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08:4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0:05
一位母亲说儿子不尊重人。下面是她讲述的一段亲子经历:有一次,她停止给儿子讲故事,因为她要给老板打电话汇报工作。儿子不高兴地跑到她身边,对着她的手机尖叫,让老板很不高兴。母亲气得把孩子的绘本都撕了。
我说:“你要求你的孩子尊重你,你却没有尊重你的孩子;你希望你的孩子有同理心,但你对你的孩子没有同理心……”母亲不好意思去想,因为她打断了讲故事,把工作投入到亲子时间,这已经是一个缺乏思考的决定了。
孩子的同理心是在婴儿期形成的。儿童研究员罗纳德·达尔(Ronald Dahl)发现,儿童的情感共情根植于大脑的边缘区域。如果孩子很小,也就是从婴儿期开始,父母总是以关心的态度回应宝宝的情绪,孩子的同理心就会发展的很好。
在另一项研究中,大脑神经科学家艾布拉姆斯博士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反应,尤其是母亲对婴儿的声音反应,会触发婴儿大脑的“奖励系统”,不仅可以缓解他们的情绪压力,还可以帮助他们未来的社交能力。不难看出,那些从婴儿期就经常一个人在婴儿床里哭的宝宝,会变成情绪MoMo、爱打人的孩子,父母离开时不会紧张,回家时也不会引起他们的情绪波动。这就是“回避”的亲子关系。
因为他们的父母或被抚养人并不关心他们的长远需求,就像孤儿院的*一样,他们在喂奶的时候喂奶,在换尿布的时候换尿布,而在其他时候,成年人只是沉迷于自己的事情。在安斯沃斯的奇异情境理论中,也存在着“焦虑-矛盾关系”。这些孩子可能会抗拒与母亲的亲密接触,但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引起强烈的情感抗拒。
因为这些孩子的母亲在婴儿期甚至幼儿期对孩子都不是特别关心,所以这些孩子对陌生人不友好,对别人很警惕,很难信任别人。理想的关系是“安全关系”。在这种亲子关系中,母亲对婴儿充满了爱和关心。他们经常关切地回应他们的哭喊。他们对孩子总是很耐心,不知疲倦地照顾他们。这些婴儿从他们的母亲那里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
他们相信他们的母亲,相信他们会永远在身边。当母亲离家后,虽然宝宝会放弃,但用不了多久她就会恢复。妈妈回家,宝宝也喜欢和妈妈亲近。这些孩子在以后与人交往时,不仅会诚实真诚,而且很容易与他人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小时候父母对孩子的反应都很好。这些孩子不仅与父母关系密切,而且很容易与其他家庭成员、朋友和学校老师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位母亲经常感慨地告诉我,幸好她没有一开始就坚持“哭免疫”。在她生第一个孩子的那一年,“哭闹免疫法”大行其道,很多妈妈在给宝宝治病时都采用了“哭而不抱,抱而不哭”的做法。她抱着刚出生的婴儿从医院回家的那天晚上做的。
她坐在床上,让婴儿床里的宝宝痛哭,努力控制自己不抱宝宝。但是她的老母亲和宝宝的奶奶一直在外面敲门,差点把门撞倒。最后,她妈妈跑进来把宝宝抱了出来。老人凭着母亲与生俱来的本能,把布满皱纹的脸贴在婴儿娇嫩的脸颊上,然后一边拍着婴儿的背,一边哼着他听不懂的曲子。
没过多久,宝宝不仅不哭了,还甜甜地睡着了。孩子的奶奶说:“抱抱宝宝,安抚安抚宝宝,连猪狗妈妈都明白道理,你怎么不明白呢?”那句话让她恍然大悟。
所以,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取决于亲子关系。长大的有父子矛盾,母女矛盾,长大的讨厌或者躲避老父母...年幼时的不良亲子关系往往是根本原因——有“回避”和“焦虑-矛盾”关系的父母占大多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0:06
我觉得有以下4个方面:1,家庭不和睦,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2,经常拿孩子跟别的孩子作比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总是比较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人,直接伤害孩子自尊;3,不遵守承诺,答应过的事情一定要兑现,以身作则,让孩子明白要做个诚实守信的人;4,不问缘由就打骂,家长要多学会倾听不要妄断。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0:07
在青春期的孩子,大部分孩子处于叛逆期,父母的过度干涉会导致孩子对父母非常反感,需要用适合的方法去慢慢开导孩子,不能用过激的方法,这样会伤害孩子自尊心。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0:07
1.不会沟通。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希望家长可以跟我们好好沟通,了解我们的想法,听从我们的意见。但多数家长都执意孤行 ,从不听取孩子们的意见,强制孩子跟自己思想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