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北大荒第一人是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09:1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5:13
开创北大荒第一人是王震将军。
早在1954年,王震就派铁道兵五师副师长余友清率部踏查密山、虎林、宝清、饶河一带荒原,最后选点在虎林县境内,1955年夏天,王震两次来密山视察,向**提交了开发北大荒的报告。
1956年王震派7名军官和战士来到北大荒。他亲自为密山农垦局选局址后,宣布铁道兵农垦局成立。1956年7月2日,王震在大和镇东开团北亲手点燃了第一把荒火。1958年,王震将军率十万官兵挺进北大荒,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掀起垦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
扩展资料
王震同志是湘赣苏区、湘鄂川黔*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和雁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为这些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浴血奋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疆和平解放后,他一手抓剿匪、土改和建党、建政,一手抓经济、社会、文化等事业的恢复与发展,率领部队白手起家,进行大规模生产建设,为新疆的长期稳定和后来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开端。
王震时刻惦记着北大荒,惦记着农场的发展和战士的成长。他从1956年由铁道兵司令员改任农垦部*后,到1959年的四年间,曾八次到北大荒,每次少则半月,多时一两个月,踏荒,选点,制定规划,与垦荒战士共同劳动,促膝谈心,到处都留下他的足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震
百度百科-北大荒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5:13
“北大荒”自然环境的突出特点是被称为“寒冷的世界”,“北大荒”是寒冷、荒蛮的代名词。有人对“北大荒”的寒冷如此形容:“呼气为霜,滴水成冰,赤手则指僵,裸头则耳断”。这里的年平均气温南部地区仅2.6℃,而北部地区为-3.5℃。冬季最低气温平均-30℃上下,极端最低气温-46.5℃;全年平均无霜期只有100-130天。
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著名诗人聂绀弩被戴上“右派”帽子,发配到“北大荒”。冬天,他在虎林县一所日本人扔弃的破房子里,目睹“北大荒”景况,饮酒放歌,写下了《北大荒歌》:“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荒草枯草塘……山中霸主熊和虎,原上英雄豺与狼……‘大烟炮’,谁敢挡?天低昂,雪飞扬,风癫狂,无昼夜,迷八方。雉不能飞,狍不能走,熊不出洞,野无虎狼……天地末日情何异,冰河时代味再尝……”这是“北大荒”自然景况的真实写照
“北大荒”因自然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有人群在此繁衍、开发。据一些史籍零散记载:夏、周时代,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在这里曾与中原频繁往来。战国以后,这里的悒娄人臣服秦、汉。唐、五代时期,渤海王国在这里谱写下200多年的昌盛史。骠悍的女真人在这里建立起强盛的金朝,一举灭掉了辽与北宋。元、明时期,在这里曾搞过屯垦,但为数很少。
到了清代,对于开发“北大荒”出现了招垦、封禁和开放三个不同时期。清初为边境地区防务解决军粮供应问题,自顺治元年(1644年)至康熙六年(1667年),实行移民奖励*,在黑龙江招募移民,推动了屯垦。清王朝害怕汉族*量移往东北和黑龙江,从康熙八年(1669年)到咸丰七年(1857年)在长达188年的漫长时间里,实行了封禁移民*,严禁汉族人民流入黑龙江,这就制止了对“北大荒”的开发。从咸丰八年(1858年)以后,清王朝又推行新的“垦政”,实行“移民实边”。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以后,黑龙江制定了《沿边招民垦荒章程》,列出诸多优待办法,吸引垦民。黑龙江巡抚程德全曾用白银2.25万两,购进火犁,在讷漠尔河南段开荒,为官办垦殖的开端。但从总体上看清朝时期对“北大荒”的开发,并没有多大的实效,光绪十三年(1884年)黑龙江全省人口总共只有25万人。
辛亥*以来,新军阀、官僚有些人采取到黑龙江占荒霸地办法,企图掠夺“北大荒”丰富的荒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先后兴办了东井、智远、近恩、广信和火犁等五大火犁公司。1912-1925年这五大火犁公司共占荒地130.6万亩,共开垦10.33万亩。这些掠夺者,在随后的开发中,遇到重重困难,都先后垮台。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后,1934年日本拓务省拟定了《满洲开拓*基本纲要》,要在20年内从日本移民百万户500万人口到“北大荒”开荒。他们组成“开拓团”,分批移民到“北大荒”。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在北大荒的日本“开拓团”有1131个,移民约30万人,但垦荒面积不多。日本投降时,“开拓团”成员狼狈逃窜,土地撂荒,遍地黄茅白骨,人烟罕迹,满目苍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5:14
化剑为犁、解甲归田。1958年,王震将军率十万官兵挺进北大荒,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掀起垦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1959年9月27日,毛*曾致信“问候北大荒的同志们!”
54万城市知识青年、20万支边青年、10多万科技人员,因为有了北大荒精神,五湖四海的人们才能交融在一起,成为未来的主人。
密虎宝饶,千里沃野造良田。三代北大荒人前赴后继,披荆斩棘,献给祖国的不仅是一个安稳天下的粮仓,还有一种永世长存的精神,这是一个伟大民族不朽的灵魂。
北大荒的粮食供给能力,足以保证京津沪三大直辖市、人民*三军、港澳地区和藏青甘宁四省区的全部口粮供应。
“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研究的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突破了北纬45度~49度之间水稻种植的高寒禁区,创造了寒地水稻亩产超千斤的奇迹。
他爱水稻,忘了什么都忘不了水稻;他爱水稻,因为那是他的智慧和汗水;他爱水稻,更爱耕作在稻田上的人们。他常吟的那首诗词:血写真言,汗洒田间,还将老骨还稻田。播个秋天,长个春天。
北大荒,自古的繁荣富庶之地。据《新唐上书·渤海传》记载:渤海国进贡给唐王朝的贡品中有“卢城之稻”,其米重如沙、亮如玉、汤如乳、溢浓香。他们不会想到,在1300年后的今天,北大荒作为“中华大粮仓”,在紧急关头以“北米南运”的方式支援和维护粮食安全、食品安全。
顾全大局是北大荒人的品质。在2003年4月,为支援北京抗击“非典”,北大荒米业人按照“不签合同、不计代价、保质保量、按时运到”的要求,创造了每天向首都急运一个专列大米的奇迹,7天紧急发运了2万吨大米。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08年5月,北大荒米业人再次承担起了社会责任支援四川汶川灾区,48小时加工发运2400吨大米;在2010年4月,西南五省区大旱的关键时刻,北大荒米业人向灾区重点四川紧急调运大米10506吨。
北大荒独树一帜,开垦仅六十余年,它成就了国人餐桌主食的基础;并且形成了一种“诚信、务实、创新、卓越”的文化,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