨死 解缙这个人的才能非常之高,当时时代的佼佼者。有“大明第一才子”的美誉,才能高自然说话无所顾忌。从来不会考虑到他人的想法,间接害了自己。在商讨立太子的过程中一直支持老大朱高炽,多次在皇帝面前说汉王朱高煦的坏话。这就引来的猜忌,最终爆发...
不贪、不坏的明朝大才子解缙,究竟为何被处死?
解缙是个大才子,他十九岁中进士,才华横溢勇敢直率。朱元璋比解缙大四十多岁,有一天他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朕与你,虽说是君臣,却如同父子,你有话可要知无不言啊!但是没想到,朱元璋也就对他客气客气,可是率真的解晋当天就给朱元璋上了万言书。...
朱棣将大才子解缙活活冻死 解缙到底犯了什么错误
当时,“靖难之役”已经爆发了整整三年,解缙在京师还位站稳脚跟,便迎来了燕王朱棣入承大统,与方孝孺的誓死不从不同,解缙非常识时务,与绝大多数的建文旧臣一起效忠新君。成祖早在当燕王之时,便知道解缙是个大才子,如今正是用人之计,于是升任他为翰林侍读,永乐初年,成祖建立文渊阁,解缙与...
解缙,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他的结局是谁造成的?
毫无疑问,解缙的才华和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以博学闻名于世的大才子,他一生有过无数精彩的作品,而其中最典型的自然是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不过,因为永乐四年(1406)时便被贬谪,解缙只主持编纂了全书的一部分,其余则交由了姚广孝主编。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解缙本来深得朱元璋和朱棣的器重,为何最终落个冻死的下场?
解缙从小就天资聪颖,在五岁的时候都能够做到过目不忘,出口成章,甚至在七岁的时候就能吟诗作对,巧对对联。而在解缙18岁的时候,就夺得了乡试的头名,后来谢晋也成为了明朝初年的一位杰出的大才子,正因为他能力出众,所以深受朱元璋以及朱棣的重视。可是就是这么一位大才子起结局却非常的悲惨,最后...
明朝大才子解缙不贪、不坏,还有才华,为什么会被处死呢?
解缙自书诗卷。朱棣登基后,解缙来拜,一代才子表忠心,朱棣当然高兴,升他为侍读学士,其后又主编《永乐大典》,可见才华横溢,2年后解缙晋升为内阁首辅,火速提拔的解缙忘了官场的虚心谨慎,在立太子一事上,朱棣喜欢的是次子朱高煦,朱棣询问解缙的意见,解缙直言长子朱高炽,于是得罪了次子朱高煦...
解缙为什么被杀
不可否认解缙是个才华横溢的人,在文学上成就很高,但是他的死亡完全属于咎由自取,原因有三:一是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喜欢不忠的臣子,朱棣之所以在登基之初重用解缙,其根本出发点只是为了中和诛杀方孝孺十族的恶劣影响,以解缙为榜样,告诉天下读书人什么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二是得道...
大明永乐第一才子解缙为何活活冻死雪地?
解缙不仅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且为人耿直,刚正不阿。有人说,这位大明永乐年间的第一大才子智商爆表,情商却是负数。他屡次上疏,针泛弊政,弹劝奸佞小人,由此导致他一生坎坷,最后陷入皇位之争,被人迫害致死。或许是年轻气盛,解缙当时的言行得罪了许多朝中大臣。明太祖也觉得应该磨砺一下解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