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4 19: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6:46
随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大,特别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适时地提出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监控、学会自我评价,从而形成自主发展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首先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同时它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依据 提到研究性学习,人们自然地将它与数、理、化和生物的教*系在一起,以为只有理科教学才能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为英语教学只是传授语言知识;以为高中学生尚处于接受知识的学习阶段,还做不了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证明这一观点是片面的。依据有三: 1、理论依据:皮亚杰认为,人的活动是对外界刺激作用的反应。这种反应不同于动物的本能反应,它是受认知结构支配的,因而是一种智慧活动。人类就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利用同化和顺应心理过程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同化是把新的信息吸纳进来,原有的认知结构被整合;而顺应是认知结构自身发生重组与改造。因此,人们掌握知识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知识的生成和转换。根据上述的理论观点,英语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适合采用研究性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信息进行同化、顺应、认识、编码,构建成新的知识体系并在吸收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技能的同时调整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 2、课标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上述新课标的要求强调了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和体验,这便是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所在。 3、事实依据:上文提到人们倾向地以为高中学生尚处于接受知识的学习阶段,还做不了研究性学习。笔者也曾经是其中的一员。我曾以为学生尚处于“learning”阶段,怎么可能做“study”呢?但教学尝试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不等于“study”而等于“learning”。当然,这里的“learning”不是“learning that so-and-so is the case”,而是“learning to do so-and-so.”在“learning to do so-and-so.”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词汇量不够,做不了研究性学习而放弃,而是要做好研究性学习积极主动地掌握基础知识,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因为研究性学习是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的,是在自主的、开发的、平等的、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的。“learning to do so-and-so.”的研究性学习的结果不是学生因为做不了研究性学习而被困难碰得头破血流,而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不仅是学习成绩上的提高,而且是最宝贵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因为,研究性学习是以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习热情为目标的。 三、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为了实施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我认为首先教师对英语研究性学习的类型和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必须要有清楚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尺度,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英语研究性学习属于认知型研究性学习。它可分为两大类:1、获取学科知识的研究性学习。2、学科类专题活动及专题研究的研究性学习,在获取学科知识的研究性学习中,可设置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在学科类专题活动的研究性学习中,可设置人文精神的研究课题、英汉文化的比较、英语考试与能力培养等研究课题,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置专题活动,如结合SEFC Book 2A Unit 9 Saving the Earth ,设置Our Earth Is in Danger的课题,要求学生找出我们地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方法,以此来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出示问题,设置课题阶段;探究实践阶段;评价,激励阶段。 1、出示问题,设置课题阶段 教师在选取研究性学习课题时应遵循一个原则:课题应从小处入手,不要贪大求全,好高骛远,达不到目的。针对学生要掌握的英语知识,教师可有意识地提供一些可读材料并指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材料,学生可以组成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 如在选取词汇的研究课题时,我首先让学生做下面的一道题: You Will _____Sooner or later if you go on working like this. A. break off B. break into C. break down D. break up 然后给出研究课题:Do you know the usage of “break”?引导他们查阅工具书,找出break及相关词组break away (from),break down, break into, break in; break off, break through, break up, break with等的用法及break into, break in 表“闯入”和break down, break up表“分解”时的区别。学生首先分小组收集资料,然后汇总,以黑板报或讲义的形式展示成果,最后让他们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完成《学案测评》上的相关练习,学生觉得很容易。这样的课题不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反而更高,收到的效果也不错。 2、探究,实践阶段 在确定了研究课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材料中呈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归纳,整理并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形成书面或口头报告。研究成果的展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召开辩论会、讨论会、编刊物、出板报、制课件等。在教学中,我曾结合所学课文,给学生提出过下面一些研究性学习主题: ①Should Women stay at home as housewives, or go out to work like men? ②Is it necessary to build a new car factory in our town? ③Should the government close all. the tobacco factories? 并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为正方,另一组为反方,让他们就此展开辩论,为了更好地表达本方的观点,每组同学在课后都努力搜集论据,整理信息,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的辩论中,学生的发言十分踊跃,都有着表达观点的强烈愿望,实际上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英语教材中,有关人文精神的素材很多,如关于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艾滋病,残疾等的主题,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素材,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卫生日”“世界艾滋病日”等,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适当参加一些专题研究,如结合课文“Saving the earth”,组织学生开展“爱护公共卫生,保护公共环境”的英语征文比赛或英语演讲比赛。通过这类活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接受良好教育,陶冶思想情操,并以实际行动去保护环境,珍爱地球。 3、评价,激励阶段 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始终要进行引导,对他们的研究成果要给予恰当的评价。评价时,不要只看研究成果,要看重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多进行鼓励,多给予表扬,要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起平等、尊重、信任、友好与合作的师生、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从而培养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