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家族的祖先是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15:1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4:40
源氏家族的祖先是北魏王朝的源贺
好不容易搜到一篇,想来对你会有帮助:
宵乡源氏和他们的鲜卑人祖先
作者:魏星
两年前,以一次奇特的寻祖之旅为契机,不少媒体纷纷报道了鹤山生活着古鲜阜族后裔一事。这支古老的民族历经漫长的历史岁月,从北到南纵跨几乎大半个中国版图,定居在鹤山;时过境迁的七百年后,他们的后人又踏上漫漫北上路,寻根访祖。为什么时空的巨大改变没有消蚀他们民族的记忆,他们现在的生活又是如何?带着这些问题,中山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专业的师生们,走进鹤山龙口镇的宵乡村。
深秋时节的宵乡村,看上去与邻村没什么两样:刚收割过的田地里立着许多稻草堆,打捞后的鱼塘正在干塘,村前村后紫荆花散发着幽香,村中小学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迎面遇上的村民操一口鹤山白话……但读村近湖源公祠门上的一幅对联“发源由北魏,晋爵纪西平”,却透露了这个村不一般的历史渊源:宵乡源氏的祖先是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政权的古鲜卑人的一支,他们那罕见的姓氏——源,正是古鲜卑姓氏之一。
宵乡村民们拿出了他们在“*”浩劫中冒险保存下来的(源氏大宗族谱),上面清楚地记载着:宵乡源氏的一世祖源潜夫,是南北魏西平王源贺的后人,而据史*载,源贺本是鲜卑族的一支——秃发部的王子,后因秃发部所建的南凉政权灭亡,投奔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被封为西平王并赐姓“源”,意为同是鲜卑人,源贺即是源姓始祖。
在(魏书源贺传)中十分清楚地记载了源贺家族曾经显赫的历史。源贺是北魏的杰出将领,受封为西平王,其子孙大部份牺牲在战场,为定鼎中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隋唐时期,源贺家族在朝为官者众多,
隋朝有源彪将军,唐代有源乾曜任尚书左丞相。但唐德宗时源氏的一名大官源休企图弑君夺位,事败后被德宗所杀,并株连源氏族人,此后,源氏族人多经商而很少为官。后来经商的源氏族人又受青苗之害,逃亡南下,来到南雄珠玑巷。南宋时,官府因胡妃事件,血洗珠玑巷,潭氏再次南下逃亡,在源潜夫兄弟的带领下,最终定居于新会县古劳都坚城乡(即今霄乡)。
源潜夫将此地取名“坚城乡’,意为“比南凉城更坚固”,南凉城即鲜卑秃发部在青海西平所建南凉国的都城。宵乡最初的格局,完全是南凉城的缩影。村中上了年纪的人们还能回忆起霄乡村的旧时模样:外有护城河,内有城墙环绕,设有东南西北四个门楼出入,重要的地方还设有烽火台和炮楼。如今这些建筑都已不复存在,只有保存下来的几处源氏祠堂,留下了潭氏一族潭远流长的印迹。1867年修建,现已改建为“宵南小学”的源氏大宗祠,门上对联为:“北魏同源远 南雄衍泽长;簪缨传北魏事业纪西平”。据村民说,以前祠堂的正堂内还放有源姓始祖源贺的木刻牌匾和刻有“与卿同源”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的脾匾,这些都是他们鲜卑血统的确证。
宵乡村人说,因鲜卑秃发氏先人曾自封为西平王,祖先秃发贺又被北魏皇帝封为西平王,所以村人祭拜祖先的牌位上大多写着“西平XX'’的宇样;鲜卑族的发祥地在祖国的东北方,且霄乡源氏也是从东北角的东门河溯水而来,所以源氏的祠堂、祖墓也有向东北而建的。
现居宵乡的源氏共有六坊,分别是北门坊、礼奎坊、东门坊、高第坊、水边里坊和甫兴里坊,约千余人,分散在香港及海外的源氏后人约2000余人。从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起,就开始主动、彻底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和生活习惯,与汉人通婚的鲜卑人,到隋唐时,各方面巳和中原汉族无甚区别。如今我国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鲜卑族。定居宵乡700余年的源氏,早巳习惯了此乡此土的生活。岁月沧桑,谁能想象这些村民的祖先,却是曾游猎于大兴安岭森林和放牧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鲜卑人呢?就连问起有名的鲜卑族民歌(敕勒歌)时,宵乡村民们大多也是摇头不知。
外界是从源氏后人源可就医生,远赴内蒙古大草原寻根祭祖一事后,才知道源氏的故事。中大师生们也来到源医生的诊所,听他讲述了那段难忘的圆梦之旅。他说,自从知道自己民族的历史后,他在行医的同时就一直四处搜集着源氏族人的资料,向可能有族人踪迹的江西、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发了不少信件,还曾与其他潭氏兄弟自费到南雄珠玑巷寻找传说中的宗族大祠堂,虽然这些举动收效甚微,但他并没有灰心。
1999年5月13日至26日,源可就终于踏上了远赴内蒙古自治区鄂伦赛旗嘎仙洞寻根祭祖的旅途。他带着族谱跨过长江黄河,经北京、天津、沈阳、长春、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纵横八省,从中国版图东南端的珠江三角洲来到了东北角的大兴安岭、呼伦贝尔大草原。在草原上,他见到了祖先歌中所唱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在嘎仙洞里,这位风尘朴朴的“外来客”,成为第一个到这里祭祖的源
氏后人;在满洲里扎赉诺尔古墓群,他将沿涂采摘的野花敬献于祖先的棺前。位于大兴安岭北部的嘎仙洞,石壁上有鲜卑后人刻的共201字的祭祖文,内容与历史记载相吻合,证明此处为鲜阜人的发源地,所以可就寻找的不只是鲜卑源氏的根,而且是整个古鲜卑人的根。而他找到的也不仅是先民生活过的痕迹,还有祖先精神上的馈赠。正如他在回忆此行的文章中写到的:“我希望中华民族的儿女,特别是鲜卑族的后人、源氏族人有机会踏上旅途到东北大兴安岭、呼伦贝尔大草原去,那里有着北方古代鲜卑族人留下的足迹,他们在那里写下最美丽最动人的诗篇,等待着你们前去。”
清楚了自己的历史,不少宵乡源氏族人说,他们为祖先在历史上的功绩感到自豪,要让子孙们都知道自己的过去。古’鲜卑人入乡随俗的开放胸襟,使得他们迅速从愚昧走向文明,而散布各地的鲜卑后裔们秉承着这一胸襟,在新的土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他们共同的姓氏将让他们永远珍藏属于他们的那段共同的历史。
参考资料:
http://202.43.217.123/search/cache.html?ei=UTF-8&u=message.heshan.gov.cn/view.asp%3Frecno%3D365&w=%E6%BA%90+%E6%B0%8F+%E5%AE%B6%E6%97%8F+%E7%9A%84+%E7%A5%96%E5%85%88&d=Ye147Mp5Lb81&icp=1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4:41
源赖朝,应该确实有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