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4 17:3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0:34
解 释 指凡遇到不懂的事,都问别人,向别人请教。后指遇事多做调查研究。
出 处 《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典 故 孔子,名丘,出生于邹县(今山东曲阜东南10里西邹集)。他父亲叔梁纥做过邹县县官,所以他被称为“邹人之子”。
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但孔子自己却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我的学问是通过勤奋刻苦学习得到的。”
孔子非常虚心好学,遇到不明白的事情,总是诚心诚意地向别人请教。
一次,孔子到太庙——国君的祖庙里去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他都问到了(每事问)(子入太庙,每事问)
“每事问”此成语便出于此。
示 例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每事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0:34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通译】
孔子进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怎么能说鄹人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呀?他进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孔子听到后,说:“这正是礼呀!”
【解义】
其一,太庙之礼。太庙,指皇帝的宗庙。[唐]孔颖达《礼记》明堂篇题解:夏“世室”,殷“重屋”,周“明堂”。其实,“明堂”是礼天的建筑规制,是天运星移与地应九宫吻合的建筑格局,其理念即“太一行九宫”。考古发掘的明堂之制,最为完备成熟的是王莽的新朝建筑。显然,太庙仪礼是最高规格、最为严肃的。
其二,问知为用。孔子笃信周公之治,终身以“复礼”为己任。太庙之礼是国家最高仪礼,根据周礼的文献史料,太庙之礼的繁复十分了得。祭仪是培养崇仰敬畏之心,自然每个环节就会赋予特定的文化意义。这样,学而习之,持而行之,就能产生更强的氛围。
其三,真知为智。鲁国太庙,所祭为周公。周公死后,成王特许周公子嗣在其封地鲁国按天子之礼祭祀周公。周公是孔子极力推崇的,甚至以梦到周公为壮志依旧的标识:“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7•5]崇敬由衷,必观摩入微,“入太庙,每事问”便成自然。当然,不能从心灵和梦想角度来理解孔子的人,则认为“每事问”是不懂礼。
【启示】
如何构建礼治国度,是孔子终身的理想之梦。为了这个梦,他甚至不惜投靠乱国陪臣来实现自己的复周礼梦想。前502年,鲁国当政者季氏家臣阳虎和公山不狃共同谋诛主子季桓子,季桓子使计逃脱。谋乱兵败,阳货奔齐国再奔晋国;公山不狃据费邑继续抗争。公山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毫不客气进行阻拦。孔子说出了内心的真实想法:“如用我,其为东周乎!”这无疑是*幼稚,孔子其时还是以后自认为的进入“知天命”年纪。
孔子在其求用求知的一生,诲人不倦和不耻下问,始终是他治学为师的一贯品格。不耻下问的求知精神,来自“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之”[2.17]的信条。在求知的人生路,孔子全然没有以后中国愈来愈浓厚乃至有点畸形的“面子”观。这在今天和明天都是值得我们炎黄子孙们“三省吾身”的。
参考资料:《微国学-劝世忠言-我说孔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0:35
http://ke.baidu.com/view/1244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