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简书法的特点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12:5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3:39
汉简书法的特点是自由。
书写汉简书法时的“不规范”和“不标准”就是这种书法方式自由特点之所在。西汉简书没有东汉正体隶书笔画那样严格的藏头护尾,起笔收笔较为随意。
汉简的线条变化一般较大,而且节奏感非常强,在欣赏时能感受到线条本身的轻重粗细带来的节奏变化,一画之内,起伏跌宕。
扩展资料:
汉简是对秦隶的发展,无论是用笔还是结体,都是本于秦简的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用笔率意天真,颇具天然趣味。
笔画粗者特粗,细者极细,对比十分强烈,而又不觉有丝毫不适。相反,这样的对比所产生的节奏,极具空灵质朴之韵格,其摆字布势,结字点画,均有浓厚的抒情意味。
从出土的众多西汉简书,尤其是《居延汉简》和《武威汉简》上看,我们能很清楚的感受到其结字之法虽引源秦隶,但已趋于成熟。
简书原本是在一枚竹简只写一行(大多数竹简都成此状态)文字,但当人们无意中在较宽的竹木简上作两行、三行书写的时候,发现字势发展的空间变大了,文字表达的自由度也更强了,于是,就产生了布局的概念,产生了空间的遐想。
体现在汉简上,则有疏与密、黑与白、松与紧、粗与细、繁与简等诸多对比,随之而来的是对比要产生节奏,要调和对比与节奏,务使和谐。这样,就到了艺术的高度上,就有了近乎专业的思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简书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3:39
汉简书法特点是“自由”,表现在其线条上。有些许的“不规范”、“不标准”,而这正是其自由特点之所在。西汉简书没有东汉正体隶书笔画那样严格的藏头护尾,起笔收笔较为随意。
简书正因具备了 这些潜在的美学要素与艺术水准,提高了自身的美学价值、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境界。当然, 所有的这些也都使得我们的临摹更具难度与挑战!
敦煌地区的汉代遗址中先后出土了约17480多枚汉代简牍,在我国已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期由过去人们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
扩展资料:
发现的墓葬汉简:
1959年7月,甘肃省武威磨嘴子6号汉墓出土竹木简500枚左右,主要部分是《仪礼》的9篇抄本,约抄写于西汉末至王莽时期。
1972年,湖南*沙马王堆 1 号汉墓(下葬年代约当文帝晚年)出土竹简312枚,是记载随葬物的“遣册”。
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银雀山1号汉墓(约当武帝初期)出土竹简6000枚左右,但大部分已残碎,包含《孙子》、《齐孙子》 ( 即《孙膑兵法》 )、《晏子》、《太公》、《尉缭子》等古书的部分抄本,以及很多其他古书(绝大部分是佚书)。
同时发掘的2号汉墓出武帝元光元年历谱一份。
1972年 ,甘肃省武威旱滩坡汉墓 (约当东汉前期)出土医方简牍一批。
1973年,河北省定县40 号汉墓(为西汉晚期的中山王墓)出土一批已经炭化的残碎竹简,字迹尚可勉强辨认。
其中有《论语》、《文子》、《太公》等古书的部分抄本,以及内容大都见于《孔子家语》、《说苑》、《大戴礼记》等书的一些儒家作品。此外还有《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等。
1973年和1975年,考古工作者两次发掘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的西汉前期墓地,在好几个墓里都发现了遣册。1973年发掘的10号墓里,还发现了内容主要为乡文书的一批竹简和木牍。
1973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文帝十二年下葬),除了出土大批珍贵帛书外,还出土竹木简600余枚(包括少量木牍),一部分是遣策,一部分是讲养生之道和房中术的书。
1977年,安徽省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约当文帝时)出土竹简一批,其中有《诗经》、《仓颉篇》等书的部分抄本,可惜都已残碎。
1978年7月 ,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115号汉墓(约当西汉晚期)出土残木简400枚,内容多为军法。
1983年12月~1984年1月,江陵张家山247号、249号、258号三座西汉前期墓出土大量竹简。247号墓出简1000多枚,其中有汉律、《奏谳书》、《盖庐(阖闾)》、《脉书》、《引书》、《算数书》和历谱、遣策等。249号墓有《日书》。258 号墓有历谱。
80年代,江苏省仪征县胥浦101号汉墓(属西汉末年)出先令券书等简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简书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3:40
汉简书法。汉代筒牍是研究我国汉代历史最珍贵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两汉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第一手资料。敦煌地区的汉代遗址中先后出土了约17480多枚汉代简牍,在我国已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期由过去人们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
文字到了汉代,即由篆到隶这个阶段,在文字发展史上是一次*,一次巨大的进化,在书法史上更是如此,它对
后来书法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郭沫若说:“本来中国的文字,在殷代使便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有好些作品都异常美观。留下这些字迹的人,毫无疑问,都是当时的书法家,虽然他们的姓名没有流传下来。但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艺术化和装饰化,是春秋时代末期开始的。这是文字向书法的发展,达到了有意识的阶段。”这就说明了在文字发展过程中,也同时发展了它的书法艺术。到了汉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简书中所表现出来的各具特色的书体,证明了两汉时期书法艺术之繁荣昌盛、同时文字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更为广泛,统治阶级加以提倡有关。在汉代的法律中规定选用吏官要“以六体试之”,可见书法在统治阶级*生活中具有了法律的重要性。字写的好坏与知识分子们的升迁进退有很大关系。到了东汉灵帝刘宏更大为提倡书法艺术。历史记载,“灵帝好书。征天下工书者于鸿都门,至数百人。”可见书法在上层建筑领域界是何等的重要。另外,汉代立碑之风大兴,这也大大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使书法家们英雄有用武之地。人们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和要求也愈来愈高了。西汉时的隶书和秦代的隶书是相因袭的。《居延汉简》中的大部分字,形态用笔变化很大。有的生辣雄动,属于古朴的隶书,有的草率急就,自由开放,成为章草的范畴,有的是篆意较浓的秦隶,有的是形态飘飘的分书,还有的开始向真书转化。综观诸类简书、形体纷繁,百花争艳,各具特色。其次简书中的书体、除部分尚工整外,多数由于使用的原因,和社会生活日趋繁杂,不得不追求简易速成,草率急就,这也是简书书写中的一大特点。正因为如此,反而在书法艺术上表现出一种自然生趣,落落大方,粗犷拙实,使转变化较速而不拘谨的古拙之风韵。
简书在笔法上,带有篆意者沿用圆笔书写,发展到隶书时则为方笔,藏起笔锋,中锋行笔。简书中的字绝大多数是小楷,《居廷汉简》中间或也有寸方大字,但为数较少。从随同汉简一起出土的毛笔来看,是属于狼毫小楷,弹性很大、制作精良,宜写小字。发掘中未发现写大字的笔,从简书大字分析, 一定也是用硬毫书写的,可见当时的书写工具毛笔的制作已很发达。
文字的书法有粗有精,且必先粗而后精。规整的隶书、行书、草书(章草和今草)、楷书,就是从这种不规整的字体中产生的。这中间经过长期的琢磨、苦练、加工整理、世代因袭演化,形成了规律,逐步达到精美的规整。西汉早期的《居延汉简》到西汉末年的《武威汉简》,足可证明。尤其正式应用的文字要求整严茂密,美观整齐,用笔严谨,章法规整,《威武汉简》正体现了这些特点。
简书中的用笔、章法、布白也都具有独特的风韵。简书因书体庞杂,用笔也有区别。凡是古篆,用笔虽由圆转改为方折,但这承袭了篆书的中锋圆笔笔法,字形还是长方形的,得其纵势。到了汉隶、分书用笔则把某书中的圆笔变为方笔,线条开始有了粗细变化,造型改为横势,正面取势,这从用笔和形体上既可看到发展也可看出在发展中的过渡。现在我们写隶书都知道用笔上的“藏锋逆入”、“逆入平出”这一基本的用笔方法。还有“蚕头燕尾”的笔势。这些 都是规整化的隶书特点。但这些规整化的特点不是一下就形成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地形成规律的。隶书在古隶阶段,如马王堆一号汉墓《遗册》、银雀山《孙膑兵法》、《流沙坠简》、《居延汉简》都无特定的笔法,随便自如,草率急就,各体都掺以草书。书法在用笔上的发挥,说明草体字在字体演变中的作用,是符合书法发展史的规律。如隶书的起笔多是逆锋,但加草以后的简书,逆锋多不明显,放纵自然,甚至有些起笔处是露锋,转折之处出方析又变为圆转,这些都是后来草书的用笔。简书在章法布局方面,每一简虽也有字数的*,但不受限格所围,可以变化安排,有纵行而无横行,在西汉的简书中常有此种布局。到了东汉的简书基本上纵横成行,排列严谨。在单行简中还可以看出偏左取势,以让过于波画,这是隶书发展到波磔突出以后才产生的笔法和章法上的艺术处理,具有篆意的简则无此现象。简书中还有把竖笔拖长下来的笔势,常有渴笔出现,并加粗笔划大胆用墨,确有草书悬针垂露的特点,加上用笔上的流动感,使章法布白更生动活泼,疏密有致,虚实相间,产生一种天真自然、别具天趣的艺术效果。这种章法用笔上的创造,后来被草书章法所采用。总之,简书的书法艺术,丰富冬彩,摇曳多姿,为后来魏、晋时的书体和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简的大量发现,是研究我国历代书法的宝贵资料,也为我们今天从事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提供了最好的借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3:40
汉简书法。汉代筒牍是研究我国汉代历史最珍贵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两汉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第一手资料。敦煌地区的汉代遗址中先后出土了约17480多枚汉代简牍,在我国已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期由过去人们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
文字到了汉代,即由篆到隶这个阶段,在文字发展史上是一次*,一次巨大的进化,在书法史上更是如此,它对
后来书法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郭沫若说:“本来中国的文字,在殷代使便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有好些作品都异常美观。留下这些字迹的人,毫无疑问,都是当时的书法家,虽然他们的姓名没有流传下来。但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艺术化和装饰化,是春秋时代末期开始的。这是文字向书法的发展,达到了有意识的阶段。”这就说明了在文字发展过程中,也同时发展了它的书法艺术。到了汉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简书中所表现出来的各具特色的书体,证明了两汉时期书法艺术之繁荣昌盛、同时文字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更为广泛,统治阶级加以提倡有关。在汉代的法律中规定选用吏官要“以六体试之”,可见书法在统治阶级*生活中具有了法律的重要性。字写的好坏与知识分子们的升迁进退有很大关系。到了东汉灵帝刘宏更大为提倡书法艺术。历史记载,“灵帝好书。征天下工书者于鸿都门,至数百人。”可见书法在上层建筑领域界是何等的重要。另外,汉代立碑之风大兴,这也大大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使书法家们英雄有用武之地。人们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和要求也愈来愈高了。西汉时的隶书和秦代的隶书是相因袭的。《居延汉简》中的大部分字,形态用笔变化很大。有的生辣雄动,属于古朴的隶书,有的草率急就,自由开放,成为章草的范畴,有的是篆意较浓的秦隶,有的是形态飘飘的分书,还有的开始向真书转化。综观诸类简书、形体纷繁,百花争艳,各具特色。其次简书中的书体、除部分尚工整外,多数由于使用的原因,和社会生活日趋繁杂,不得不追求简易速成,草率急就,这也是简书书写中的一大特点。正因为如此,反而在书法艺术上表现出一种自然生趣,落落大方,粗犷拙实,使转变化较速而不拘谨的古拙之风韵。
简书在笔法上,带有篆意者沿用圆笔书写,发展到隶书时则为方笔,藏起笔锋,中锋行笔。简书中的字绝大多数是小楷,《居廷汉简》中间或也有寸方大字,但为数较少。从随同汉简一起出土的毛笔来看,是属于狼毫小楷,弹性很大、制作精良,宜写小字。发掘中未发现写大字的笔,从简书大字分析, 一定也是用硬毫书写的,可见当时的书写工具毛笔的制作已很发达。
文字的书法有粗有精,且必先粗而后精。规整的隶书、行书、草书(章草和今草)、楷书,就是从这种不规整的字体中产生的。这中间经过长期的琢磨、苦练、加工整理、世代因袭演化,形成了规律,逐步达到精美的规整。西汉早期的《居延汉简》到西汉末年的《武威汉简》,足可证明。尤其正式应用的文字要求整严茂密,美观整齐,用笔严谨,章法规整,《威武汉简》正体现了这些特点。
简书中的用笔、章法、布白也都具有独特的风韵。简书因书体庞杂,用笔也有区别。凡是古篆,用笔虽由圆转改为方折,但这承袭了篆书的中锋圆笔笔法,字形还是长方形的,得其纵势。到了汉隶、分书用笔则把某书中的圆笔变为方笔,线条开始有了粗细变化,造型改为横势,正面取势,这从用笔和形体上既可看到发展也可看出在发展中的过渡。现在我们写隶书都知道用笔上的“藏锋逆入”、“逆入平出”这一基本的用笔方法。还有“蚕头燕尾”的笔势。这些都是规整化的隶书特点。但这些规整化的特点不是一下就形成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地形成规律的。隶书在古隶阶段,如马王堆一号汉墓《遗册》、银雀山《孙膑兵法》、《流沙坠简》、《居延汉简》都无特定的笔法,随便自如,草率急就,各体都掺以草书。书法在用笔上的发挥,说明草体字在字体演变中的作用,是符合书法发展史的规律。如隶书的起笔多是逆锋,但加草以后的简书,逆锋多不明显,放纵自然,甚至有些起笔处是露锋,转折之处出方析又变为圆转,这些都是后来草书的用笔。简书在章法布局方面,每一简虽也有字数的*,但不受限格所围,可以变化安排,有纵行而无横行,在西汉的简书中常有此种布局。到了东汉的简书基本上纵横成行,排列严谨。在单行简中还可以看出偏左取势,以让过于波画,这是隶书发展到波磔突出以后才产生的笔法和章法上的艺术处理,具有篆意的简则无此现象。简书中还有把竖笔拖长下来的笔势,常有渴笔出现,并加粗笔划大胆用墨,确有草书悬针垂露的特点,加上用笔上的流动感,使章法布白更生动活泼,疏密有致,虚实相间,产生一种天真自然、别具天趣的艺术效果。这种章法用笔上的创造,后来被草书章法所采用。总之,简书的书法艺术,丰富冬彩,摇曳多姿,为后来魏、晋时的书体和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简的大量发现,是研究我国历代书法的宝贵资料,也为我们今天从事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提供了最好的借鉴。追问那汉简是不是允许有练笔······形状是不是扁方的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3:41
属于急就体,字形偏扁,极少藏锋,尖笔居多,笔画粗细对比大,
汉简书法的特点是什么?
自由。简书在笔法上,带有篆意者沿用圆笔书写,发展到隶书时则为方笔,藏起笔锋,中锋行笔。简书中的字绝大多数是小楷,《居廷汉简》中间或也有寸方大字,但为数较少。从随同汉简一起出土的毛笔来看,是属于狼毫小楷,弹性很大、制作精良,宜写小字。发掘中未发现写大字的笔,从简书大字分析, 一定也...
汉简书法的特点是什么?
汉简书法的特点是自由。 书写汉简书法时的“不规范”和“不标准”就是这种书法方式自由特点之所在。西汉简书没有东汉正体隶书笔画那样严格的藏头护尾,起笔收笔较为随意。 汉简的线条变化一般较大,而且节奏感非常强,在欣赏时能感受到线条本身的轻重粗细带来的节奏变化,一画之内,起伏跌宕。 扩展资料: 汉简是对秦隶...
你发现汉简上的书体与你日常练习的欧楷有什么区别
1、汉简书法的字形相对比较单调和生硬,且每个字所占用的空间较小,而欧楷特点是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2、敦煌地区的汉代遗址中先后出土了约17480多枚汉代简牍,在我国已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欧楷又称欧体,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一种楷书字体。汉简书法与欧楷...
甘谷汉简书法风格
而甘谷汉简笔势的自由奔放,不受拘束,姿态横溢,特别是夸张的撇捺处理,几乎与晚其5年的《孔宙碑》(164年)如出一辙。这表明,东汉时期的碑刻隶书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简书的精髓,两者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通过甘谷汉简,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书法风格变迁与融合。
怎样看待汉碑和汉简的书法艺术特色
通过汉碑和汉简的对比,使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它们各自的特点。总的而言,汉碑比汉简更具有浑厚、严谨、精练、雄放、峻落的艺术特色;汉简比汉碑更显露出有稚拙、率意、疏朗、自然、奔放的艺术美。汉碑到了后期,受了上层统治者规范化、标准化的影响,艺术性逐渐没落。但汉简却不同,因它是俗书体,书写...
怎样写汉简
1.起收。汉简书法字形较小,用笔较为随意。一般将汉简上的字放大到盈寸大小更便于临习。此时,如果一味自然落笔,尖锋很多,便非常不妥当,因为这是汉简被人为夸大的特征,并不是它本来的样子。时下很多出版的碑帖随意放大原迹,有的甚至将小楷字迹亦放大到一寸有余,可以说已是面目全非了,临习者应...
就书法而言,汉碑和汉简之间是有区别的
汉简书写的文字内容或是书信记事,或是公文报告,因而不拘形迹,用笔大胆率意、任情天真。在章法布局方面,有纵行而无横行,简书中还有把竖笔拖长下来的笔势,并加粗笔画,大胆用墨,有别具天趣的艺术效果,最终成为由篆隶向行楷转化的过度性书体--汉简书法。汉碑的碑文字体以隶为主,碑额文字多用篆书...
汉代简牍书法可分为哪两大类,各有何特色
答:汉代的简牍书法可以分为江淮汉简和西北汉简两大类。江淮汉简,是我国长江、淮水流域出土的西汉简牍。如山东临沂银雀山、湖南长沙马王堆、江苏连云港等地出土的西汉竹木牍和帛书。内容多为古代典籍,如马王堆的《老子》、银雀山的《孙膑兵法》,其书者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书 风多古雅、沉稳,用笔结构...
居延汉简与纸相比有哪些缺点和不足的书法特点
简比较窄,所以左右笔画放不开。简比较光、硬,没有纸上的涩和迟的感觉,所以笔画比较滑和飘。临写时取其结构和笔意,主要笔画的质量厚重,左右可以略延伸一点。
汉简和汉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回答: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