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弟子规征文,弟子规故事,弟子规剧本、演讲稿,求提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12:07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0:56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上三年级了,在我们的课程表中多 了一门新课——国学课。国学课的主要 内容是学习国学经典《弟子规》 。我本来 对《弟子规》不感兴趣,可老师告诉我 们《弟子规》里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我一听就来了兴趣。 《弟子规》 是家喻户晓的文化精品。 一开始时我是把这本书囫囵吞枣式地读了一遍, 直到有一次我读到了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几句话其实就是告诉我们 “父母的教导要恭敬地聆听; 父母的责备要心悦诚服地接受并努力改 过自新。 ”后来我又看了关于这几句话的故事后,我懂得了父母打我、 骂我其实都是为了我好。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的管教而仇恨父母,以为 父母对自己不好而尽孝,这是错误的。那些有好品质的人,都会理解 父母的良苦用心,尽心地尽孝,这才是好品质。这也让我想起了那次 爸爸训斥我的事。那天,因为我的学习成绩比以前差了,被父亲狠狠 地骂了一顿。当时我的眼泪在眼框里打转,我倔犟地不让它流下来, 伤心地躺倒床上去睡觉了。过了很久,父亲来到我的床前。他以为我 睡着了,*着我的脸,说了好多道歉的话。听着父亲的心里话,我 实在憋不住了,一下子坐起来说: “爸爸,你不要说了,是我不对。 我以后会好好努力学习的。 ”爸爸连忙说: “今天爸爸也不对,说了不 该说的话,以后爸爸会注意自己的言行。 ”就这样,爸爸和我又好好 的谈了一会儿心。那天晚上我在快乐中进入了梦乡。 从那以后,我真正体会到父母都是疼爱自己孩子的,他们希望自 己的孩子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可以成才,做对祖国有用的人。所以, 我要像《弟子规》中说的那样,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弟子规》读后感 顺应公司的倡导,我厂的《弟子规》学习热潮热火朝天.现在,该是总结一下的时候 了. 孔老先生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推崇以礼治国.到秦始皇的时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便伴随历朝历代在中国盛行了两千多年.其实,孔老先生 在世的时候,并不怎么得志.孔子是春秋鲁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那片.座下弟子三千, 经常随行的有六七十人.最后有十来个都做了官,在当时来说,升学率应该算是很高了.但 是,各国国君对孔子的治国策略并不看好,有些地方排挤,有的地方好像是很欢迎,其实却 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把孔子当花瓶待,就好像卫国的卫夫人,孔子颇有一句争议的 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就是气愤的离开卫国后吼的几句气话. 到战国后期,儒家并不怎么吃香.那是连年征战,儒家只能指引遥远的水源所在,却 对熊熊战火*为力. 直到秦统一后, 儒家被奉为经典, 却是作为*软化民众的一种方式, 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精神基础. 到清朝的时候,一位文人写了一篇教育孩子的文章,名《蒙弟训》 ,又名《弟子规》 . 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 通看《弟子规》 ,里面描述的都是一些基本的礼节,以及一种平和的世界观.既然是 儿童读物, 里面的内容大家其实都知道, 但回首一看,却感悟颇多. 道家有语,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生无极~看似简单的道理,稍加变化,便可涵盖大千世界.举 一个简单的例子,水是往下流的,这谁都知道.而老子就提出了水的谦卑,舜悟出了水需要 疏导,李世民得到了治国的良方,瓦特得到了理想的工质,电网得到了丰厚的能源……我们 呢?我们也应该能从弟子规中悟出很多来. 记得有一篇报道, 说是一个记者问一位获得诺贝 尔奖的学者, "您认为,您在那所学校获得了最重要的东西?"记者想问的是哪所大学给他 最大的帮助,而回答出乎意料,是幼儿园.学者告诉大家,在那里,他学会了系鞋带,洗脸, 刷牙,拿的东西要放回原位,遇到困难不能轻易放弃……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好事情不怕 小,只要坚持去做,就会有莫大的收获.当你的行动成为一种习惯时,便会从你的品质中体 现出来,彻彻底底的改变你. 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在现在熙熙利来攘攘利往的社会中,似乎不怎么靠谱.随着市 场经济的发展,没有多少人再相信人之初是性本善了.西方的主流哲学倒是挺深入人心,就 是说人是自私的,又是理智的.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要永远的利益"也成为很多人的口头 禅,而且往往是做了点亏心事后的口头禅.如今的物质文明已经相当发达了,人们脸上的笑 容却日渐减少. 物质的富裕和精神的空虚强烈对比之后, 大家都浮起来了, 找不到自己的根, 找不到内心深处的那片地,重视个人修养的国学成为拯救苍生的良药. 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的体会,到自己的内心深处,聆听那里的呼唤. 当然,毕竟是老东西了.鲁迅先生经常教导,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弟子规》也 , 不是每一条都适合总从的.其中建立的世界观,可取,但不可强加.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并适 应大家的规则,但也应该保留自己的个性. 最后,希望大家能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0:56
学习力行《弟子规》,感受传统文化经典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 “入则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若你: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学习了《弟子规》,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由于自己的无知,错误地理解了很多圣贤的教诲,我甚至叛逆地将一些传统文化看成封建糟粕。 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中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广结朋友、谦虚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可是为什么有报道:在巴黎圣母院有用汉语写的“请勿大声喧哗”;在泰国皇宫厕所中也要写上“请便后冲厕”;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经下降到了最低点!这也让我想起了“马加爵事件”,为什么一位头脑聪明,曾经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大学生会对曾经讥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为曾经主动帮助马加爵盛过一回饭而幸免遇难。这引起了社会上对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2643314.html?fr=qrl&cid=197&index=2&fr2=query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0:57
80岁的承钢退休干部韩守成,在3年的时间里用自己的退休金购置了《弟子规》图书4600本,并以个人名义捐献给了双滦区的企业、街道和学校。2月21日,老人告诉记者,他手里还有1000多册《弟子规》,希望通过媒体“搭桥”,把它们捐到承德最偏僻的农村学校去。
韩守成老人有着55年的党龄,退休前在承钢氧气厂任高级工程师。“2008年,**党校的任教授提出‘让大家都学《弟子规》’,*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说起学习《弟子规》的初衷,老人告诉记者。
“从小教育孩子学习《弟子规》,能增强孩子抵抗不良风气的能力。让成年人学习《弟子规》,能帮助他们净化心灵,为创造和谐社会奠定精神基础”。老人在书中领悟到了其中的真谛,于是他做出了一个非常之举。
韩守成老人联系到廊坊的一家印刷厂,道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就想在没倒下前用退休金订点《弟子规》,让孩子们都学学。印刷厂的厂长被老人的举动震撼了。没多久,1000本图文并茂的《弟子规》图书便邮到了老人手里。之后,韩守成老人又先后购置了《弟子规》3600本,累计花费了8000多元。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促进社会和谐的最大的智慧财富,我们决不能丢掉。”老人担心传统文化被年轻的一代淡忘。
“我手里现在还有1000册左右的《弟子规》,希望把这些精神食粮送到偏僻农村最需要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