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4 21: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3:05
林杨最近特别疲惫,马上要大学毕业了,整个人却高兴不起来,情绪极端低落,各种毕业聚会都不愿意参加,已经有点轻度抑郁了。
他说,这些天总做一个同样的梦:他挤上了一辆塞得满满的火车,坐在车窗旁边,看着道路两边的树一排排飞速向后退,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不知道过了多久才醒过来,发现火车已经停下,车厢里空空荡荡,他赶紧跑下车,站台上空无一人,他背着包不知道该去哪里,四下里除了烈日下的几棵树,什么都没有,他顿时觉得十分迷茫,又有些害怕,只好沿着铁轨往前走,一边走一边叫,有人吗……喊着喊着他就醒了。
实际上,林杨梦里那种迷茫、焦虑、害怕的情绪和现实生活里一模一样,他上半年考研失败,找工作也是一波三折,到现在依然没有着落,心里非常沮丧,觉得自己没用,但又不甘心,每天晚上都在反复想,是继续考研,还是先工作?
前两天,他参加了一家企业的面试,已经进入第二轮,100个人里面选10个,竞争非常激烈,他唯一能做的只有等待,伴随着焦虑,毕业带来的精神压力让他经常失眠,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每天几乎只睡三四个小时,身体迅速消瘦。
就算工作确定下来了,林杨对于告别校园以后的生活也没有信心,他不希望自己碌碌无为过一生,但现实如此残酷,让他没有了信心和勇气,感觉对生活失去了目标,未来一片迷茫。
在这所著名高校里,绿树掩映下的宿舍区,阳光灿烂,宁静舒适,但在每个毕业季的学子心里,一切都在改变。
小蔓也是应届毕业生,4年来几乎每个中午,她都坐在宿舍楼下的长凳上,等着男朋友一起去食堂。今年,她所学专业就业形势不好,只有一半的同学找到了工作,小蔓奔波于各个招聘会,最后被家乡的一个国有企业录用,很快就要去报到了。
然而,男友要继续留在学校读研究生,这份单纯的校园恋情该怎么继续,她不知道。男友希望她继续留在北京,一边工作一边考研,他们为此讨论过很多次,也争吵过很多次。她曾经以为自己是一个“有情饮水饱”的女子,只要真心相爱就足够了。但妈妈打来电话说:“我们尊重你的选择,但留在北京漂泊,工作、房子怎么解决?万一你们的情感有变化,你错过的不仅是工作,还有宝贵的时光,你能不能承受选择的后果?”
妈妈的一番话让她动摇了。她突然间觉得自己其实很软弱,现实是如此强大,自己没有力量去承担这一切。走进咨询室的第二天早上,她就要离开这座城市,然而她却没有告诉男友。只要一想到告别的场景和无尽的未来,小蔓就会头疼失眠,无奈而困惑。
每到毕业季,我都会听到各种各样关于爱、关于选择、关于离别的故事,一些同学还会因为挂科,面临无法毕业的状况,甚至因为毕业的挫折轻生。这些故事大部分都表达了一种迷茫的情绪,折射出毕业季大学生的心理困境,焦虑、自卑、恐惧,过高估计自己,缺乏独立决策能力。咨询结束,走在校园的林荫路上,回想自己的毕业季,也是感觉整个未来模糊一片,不知道前路何方。或许这就是青春,每个人都要走过的一段日子。
毕业是个节点,一边是过去,一边是未来
毕业季的迷茫首先来自未知。毕业是个节点,一边是过去,让人怀念;一边是未来,一切都是未知数。未知意味着自己无法掌控的局面。在学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学习,但进入社会,很现实的需要就是经济上自立,处理职场的人际关系,培养职业素养,成家立业,等等……这些不是来自书本的人生知识,会变得更加现实,更加重要。
你忽然感觉到过去的衡量标准、游戏规则似乎不适用了,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状态,你的大脑里没有应对这些事情的模型,就会产生恐惧,感觉到迷茫。
就像林杨一样,从熟悉的校园生活切换到毕业之后的生活,工作还没有确定,未来怎么在职场竞争?怎么实现梦想?这些应对模型还没有形成,暂时的迷茫也是难免的。
毕业季的迷茫还在于这是一次心理上的告别。有人说,心理角色上的成年是从毕业开始的。这句话我很认同。做学生时,虽然孩子离开了家庭,但是大多数人依然在经济上依赖父母,重大的选择还是会参考父母的意见,但一旦毕业参加工作,就有了一个社会角色,意味着你被看成是一个能独立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的个体,需要像成年人一样思考理想和现实。
你经济独立,这是成年期最重要的标志。你可能还会承担其他的社会角色,比如职员、丈夫、妻子……你要为自己的选择,甚至要为别人承担责任,这些都意味着你要跟过去的角色做心理上的告别。
有人做过一个调查,让18~25岁的人评估自己属于成年人的程度,结果发现:只有很少人确定自己“属于成年人”,也只有少数人认为自己“不属于成年人”,大部分人认为自己“既是成年人,也不是成年人”。
这就是毕业季的大学生,他们处于过渡阶段,人毕业了,心理上还没有毕业。心理层面的告别没有最终完成,对于成年人的角色缺乏心理准备,备感压力。对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并不清晰,找不到方向,人生一片迷茫。
寻找方法,让自己做点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可以做些什么呢?我想和你分享一些方法:
关注你能控制的部分,未知的确会让人恐惧迷茫,那你就去抓住那些你能控制的部分,给自己增加一些确定感。
比如林杨现在面对的情况,已经参加了第二轮面试,但依然无法知道是否会被录用,那么,他能做到的就是准备一份完整的简历,一套得体的着装,一份积极的心态,努力争取而不强求。
如果已经进入一家新公司,你无法知道这份职业前景怎么样,但你能决定和控制的就是做好安排给你的工作、恪守职业规则、保持饱满的工作状态,在工作中寻找机会。
关注你能控制的部分,其他的你无法控制,担忧也没有用,这其实是2000多年前的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提出的二分法:有些事情是你能够控制的,有些事情你是控制不了的,而你应该只关注你能控制的东西,也就是古话说的“尽人事听天命”。
行动起来 把目标具体化
行动是化解焦虑和迷茫最有力的方法。很多时候,迷茫是因为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没有行动就没有亲身经验。不行动,就永远不知道一份工作是否适合你,不知道完成这项工作的难点和窍门。如果你一直沉溺于思考不行动,那么你终将迷茫一生。
所以对林杨来说,应对自己迷茫情绪的最好方式就是先行动起来,制订具体的目标,安排告别校园之后的生活。
推动自己行动的有效方式就是把目标具体化。一个模糊的目标会把你变成一个拖延症,一直完不成目标又会让自己感到挫败和无望,然后继续拖延,陷入死循环。
比如,你的目标是“重新规划毕业后的生活”,这个目标就很模糊,仿佛无从下手,那你可以具体化:每周健身两小时,每周打扫一次房间,每周读一本书,每天7点起床,每月存款1000元……等,达成目标的唯一方法就是一步步来,通过一系列清晰生动、容易达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小目标串联成最终的目标。
试着分解你的目标,能坚持锻炼10分钟,就把目标定为10分钟,适应了,再慢慢提高到20分钟、30分钟、40分钟……循序渐进,最后你会发现,能够自我控制的时间会越来越长。执行一个具体目标的过程,会让你提升专注力,有成就感,这些都能减少迷茫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