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2-01 13:02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4 13:51
写作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
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出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扩展资料:
赏析:
第一句,诗人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把对亲人的思念和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了“独”和“异”字里。第二句中,作客他乡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
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每逢佳节来临,孤独的感觉会更加深刻,思乡怀亲之情也会更强烈。这里所说的“佳节”,虽然泛指一般的美好节日,但更是为本诗所写的“九月九日”作铺垫。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这样写虽然也能表达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
诗人想象着兄弟们成群结伴、登高饮酒的情景,设想他们因为自己无法亲临盛会,共享欢乐,感到一种无法团聚的缺憾。这种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的描述,显得更加情深意厚。
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们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遗憾佳节未能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诗歌的深厚处、新警处,与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4 13:48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作背景:诗人因离开家乡,流落在他乡,重阳节之日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译文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赏析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4 13:49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4 13:45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4 13:46
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