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18 08:1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5 16:49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爵位多为周王分封世袭而来,爵为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其中公爵的爵位最高、分封土地最多、实力最强,所以公爵们才有能力相互吞并壮大,出现了五霸七雄。
战国时期随着王室的没落,诸侯势力的壮大,实力雄厚的公爵们开始自我膨胀,公爵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野心与虚荣心,公爵的权利已经满足不了属下们的名利心,所以公爵们开始“相王”,也就是称王。
称王是合法的,有周天子赐胙肉为祝贺,也是无奈之举,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开始陆续称王。秦孝公以商鞅变法强秦,成为了秦国最后一个“公”,其子,继承大业,使秦国进一步强大,在龙门称王,史称秦惠文王。
王是统治者称号的下等,进一步表彰自己丰功伟绩、虚荣心与膨胀心的话,还有“帝”、“皇”。并不是秦始皇凭空编造出来的。齐缗王的王号是继承他祖辈,马陵之战后齐国君称王,号齐威王。缗王与秦昭襄王曾经互称“帝”。其实是秦昭王的骄兵之计,使齐缗王膨胀,导致五国灭齐。
扩展资料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依据《孟子.万章篇》所述:“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实行郡县制,出现了有别于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彻侯、君等。这些新设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有些可世袭。
文献反映的先秦爵制是否准确,学者尚存异议。但参照甲骨、金文资料,可以肯定的是:夏爵制不详,商制细节难明,只有西周至战国时期的爵制尚可大致判明其爵称与爵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爵位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5 16:48
周代还没有“皇帝”这个称谓,到了秦始皇才有皇帝的称呼,最高统治者是周王,下属的诸侯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排列,领地称为“国”。如鲁地,最早封给周公,其子孙世袭为公爵,称号就是“鲁X公”,封地是“公国”。而蔡叔度的其子孙世袭为侯爵,称号就是“蔡X侯”,封地为侯国。姜子牙的封地是齐,因此姜姓、姬姓便是当时的国姓。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5 16:45
公是天子赐的爵位,春秋的时候周天子还有一些威信,各诸侯还顾忌个名义,都不敢称王,称王就是造反,所以只能接受低于天子一级的爵位公,进入战国以后,周天子的威信几乎没有了,各个诸侯就开始称自己为王了,比如齐威王,燕昭王,魏惠王等等,楚国比较嚣张,春秋时就率先称王,所以春秋时中原强国都打压它,因为它名不正言不顺。当然还有吴越,都称自己吴王越王,一开始也是没得到中原各国承认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5 16:52
西周时,天下只一个王——周天子。其他的按地位,分封为公侯伯子男五爵。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5 16:48
春秋战国大部分时期也属于东周的大部分时期,在东周没有被秦昭襄王所灭之前,各诸侯国都是以周王为圣主。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爵位多为周王分封世袭而来,爵为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其中公爵的爵位最高、分封土地最多、实力最强,所以公爵们才有能力相互吞并壮大,出现了五霸七雄。战国时期随着王室的没落,诸侯势力的壮大,实力雄厚的公爵们开始自我膨胀,公爵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野心与虚荣心,公爵的权利已经满足不了属下们的名利心,所以公爵们开始“相王”,也就是称王。称王是合法的,有周天子赐胙肉为祝贺,也是无奈之举,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开始陆续称王。秦孝公以商鞅变法强秦,成为了秦国最后一个“公”,其子,继承大业,使秦国进一步强大,在龙门称王,史称秦惠文王。王是统治者称号的下等,进一步表彰自己丰功伟绩、虚荣心与膨胀心的话,还有“帝”、“皇”。并不是秦始皇凭空编造出来的。齐缗王的王号是继承他祖辈,马陵之战后齐国君称王,号齐威王。缗王与秦昭襄王曾经互称“帝”。其实是秦昭王的骄兵之计,使齐缗王膨胀,导致五国灭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