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的笔记怎么做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13:29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6:35
示儿的读书笔记怎么写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陆游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首诗。突出了陆游对侵略者的愤恨,更表现出了陆游的爱国情怀。
陆游是浙江绍兴人,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他始终坚持抗金,一生创作诗歌9000余首,内容极其丰富。抒发*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渴望国家统一,风格雄浑豪放。
《示儿》是陆游写给儿子的遗嘱,是他的绝笔。当时陆游已经85岁了,人之将死,不言诀别,只念国家之悲,表达了作者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之情。
这个古诗的大意是当我死时才知道没有什么可挂念的,但是唯一使我遗憾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当大宋的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家祭的时候,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
陆游是非常爱国的,在临死前告诉自己儿子,等他死了之后,我们的军队收回中原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告诉我。
第2篇,字数多
“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诗人就是这样说的;可是,死后,就真的什么也没有了么?
这是诗人生命的最后一刻。眼前看着的,是大宋王朝日趋衰败的颓势,是破碎的江山和被侵略者霸占着的中原领土,是无数饱受苦难的中华儿女,自然是满眼荒凉萧条的景象;心里想着的,是国家的安危、是百姓的安危,渴想着中原能够安定,人民能安居乐。可是,无论看到的是什么,想到的是什么,诗人都将无从改变,因为自己就快要死去了。
死去了,那就真的失掉一切了,一个爱国之士死后一定可以去美妙的世界享福的。然而,正是因为诗人是爱国之士,所以临死前还不能抛掉对国家、对人民的感情,不能改变自己渴望为国家出力、为人民干事的决心。啊,岁月的流逝,消磨了诗人的一生,时间是不会让诗人达到意愿的。那么诗人将是很无奈的了,只能告诉自己的儿子,当中原平定的时候,一定要在祭祀那天将喜讯告诉他。
诗人就是带着复杂的感情,告别了人间。一面带着面临国家危亡的悲痛和伤感,一面又要抱着希望,希望国家能安定下来。正确地说,诗人不是希望国家安定,而是坚信国家一定有安定的那一天,并且嘱咐儿子在那一天要告诉他。诗人是在说:“时间可以证明,军队一定可以收复被强占着的领土。”唉,诗人一生都在为国奉献,一生都在盼望着祖国迎来光明,可是他自己却没有看到,向世间告别那一刻,还在挂念着国家,实在是令人悲哀。
诗人对国家的爱是多么强烈而真挚啊!这种爱国情感,是一种高度的,境界达到顶峰的,任何事物和感情都没法阻止这种感情升华。从根本上去想,爱国的感情不像人与人之间的多种多样的感情,因为爱国就是爱国,国家只有一个。可是想一想,无数的爱国的人,都用自己的行动报效祖国,他们的爱国却不为所有人知道,就像那些在战场上战死的战士,他们的名字也不全都是载入史册的;但是,诗人的爱国被人传颂千古,并且成为了爱国的典范。典范之所以称作典范,是因为这种爱国具备了所有爱国者的精神品质:面对国家衰败的悲痛、坚信国家安定的决心,还有时时想要报国的渴望。
当然,只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诗人的爱国思想中,具备了一样最为珍贵的品质,那就是一种高境界的信仰。这种信仰完全地将诗人与国家连在了一起,表示国家的一切不一定全是诗人的,但诗人的一切都是属于国家的。诗人知道,死去之后没有复活的可能,而且死后将没有头脑和一切感官,一切都将是空虚。然而,诗人并没有就让爱国思想和精神随着他的死去而消失,而是埋葬自己的肉体,让对国家的爱永远在人间。是什么证明了这一点呢?——诗人把所见所想以及意愿都告诉了自己的儿子啊。
然而,诗人在怀恋祖国的时候,就把生与死置之度外了。诗人坚信,只要活着,就是在活着,根本没有死这一说;活着,就有感情,至于死,也一样有感情。感情不只是能建立在活着之上,一样可以建立在死之上。诗人告诫儿子,在中原平定的那一天,一定要来告诉父亲。可是,诗人应该清楚,死去就什么都没有了,他将永远也不会知道中原能否安定,更不可能知道中原何时安定,即便那一天到了,儿子都来到他的墓地前,把喜讯告诉他,他也将不会感受得到。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嘱咐儿子呢?那是因为诗人具备了这种信仰,他在将感情全部投到对国家的热恋当中,根本就不会想到什么是死;死,只是一种意义极为狭隘的现象,不能改变活着时候的各种感情和意愿。通俗点说,诗人在念念不忘国家的时候,考虑到的死,只是身体不动弹,其余的和活着的时候根本没有区别。死后一样可以爱国。这就是诗人的伟大之处。
诗人死去了,宇宙、地球都不能成全他。但是,作为一个人,用理性的目光,我就不得不去这样想:
“诗人根本没有死去啊,他躺在土地里,思考着国家的事。”
我的这种想法是真的,那是因为诗人的爱国感化了我。其实,所有人都应该被这样的爱国感化了才对。诗人的这种信仰,是人类精神的最宝贵的财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6:36
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不善于做笔记,只喜欢抄笔记的现象感到无奈。更令人头疼的是有些学生连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的内容都抄不全或者干脆懒得抄。他们的语文书上极少的圈点勾画、很少的听课笔记让我吃惊!这让我禁不住回忆起自己儿时听课的情景。 那时的语文课堂,老师要求每位学生在语文笔记本上做笔记,或者在教材的字里行间做笔记。要求学生每节课从字、词、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诸多方面认真听课,认真做笔记。每隔一段时间还要检查、评比学生的笔记情况。那时候我笔记本上整齐的笔记、教材中密密麻麻的听课笔记总是受到表扬。现在回想起来余味未尽!儿时老师培养的上课做笔记的习惯让我终生受益!但是现在的孩子认为:现在的教辅资料上什么都有,只要记一记、背一背就行了。根本不需要做笔记!难道现在教辅资料多了,就真能取代课堂笔记了吗?我不敢苟同这样的想法! 课堂做笔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速写习惯和能力;有助于指引并稳定学生的注意;有利于进行思维转换,减少听课疲劳;有利于学生条理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有助于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听课的不足…… 课堂笔记就是学生对老师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做书面记录,并把它作为今后复习和学习的重要资料,好处有很多,比如有助于知识的存储和记忆,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帮助学生提高课堂注意力,因为小学生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比较短。再有就是回到家里复习或等到期末复习的时候课堂笔记就派上用场了。课堂上做笔记的好处枚不胜举!语文课作为工具学科,从培养小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来看,我们不但要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好笔记,还应当指导学生课堂上如何做笔记。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尝试着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记笔记,一个学期下来,只有小部份学生尚能将自己稀稀拉拉记下的笔记留下来,而相当多的学生找不出自己的笔记,不是抄一点丢一点,便是压根没有笔记。不重视做笔记,不善于做笔记,是不可能真正学好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水平的。因为不重视做笔记,学语文的态度本身就不端正,不善于做笔记,必然会影响语文能力的发展。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更为了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语文课堂理应高度重视学生不善于做笔记,只喜欢抄笔记这一司空见惯的怪现象,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教会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要教会学生做课堂笔记,首先要向学生讲明白做笔记有哪些好处。其好处大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要做好课堂笔记,思维就得跟着老师上课走,老师导向哪里,讲解哪里,学生就该想到哪里,听到哪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6:36
示儿的笔记:
《示儿》 是南宋诗人陆游的绝笔,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译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没有了,只是痛心没有亲眼看到全国统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意思是:(南宋)朝廷的军队向北进军平定中原的那一天,在家祭时千万不要忘记告诉你们的父亲。
《示儿》是陆游临终时写给儿子的诗,是他遗嘱,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至死不变的爱国热情,这首诗直抒胸臆,语言朴素,没有任何修饰,但因为表达的是自己最深厚、最真挚的感情,因而自然地达到了真切感人的效果。
“元知”“但悲”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突出了诗人临终时深深的遗憾。
“告”字写出了诗人对儿子的嘱托和殷切期盼,也从侧面突出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的渴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6:37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陆游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首诗。突出了陆游对侵略者的愤恨,更表现出了陆游的爱国情怀。
陆游是浙江绍兴人,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他始终坚持抗金,一生创作诗歌9000余首,内容极其丰富。抒发*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渴望国家统一,风格雄浑豪放。
《示儿》是陆游写给儿子的遗嘱,是他的绝笔。当时陆游已经85岁了,人之将死,不言诀别,只念国家之悲,表达了作者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之情。
这个古诗的大意是当我死时才知道没有什么可挂念的,但是唯一使我遗憾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当大宋的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家祭的时候,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
陆游是非常爱国的,在临死前告诉自己儿子,等他死了之后,我们的军队收回中原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告诉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6:38
这儿的笔记要想做的话,首先把这个你要展示给孩子的这个笔记,拿做好他的一言一行,平常生活,他的行动都可以在笔记本里面做一些相关的记录,这样的话时间长了就可以做到一半儿整本儿的孩子的生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