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春秋时期的女子用什么颜料画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09:2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6:27
据说画眉之风起于战国,在还没有特定的画眉材料之前,汉族妇女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好怪异的化妆哦,还是做现代人好)。古代汉族妇女画眉所用的材料,随着时代的饿发展而变化。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磨石黛的石砚在汉墓里多有发现,说明这种化妆品在汉代就已经在使用了。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和螺子黛。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在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螺子黛则是隋唐时代汉族妇女的画眉材料,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石墨”,或称“画眉墨”。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汉族妇女们已经很少再使用石黛。关于画眉墨的制作方法,宋人笔记中也有叙述,例如《事林广记》中说:“真麻油一盏,多着灯心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预于三日前,用脑麝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调匀,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灯花,用尤佳。”这种烟薰的画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则被美其名曰“画眉集香圆”。元代之后,宫廷女子的画眉之黛,全部选用京西门头沟区斋堂特产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西洋文化的东渐,我国汉族妇女的化妆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画眉材料,尤其是杆状的眉笔和经过化学调制的黑色油脂,由于使用简便又便于携带,一直沿用到今天。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汉族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6:27
颜料:铝粉,米粉,胭脂,黛
文章转载于《浅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妇女妆容》
以春秋战国妇女妆容利用史料予以论证. ,面部莹洁柔美的肌肤之美,是当时用以衡量女性 美丽的一项重要标准,古人认为理想的美人必须 有洁白的肌肤,《诗经》中描写的庄姜"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庄子《逍遥游》说"藐姑射之山"的神 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我国一向有"一白遮百丑"的说法,依古人的 审美观,皮肤愈自愈美丽.因此在各种脸部化妆 品中,使皮肤白皙的"白粉"是我国发明最早的化 妆品,也是古代以粉饰面化妆的第一步,"粉白黛 黑,施芳泽之",说明早在先秦时代妇女便已经用 粉来装饰自己的脸部了. 粉主要分为金属类的铝粉和植物类的米粉两 粉".可见,先秦时期女性的化妆,在"粉"的原料上已经非常明确.其一,铝粉是最早的人造颜料 之一,又名光粉,胡粉,定粉,白粉,水粉,官粉…… 铝粉敷面,有较强的附着力,但若是保管不当,容 易硫化变黑其二,米粉是以米粒研碎后加入 香料而制成.《释名释首饰》:"粉,分也,研米使 分散也."《说文米部》:"粉,傅面者也."当时人 们已经认识到在面部涂抹米粉,会起到增白和美 白的作用.涂抹的方式,通常以粉扑沾染妆粉,再 涂饰在脸上,以达到美白皮肤的效果.粉扑则是 以丝绵,绸之类的软性材料制成. 粉妆是化妆的第一步,古代人们对面的修饰, 有着自己的审美标准,即以白为美,以白粉涂饰面 部,使之洁白柔嫩,苟子曾经说"目辨白黑美恶". 在古代人们将加有香料的粉涂饰在面部,不仅白 净光滑,清香动人,更增加了女性的青春气息.尤 其是在文化繁荣的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 工商业的发展,城市音乐文化等各种艺术形式的 盛行,专业艺人"倡优"的出现,为女性的化妆提供 了更多的机会和场合.据《史记》载"今夫赵女郑 姬,设形容,楔鸣琴,揄长袂,蹑利屣,目挑心招,出 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艺人带着美丽 的妆扮进行抚琴和艺术的表演,作为倡优这样的 专业艺人,可以想象出为生计而进行的频繁表演, 化妆对她们来显得多么的重要. 脸颊是流露真实情感的部位,激动时会产生较明显的颜色变化,红润的面颊是衡量妇女容貌 美丽的重要标准之一,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 提升,人们发现在涂过粉的白净脸颊上"施朱",即 在脸颊上涂抹胭脂,会使人的面色神采鲜艳,美丽 动人,这也是古今妇女化妆的基本方式. 战国时期出土的楚佣,脸部就有了敷粉,画眉 及红妆的使用.据李日训《山东章丘女郎山战国 墓出土乐舞陶俑及有关问题》一文中介绍,在这 座战国中期的大墓中,有大量的陶俑,按照乐舞俑 的姿态和造型,可分为歌唱俑,舞俑,奏乐俑和观 赏俑,这些乐舞俑都进行了化妆和修饰,头梳高 簪,圆脸,"施粉红彩",虽然她们的分工不同,但是 在化妆上是相同的,都在脸部施以红的颜色,从这 个角度也展现出了春秋战国时期化妆的盛行. 胭脂也作"焉之""燕支"讲,它是一种红色 的颜料,是妇女妆面的主要用品,根据相关记载, 常用的胭脂原料--红蓝,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 种说法.其一,是起源与商纣时期,燕国妇女采用 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而成,故名胭脂;其二,是张 骞出使西域时,将产于西北部匈奴地区的"焉支 山",将匈奴贵族妇女妆饰脸面的"阏氏"(胭脂)带 回中原的.在红蓝传人之前,中国妇女以朱砂作 为红妆的材料.胭脂的使用增加了脸部肌肤的红 润,让女性的妆容更健康,使肤色粉嫩透明而富有 青春的活力.《韩非子》中记载"善毛啬,西施之国时期,人们已经深知化妆对女性的美貌产生重 要的作用. 为了使用,贮藏便利及美观,将胭脂凝作成膏 瓣,或混染成粉类,制作成花饼,也有用汁液浸棉, 丝,在使用时,若是膏体状,只要挑一点用水溶化 开,抹在手心里,再匀晕的涂抹在脸上即可. 三,眉毛 眉毛,是人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感情的关键 部位,俗话说"眉目传情",当人们感到喜悦和欢乐 时,就会情不自禁的眉开眼笑,喜上眉梢.感到忧 愁时,又不免愁眉苦脸.这说明眉毛虽小,却能将 人们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古人对于双眉非常看重,认为双眉是人"元 命"的表面化象征,我们的祖先早就注意到女性明 眸秀眉的魅力,《诗经》中才会出现"螓首蛾眉,巧 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样的绝妙佳句.对女性而 言,千百年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无法畅所欲言, 只能以眉目作为她们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因 此,眉目之美的崇尚,更促使了妇女对眉毛修饰得 重视,于是妇女出现了画眉风尚. 文献记载,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画眉之风, 《楚辞》,《战国策》及《韩非子》等古籍中均有类似 "粉白黛黑"的记载.《列子?周穆公》:"施芳泽, 正蛾眉."《楚辞离*》"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这 些都可以看出当时眉妆的流行. 古代画眉的材料以黛为主,黛究系何物古 籍记载的不清楚,所以考证说法不一,依据许慎 《说文解字》,黛作"滕",本意是指"画眉",后来才 渐渐演变成画眉材料的专用名词,实际上,当时用 来做"黛"的,既有矿物质也有植物.矿物类石黛, 除石墨外,还包括石青(又名蓝铜矿),植物类的 黛,称为青黛,也叫青定花,青蛤粉,卤青黑.石青 和青黛在修眉时,会随着浓淡深浅的不同而呈现 出蓝,青,翠,碧,绿等丰富的色彩变化,来适应不 同的化妆需求. 此时女性画眉的方法是:先将原有的眉毛除 去,后用妆粉涂盖,用黛画出想要的眉型,因此画 眉又被称为"黛眉".至于眉型,宽窄曲直不同,一 般是长眉,从河南信阳出土的漆绘木俑及长沙楚 墓帛画巾可以印证,而《诗经》,《楚辞》中所说的 "蛾眉"也应该是指眉毛画的像蚕蛾触须般的纤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