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4 19: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5:20
由脂肪酸和醇作用生成的酯及其衍生物统称为脂类,这是一类一般不溶于水而溶于脂溶性溶剂的化合物。不溶于水而能被乙醚、氯仿、苯等非极性有机溶剂抽提出的化合物,统称脂类。脂类是机体内的一类有机大分子物质,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其化学结构有很大差异,生理功能各不相同,其共同物理性质是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在水中可相互聚集形成内部疏水的聚集体。
蜂蜡
一般,我们将脂类分为油脂(甘油三酯)和类脂(磷脂、蜡、萜类、甾类)。
但按其化学组成细分,可划分单纯脂、复合脂、脂的前体及衍生物、结合脂4类。
(1)单纯脂:脂肪酸与醇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合物。如蜡是高级脂肪酸与高级一元醇,幼植物体表覆盖物,叶面,动物体表覆盖物,蜂蜡。甘油酯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最多的脂类。
(2)复合脂:单纯脂加上磷酸等基团产生的衍生物,如磷脂:甘油磷脂(卵、脑磷脂)、鞘磷脂(神经细胞丰富)。
松香甘油酯
(3)脂的前体及衍生物又分为:萜类和甾类及其衍生物,即不含脂肪酸,都是异戊二烯的衍生物。衍生脂,即上述脂类的水解产物,包括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甘油、鞘氨醇等,如高级脂肪酸、甘油、固醇、前列腺素。
(4) 结合脂:脂与其他生物分子形成的复合物。又包括糖脂,即糖与脂类以糖苷键连接起来的化合物(共价键),如霍乱毒素。脂蛋白,即脂类与蛋白质非共价结合的产物。如血中的几种脂蛋白,VLDL、LDL、HDL、VHDL是脂类的运输方式。
正常人一般每日每人从食物中消化的脂类,其中甘油三酯占到90%以上,除此以外还有少量的磷脂、胆固醇及其酯和一些游离脂肪酸。食物中的脂类在*口腔和胃中不能被消化,这是由于口腔中没有消化脂类的酶,胃中虽有少量脂肪酶,但此酶只有在中性pH值时才有活性,因此在正常胃液中此酶几乎没有活性(但是婴儿时期,胃酸浓度低,胃中pH值接近中性,脂肪尤其是乳脂可被部分消化)。脂类的消化及吸收主要在小肠中进行,首先在小肠上段,通过小肠蠕动,由胆汁中的胆汁酸盐使食物脂类乳化,使不溶于水的脂类分散成水包油的小胶体颗粒,提高溶解度增加了酶与脂类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类的消化及吸收。在形成的水油界面上,分泌入小肠的胰液中包含的酶类,开始对食物中的脂类进行消化,这些酶包括胰脂肪酶、辅脂酶、胆固醇酯酶和磷脂酶A2。
食物中的脂肪乳化后,被胰脂肪酶催化,水解甘油三酯的1和3位上的脂肪酸,生成2-甘油一酯和脂肪酸。此反应需要辅脂酶协助,将脂肪酶吸附在水界面上,有利于胰脂酶发挥作用。食物中的磷脂被磷脂酶A2催化,在第2位上水解生成溶血磷脂和脂肪酸,胰腺分泌的是磷脂酶A2原,是一种无活性的酶原,在肠道被胰蛋白酶水解释放一个6肽后成为有活性的磷脂酶A 催化上述反应。食物中的胆固醇酯被胆固醇酯酶水解,生成胆固醇及脂肪酸。食物中的脂类经上述胰液中酶类消化后,生成甘油一酯、脂肪酸、胆固醇及溶血磷脂等,这些产物极性明显增强,与胆汁乳化成混合微团。这种微团体积很小(直径20纳米),极性较强,可被肠黏膜细胞吸收。
脂类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和盲肠。甘油及中短链脂肪酸(≤10C)无需混合微团协助,直接被吸收入小肠黏膜细胞后,进而通过门静脉进入血液。长链脂肪酸及其他脂类消化产物随微团吸收入小肠黏膜细胞。长链脂肪酸在脂酰CoA合成酶催化下,生成脂酰CoA,此反应消耗ATP。脂酰CoA可在转酰基酶作用下,将甘油一酯、溶血磷脂和胆固醇酯化生成相应的甘油三酯、磷脂和胆固醇酯。体内具有多种转酰基酶,它们识别不同长度的脂肪酸催化特定酯化反应。这些反应可看成脂类的改造过程,在小肠黏膜细胞中,生成的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酯及少量胆固醇,与细胞内合成的载脂蛋白构成乳糜微粒,通过淋巴最终进入血液,被其他细胞所利用。可见,食物中的脂类的吸收与糖的吸收不同,大部分脂类通过淋巴直接进入体循环,而不通过肝脏。因此,食物中脂类主要被肝外组织利用,肝脏利用的外源脂类是很少的。 脂类的水解产物,如脂肪酸、甘油一酯和胆固醇等,都不溶解于水。它们与胆汁中的胆盐形成水溶性微胶粒后,才能通过小肠黏膜表面的静水层而到达微绒毛上。在这里,脂肪酸、甘油一酯等从微胶粒中释出,它们通过脂质膜进入肠上皮细胞内,胆盐则回到肠腔。进入上皮细胞内的长链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大部分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并与细胞中的载脂蛋白合成乳糜微粒,若干乳糜微粒包裹在一个囊泡内。当囊泡移行到细胞侧膜时,便以出胞作用的方式离开上皮细胞,进入淋巴循环,然后归入血液。中、短链甘油三酯水解产生的脂肪酸和甘油一酯是水溶性的,可直接进入门静脉而不入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