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的重要标志是什么笔画的多变和松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12:5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3:39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形式,是介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为什么把这种字体叫作行书呢?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说:“行书者……即正书之小譌,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譌”在这里是“差别”、“变化”的意思。行书在字的构形和点画形态上不都依循楷书(正书),每每有所突破和变化,所以说是“正书之小譌”;“务以简易,相间流行”,是说行书从 字形结构到点画用笔都力求比楷书省简、便捷,同时在书写的字里行间经常表现出一种流动的形态。张怀瓘的这段话说明了行书与楷书的关系,又指出了行书的体态特征,但是没说明行书与草书的不同。草书也可以说是楷书的快写形式,也具有“简易”、“流行”的特征,这不就与行书没有区别了吗?当然区别还是有的,这就是草书简易的程度比行书大,体势更为放纵,因而书写的速度比行书更快。为了形象地说明楷书、行书和草书这三种字体的不同,张怀瓘在《六体书论》中将三者排列在一起打比方说:“大率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其于举趣盖有殊焉”。意思是说:从大体上讲,楷书像人正立不动,行书像人在信步行走,草书像人在快速奔跑 (“走”在古汉语中是跑的意思),它们在举止行进上是有很大区别的。
张怀瓘关于行书名称含义的这两处解释,历来的书论家都没有异议。从他的解释中我们不难体会出:行书的“行”,无论 是“流行”也好,“步行”也好,都是意在说明能给人以“动感”。由此可见,行书的命名是着重突出这种字体富有动感的特征。不过行书的“动”是与楷书的“静”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缓和的、流美的动,有如行云流水、闲庭信步(图1),不像草书的劫那样迅猛、激越,有如苍鹰搏兔,勇士赴敌。所以,体态神情的生动活泼是行书的基本特征。
由于行书处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是一种“边缘”字体,它的结体和用笔都具有很大的变化自由,可以相近于楷书,也可以相近于草书,因而在习惯上人们又把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含有较多的楷书成份,结体和用笔比较规矩而接近楷书的行书,称为行楷;带有较多的草书成份,结体和用笔比较放纵而接近草书的行书,称为行草。行楷和行草,可就整幅而言,也可就单个字而言。就单个字而言,体势近于楷书的是行楷,体势近于草书的是行草。
我们说行书是介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就楷书、行书和草书这三种字体都发展成熟并并行于世之后它们在体势上的相互关系而言的,并不涉及它们各自产生的时代的先后。如果就它们萌生的时代早晚而言,行书萌生于东汉的中后期,与楷书的萌生同时,或略早于楷书。
行书是应社会的发展和日常用字的需要而产生的。汉代的正式字体是隶书(前期为古隶,后期为八分即汉隶),伴随隶书的应急“俗体”是章草。正规的隶书明晰、典雅而易识,但是不便于快写;章草虽然能急就趋速,书写便捷,但是又过于简省,连笔过多,一般人不容易辨认。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亟待有一种既容易辨认又便于书写的字体来满足人们日常用字的需要。大约到了东汉的中后期,即汉顺帝、汉恒帝的时代,在章草的影响下,由快写隶书又演化出一种新的“俗体”。这种“俗体”打破了正规隶书的严谨、平整,却又不像章草那样过分地省简和笔画的过多联缀,用笔也比较活泼、随意、自由,在行文的行列之中,字的大小、长扁、正斜也可以自然穿插,因而它是一种易识、易写、非常便于日常实用的字体,这便是初期阶段的行书。桓帝永寿二年瓮上的文字(见图2),即是初期行书的典型。行书这种字体一经萌生,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它自身得以很快地发展,同时还促进了楷书和草书(今草)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