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颗佛珠的穿法86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20 03:45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12:38
可以利用三通串法来将108颗佛珠串在一起,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串佛珠之前,首先要将弹力线、剪刀、打火机、佛珠、细铜丝这些操作工具准备好。
2、把弹力线内芯往外抽点用剪刀剪去,把外边的棉线拉直并用打火机烧一下。
3、把佛珠用导线串在弹力线上。
4、将细铜线弯成弧状从三通珠子上边孔串下来。
5、接着把三通珠子串在整串珠子上边。
6、再把弹力线的另一端穿过弹力线另一端再穿过细铜线的中间。
7、回抽弹力线,让几个接触点拉到三通珠中间,然后拉三通珠上边的细铜线。
8、串上佛塔和小珠子就可以了。
扩展资料:
佛教的念珠一般有108颗,代表除灭108种烦恼。随着宗教的不同和珠子数目的区别,赋予了念珠独特的含义。
道教的念珠,有81颗,代表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天主教的玫瑰念珠,有59颗,是用来念诵《圣母玫瑰经》,*教的念珠,有33颗,转三圈正好是99,是用来念诵“安拉真主”的九十九个名字。
念珠由参禅悟道的工具演变为众生大智慧的象征,让人在面对烦恼、喧嚣时,不尤不饰、不骄不躁,并祈求平安、长保喜乐随着越来越多人喜欢和佩戴念珠,使佛珠在宗教寓意之外更成为时尚文化的符号。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12:39
108颗佛珠的穿法:
1、佛珠一般由108颗念珠组成,在第7颗、21颗、54颗、87颗、101颗用其他颜色或大小的珠子隔开,称为:隔珠或数取。一般来说隔珠要比子珠稍大,数量可以采用1到3颗不等,并且不计算在108颗之内。54颗的佛珠要在第27颗前加隔珠,27颗、18颗的佛珠则要在每9颗加一粒隔珠。
2,隔珠在一般在27籽处,,一般背云饰物在佛头以下。计数器在念珠上,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计数器不应直接栓在佛珠的珠线上,而要在珠线上穿入小环,再将计数器穿在环上。计数器一般的别在27颗后边,带铃的是计百位的,带杵的是计千位,夹子是计万位的。
3,一般的情况下法器和金刚结之类的一般都要拴在念珠的3,7,21颗位置上,这些串好后,拉紧绳子,打个金刚结,即可完工。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12:39
108佛珠是每隔27颗珠子之间加穿一颗珠子。既:顶珠,腰珠2颗,佛头(三通)一颗!且不计数在108颗之内。加的这四颗珠子代表一年四季,108珠代表百八烦恼!
一:108穿法
1朝珠的穿法是:佛头和腰珠之间再穿三串小珠,每串小珠再穿30颗小米珠,代表一年四季,每季有三个月,每月30天(方便计日)!
2佛珠几乎没有配穿小珠的!只是配额外的一些小弟子珠或者卡子作为计数用。加穿路路通,盘捻之际,路路通划过,象征一年顺利,事事亨通!
二:佛头穿法
1佛头三通延伸的穿法:根据个人爱好、信仰、美观、佩戴方法、重量等,穿法各异。
2朝珠108三通佛头够加勒子,珊瑚珠,羚管。
3佛珠108三通佛头后加平安扣(如意结,玉玉如意),流苏。流苏颜色多选杏黄,黑,皂色!
4念珠108佛头后多配五帝钱,流苏等。流苏颜色多*,黑色,红色!
三璎珞穿法
1:璎珞随印度佛教传入天朝,后璎珞为女性佩戴,珠数多为双数,佩戴胸前。男性佩戴璎珞多为金银器、护身符之类,佩戴少数的珠子,常见多为长命锁、护身符之类!
璎珞不低于两层,最高四层(男性佩戴璎珞不计层数,可以为单数,但不高于三层)。慈航道人封神演义之后成为南海观世音大世。因慈悲普度众生,修为女相,所佩戴的是三层的璎珞!随着近代历史的战乱,自然灾害等,民间逐渐失去多璎珞穿配的讲究、称谓。
因个人喜好、佩戴重量、长度等,自由搭配
但璎珞的基本材料,佛家七宝:珍珠、砗磲(目前国家禁止开采)、珊瑚(开采*同砗磲)、玛瑙、水晶等必不可少,且相对易得。
以上个人愚见,不喜勿喷!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12:40
108颗佛珠的穿法:
1、佛珠一般由108颗念珠组成,在第7颗、21颗、54颗、87颗、101颗用其他颜色或大小的珠子隔开,称为:隔珠或数取。一般来说隔珠要比子珠稍大,数量可以采用1到3颗不等,并且不计算在108颗之内。54颗的佛珠要在第27颗前加隔珠,27颗、18颗的佛珠则要在每9颗加一粒隔珠。
2、记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稍大的一些珠粒或者饰物,也可用金刚结代替,目的是防止弟子珠滑落。
3、在佛珠的开始处的母珠上又附有2根粗带子,在每根带子上又串有十枚小金刚环或十颗小珠,以十颗为一串,如同算盘。采用十进位,代表佛教十波罗密。即:施、忍、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戒。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12:41
每隔27颗穿一颗隔珠,要两颗隔珠,一颗顶珠,一颗三通佛珠佛头。
108颗佛珠是最为常见的数目,佛珠戴在手上,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就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学佛菩萨的慈悲,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在任何环境时候都能保持平稳不急不躁的宽裕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