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4 17:08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6:19
“碣石道”一词,见於《隋书·炀帝纪》。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春正月,隋炀帝亲自统兵出征高丽,遣二十四军分道并出,其中“右第一军可黏蝉道,第二军可含资道,第三军可浑弥道,第四军可临屯道,第五军可候城道,第六军可提奚道,第七军可蹋顿道,第八军可肃慎道,第九军可碣石道,第十军可东暆道,第十一军可带方道,第十二军可襄平道”。在《隋书·地理志》中仅北平郡统县卢龙一条记“有碣石”,此中“第九军”所“可”的“碣石道”,当为通往隋朝时卢龙县境内的碣石山(即今昌黎县城北的碣石山)或穿越碣石山的通道。碣石道早在隋朝以前就有了。当年秦始皇、汉武帝巡幸碣石山,走的无疑是这条通道,只不过当时没有这样称谓,或虽有之而史书尚未如此记载罢了。曹操东伐乌桓,去程没有走碣石道,回程却由此而归。司马懿在曹操东征乌桓31年後,即公元238年,率领大军奔赴辽东征伐公孙渊,走的就是碣石道。《晋书·宣帝纪》明确载有:“景初二年,帅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发自京都。车驾送出西明门。诏弟孚、子师送过温,赐以谷帛牛酒,敕郡守典农以下皆往会焉。见父老故旧,宴饮累日。帝叹息,怅然有感,为歌曰:‘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裏,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遂进师,经孤竹,越碣石,次於辽水。”《晋书》的记载说明,“碣石道”为由西向东,经过孤竹国旧地(今卢龙一带),穿越碣石山,去辽河流域之路。无疑,北魏文称帝东巡平州走的也是这条道路;北齐文宣帝亲征契丹,归来走的也是这条道路。在隋朝之後,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也是如此。後来,碣石道一直沿用下来,成为内地通往东北地区的重要交通途径。明朝时,碣石道为北京至山海关的主要通道;清朝时,碣石道为北京与盛京(今沈阳)这“两京”之间的御道的重要路段。直至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北京至山海关之间的铁路完全修通,碣石道才渐渐冷落,交通中心转移到碣石山前的铁路一线(除有铁路外,沿线辟有与铁路相伴的公路)。</p><p>碣石道穿越的是碣石山的北部,在由兔耳山(海拔571米,在抚宁县境)、平台山(海拔501米,在抚宁县境)、东城子(海拔489.4米,在卢龙县境)等山峰构成的一道天然屏障,与城山(海拔241.2米,在抚宁县境)、黑峰山(海拔238米,在抚宁县境)、截山岭(海拔188.8米,在卢龙、抚宁交界处)等山岭之间,为一条长长的峡谷。其地西通卢龙,东连抚宁,系交通要隘。如今,那一带为102国道的重要路段,为北京至秦皇岛的电气化铁路的穿越之地。</p><p>碣石道为古代边塞地区的交通要道之一,有著非常重要的军事意义,为由内地进军东北地区的必经之路。这也是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魏武帝、晋宣帝、北魏文成帝、北齐文宣帝,以至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等帝王莅临碣石山的原因之一。他们或以碣石山为巡幸目标,或发兵东北路经此处,或班师顺路登高观海览胜抒怀,等等。倘若碣石山不地当冲要,就很可能不会有一些帝王专程光临,更不会有这麽多帝王在这裏相继留下游踪。由内地去东北地区,不光有碣石道这一条通途,还有卢龙道。卢龙道是顺古代的卢龙塞(在今潘家口一带),穿越燕山的山脊,由山地前往。比较起来,当然是碣石道易行多了。碣石道除碣石山一带有较窄的峡谷外,多为平川之地。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多走碣石道,极少走卢龙道。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夏五月,曹操率领大军“至无终”,准备出击乌桓,没有走碣石道,而是上徐无山(古山名,在今河北省遵化市一带),“出卢龙,堑山堙谷五百裏”(《水经注·辽水》),经白檀(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北省滦平县东北),历平刚(古县名,为西汉时右北平郡治所,故治在今河北省平泉县与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交界一带),“涉鲜卑庭,东指柳城”,在白狼山(古山名,今名白鹿山,在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部)与乌桓交战,一举斩杀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大获全胜。这裏说的“出卢龙,堑山堙谷五百裏”,指的就是卢龙道,大概是因曹操经由此道出兵杀死了蹋顿,後来此道又被称为“蹋顿道”。隋炀帝於大业八年春正月遣二十四军分道出征高丽时,右第七军出的就是“蹋顿道”。曹操当年出征时为何不走碣石道,而走卢龙道呢?这是因为,在那一年夏天“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臯”(曹操《步出夏门行·艳》),“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三国志·魏书·田畴传》)。也就是说,是夏连降暴雨,江河涨溢,沿海各河道洪水泛滥,极难行军,乃至“秋七月”依然是“大水,傍海道不通”,其“云行雨步”之况,已经“超越”了“九江之臯”(南方的沼泽地带)。当时,被“请为乡导”的无终隐士田畴指出:“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於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之首可不战而擒也。”(《三国志·魏书·田畴传》)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不得不听从田畴的劝告,引军上徐无山,出卢龙塞,走“道绝不通”的塞外,堑山堙谷五百余裏,顺山地而行,直扑蹋顿的大本营。待两个月後,曹操於“九月”间“引兵自柳城还”(《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时,沿海地区不仅已无乌桓的部队“遮守蹊要”,道路也不那麽“泞滞不通”,大军班师主任要取碣石道而归了。去之不易,回之顺心,“登高必赋”的曹操在秋九月时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俯瞰气象万千的沧海风光,怎麽会不引吭高歌呢!</p><p>那麽,曹操路过碣石山时,是由哪裏下的碣石道,又是由哪裏登上的碣石山绝顶呢?这也是一个很有意趣的问题。毫无疑问,想从历史记载之中找到答案是很难的,必须到实地考察,从而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状况的推测。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碣石山的整个地质构造。碣石山的山体主要由质地坚硬的花岗巖构成。这些巖石,为中生代燕山造山运动时形成的深成侵入巖,原在离地表很深的部位,後来随著地壳的褶皱运动,顶掉被风化剥蚀的表层巖石,露出地表。与此同时,有些部位的巖层发生破碎和折断,从而形成了今日碣石山奇险的形貌。碣石山主峰仙台顶的前後两坡极不对称,其前坡(南坡)短而陡,後坡(北坡)长而缓。前坡的上坡为大体呈西南至东北走向,长达1000余米,壁面高达200米左右的悬崖峭壁,峭壁的壁面角度在七八十度之间,似直上直下,如刀劈斧切一般;古人形容其为“万仞绝壁,形如甕鼓,黧沫溅溜,神娲难炼,鬼斧莫凿”。其峭壁根本不能登攀,只有顺壁面之间交错的石缝攀援而上。仙台顶的後坡的坡面比较平整,坡体呈长方形,南北长达1500多米,东西宽约500米有余,海拔在500米以上,坡上有顶岭,曰“石锅岭”,海拔577米。後坡往北与鹰不落(海拔435米)等山峰颠连,西北角为大棒槌山的峰顶(海拔560米左右),顶下不远即“小碣石”天桥柱;其东西两侧为坡岭,下坡的坡度较小,东北和西北各有一条山沟通向山下的河谷之地,一名“长峪谷”,一名“马莲峪”。长峪谷为仙台顶後坡东侧主要的河谷名称,其上有沟两条,南沟名“铁匠沟”,北沟名“冰淩峪”,两沟均为长峪谷直通仙台顶後坡的山谷。此外,长峪谷的南端还直通仙台顶东部的缓坡欢喜岭。长峪谷向东北方向一直伸延到仙台顶东北偏北3公裏外的长峪山村(为碣石山深处的一个片村,包括散落在一条长达三四裏地的河谷裏的十几个自然村),长峪山村经後明山村(也为碣石山深处散落在河谷地裏的一个片村,位於抚宁县境)东拐直达昌黎至抚宁公路线上的较大村镇——马家峪。马家峪北偏东距离抚宁县城不到10公裏。马莲峪长约3公裏,直通仙台顶西偏北3 公裏外的西山场村(即“葡萄沟”所在地),西山场村西南2公裏处即碣石山西部的支脉——凤凰山(海拔204米)口,出山口不远即昌(黎)卢(龙)公路上的十八裏碑,西北去卢龙城约30公裏。笔者在参加地名普查工作时,曾到这两个山谷作过勘察。长峪谷确实是沟长谷深,坡度较缓,山谷中也比较宽敞,只是布满乱石,不便行走;不然的话,略加修整,汽车可顺沟谷驶往山顶。据当地人介绍,在*十年长峪谷中还不是这个样子,那时沟内的沙土平平展展,中间有一条长年流水的溪流,人们在夏季常赶著牛群到仙台顶後坡上的果老院一带放牧。这条山谷之所以变成如今这个样子,是因几十年来,沟两旁坡岭上的山林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山巖裸露,被山洪冲下,遍布沟中。当地人还介绍,古时候常有人由这裏顺山谷策马驰往仙台顶,清朝末年还有人上去过。马莲峪的情况与长峪谷差不多,也因谷中冲入一些乱石变得坎坷难行了。据此,笔者推测这两条山谷就是曹操当年上、下仙台顶之路。1790多年前一个深秋时节,曹操一行人班师东来,在抚宁县城一带下碣石道,由马家峪进通往碣石山主峰的河谷,顺长峪谷策马直驱欢喜岭,由东坡上碣石山主峰顶峰,立足碣石峰首指点江山,尽览碣石山下宽阔深远的沧海桑田风光和山岛对峙之景,吟诗抒怀,高谈阔论,踌躇满志,开怀畅笑;之後,到长而宽的後坡上稍事休憩,或安营扎寨住上一夜,然後顺马莲峪下山,到西山场一带或就道南出凤凰山口,或转往东行数裏攀上大棒槌山,观赏“小碣石”天桥柱的奇特风光,再返身出凤凰山口,顺山麓向西北去卢龙县城一带归入碣石道,继续西返。这是笔者的试想,未必不就是当年的真实情景。从实地勘测看,这是很有可能,也是完全可能出现过的情景。当然,其他帝王是如何登临的碣石山,尚有待进一步考察,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一般都不会由南坡登山。这是因为,一来前坡实在陡险,难上也难下;二来从前坡登山骑不得马,必须步行,而帝王们是不会冒这个险的,也不会付出这样的辛苦的。再者,由後坡下碣石山的主峰,由“大碣石”(指仙台顶)去“小碣石”(指天桥柱)就很方便了,不必由碣石山南麓绕道而行。当然,由仙台顶的前坡也不是不能上去,需要绕行仙台顶两旁的沟谷,其东的沟谷名“黑鹰峪”,谷中峭壁林立,草木丛生,溪流潺潺,有“削壁流泉”等瀑布飞泻,景色异常壮美。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6:19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6:20
只记得,官渡之战后的曹操已经是一方的霸主了,在征乌桓时郭嘉死了,痛惜之余登上了山吧.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6:20
步行的啊。其他工具没法使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