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4 16:2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0:37
1、单独的词语,无所谓生动与否,进入特定的语境,就有了情趣。 2、言外之意产生妙趣的依据:助。射出。也。 3、悖情理处显奇趣:牢*满腹。泉香而酒冽。红刀子。吃脸。 6、汉语语音有什么特点? 、汉语语音有什么特点? 1、汉语有声调 A、 声调被作为区别意义的手段,如:糟、凿、早 B、声调调节语音的高低,增加语流抑扬顿挫。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2、每个音都以一个元音为主,每一个音节在发音时所占用的时间长度基本一致,可以形成一些语音上的整齐格 式,如:对偶 7、语音修辞的具体类型、如双声、叠韵等 5 点 、语音修辞的具体类型、如双声、 1、 双声、叠韵与叠音的音律美 双声和叠韵是汉语语音表达上的独有形式。利用双声和叠韵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是汉语传统的语音修辞手段。 两个韵母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声音特别响亮,铿锵悦耳;两个声母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发音部位一致,读来自然 顺口,流畅动听。双声、叠韵的恰当运用,可以形成声韵回环的音律美,可以使语音本身具有协调美和音乐美, 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2、摹音的仿真美 运用象声词摹拟客观世界的各种音响,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真实感的修辞方法叫做摹音。它是单借语音要素在 言辞中起作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摹音是用语音来描摹客观世界出现的声音,可以使人如闻其声,真切地感受到纯 天然的、本真的声音。大部分摹音词是双声词、叠韵词或叠音词。摹音词的大量使用不仅为汉语语音增添了音韵 美,还使语言具有了仿真美感。 3、押韵的乐美、韵美、节奏美 押韵是人们常用的语音修辞的重要手段。押韵使声音和谐悦耳,使同一个音在同一个位置上不断重复,这种声音 的回环往复,有助于感情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可以起到和谐声音、增强感染力的作用。语音上有规律的往复回 环产生了节律,使语言具有了节奏美感,给人以音韵回环、和谐悦耳的音乐美。 4、声调的调配产生节律美 声调是指一个音节语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平声听起来高昂平直,仄声听起来婉转低沉,平仄交错,声调的高低 变化形成音流抑扬顿挫的跌宕美,利用声调的平仄变化,能产生抑扬顿挫的音顿节律美。 5、语调的调配产生音韵节律美 语调:说话或朗读时,句子有停顿,声音有轻重快慢长短和高低的变化。 语调调配适当,使文句语气连贯、音节流转,产生往复回环的音韵节律美感,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语音修辞手段。 8、词语的理性意义 、 在言语交际中,当听到一个词的语音或者相应的字时,我们的头脑往往会联想到与之相对应的客观事物或概念, 我们称为理性意义。 9、附加修辞意义 、 当我们感知到一个词或者它们对应的文字时,还会产生一些除了理性意义之外的联想或者记忆、感受,我们把这 些理性意义之外附加的意义,称为附加修辞意义。 10、附加修辞意义分为哪些类型? 、附加修辞意义分为哪些类型? 词语的语体标示功能、风格标示功能、角色(对象)标示功能、态度标示功能、形象标示功能、行业标示功能、 时代标示功能、地域标示功能、语域标示功能、文化标示功能等。 11、词格之间的比较(有点交叉的,分析不同点,考运用,这句话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格,以书本上、课堂上的 、词格之间的比较(有点交叉的,分析不同点,考运用,这句话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格,以书本上、 为主, 例子的分析) 为主,总的 10 句,例子的分析) 12、句子的类型,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的修辞效果 、句子的类型,长句短句, 1.长句和短句 短句和长句划分的依据是结构成分的多少和结构的复杂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长句是指结构成分多、结构比较复杂的修辞结构,包括结构复杂的单句和复句里的长分句。长句可以用来周 密、细致地表意,比较适合于*评论、科技文献、法律条文等。 短句是指结构成分少、结构比较简单的修辞结构,包括短的单句和复句里结构简单的分句。短句的表意特点 是简洁、明快、灵活,多见于口语表达和文艺作品。 2.整句和散句 整句和散句划分的依据是短语、句子或句群内部的几个组成部分的语法结构是否相同或相近。相同或相近的 为整句,除此之外皆为散句。 整句的形式主要是对偶、排比、反复、顶真、回环等修辞结构。其修辞功能是形式整齐、表意鲜明、气势贯 通。 散句是语言运用的自然形态, 其修辞功能是形式参差、 表意生动灵活、 亲切自然。整句常用来突出语意重心、 强化抒情力度或揭示逻辑关系,具有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但运用过多,也会造成文气的呆板和单调。 3.主动句和被动句 动词谓语句中,主语是施事的称为主动句,主语是受事的称为被动句。 4.肯定句和否定句 肯定句是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否定句是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 相比单重否定句,肯定句的语气比较强烈、明确,单重否定句语义程度较轻弱,口气也较婉转。双重否定句比肯 定句,语气有时明显更强烈,有时则比较委婉。 5.常式句和变式句 汉语句式的常规结构是“主前谓后’、 ’“动前宾后”“附加语前中心语后” 、 ,在偏正复句中,常规序列是“偏 句前正句后’。按照这种格式构成的句子就是常式句,如果临时改变句子成分或分句构成的常规语序,就得到了 ’ 变式句。 6.非疑问句与疑问句 非疑问句包括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 疑问句在这里和非疑问句对举,是指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陈述、祈使、感叹等功能,分别构成对应的同义 形式。 3、P315 语体与修辞 、 (书面体掌握文艺语体) 面体掌握文艺语体) 面体掌握文艺语体 一提起她来,十里八村没有一个不说她漂亮的。 (使用双重否定,加强肯定) 她长得鼻子是鼻子,眼是眼的,越端详越好看。 (使用熟语描写) 她长得好像仙女一样。 (明喻) 她长得简直就是个人样子。 (暗喻) 都说王晓明漂亮,她比王晓明还漂亮。 (衬托) 她可是百里挑一的大美人。 (夸张) 她就是咱村的“七仙女”(借代) 。 看见她一眼,这辈子就算没白活。 (夸张) 她是现代的赵飞燕、东方的维纳斯、中国的戴安娜。 (排比) 她很丑。 (可碜/难看/不好看/不俊/) 她长得像个丑八怪。 (比喻) 整个一个猪八戒他二姨。 (借代) 大家都叫她“朱二姨”(借代) 。 她长得五官都错了位。 (夸张) 看她一眼三天不想吃饭。 (夸张) 她丑得可以去当吓唬乌鸦的稻草人。 (夸张) 她要是去当稻草人,准把所有的乌鸦都吓跑了。 (夸张) 她不但能吓得乌鸦不敢偷庄稼,还能吓得乌鸦把偷走的玉米送回来。 (夸张) 根据表达方式与修辞内容的异同,分成以下 10 类: 一、喻借类:比喻、讽喻、借代; 二、拟夸类:比拟、模拟、示现和夸张; 三、比照类:对比(映衬) 、对偶、排比和层递; 四、复嵌类:反复、复叠、错综(变文)和镶嵌; 五、连珠类:顶针、回文、互文和并提; 六、直言类:警句、设问、感叹和呼告; 七、曲言类:双关、谐音、婉转、避讳、折挠、抑扬、反语和跳脱; 八、援引类:引用、用典、仿拟、省略、节缩和藏词; 九、拈就类:拈连、移就、顾名、序换和倒装; 十、别转类:析字、分白、转品、降用、易色和换算。 比喻: 比喻: 比喻是用甲事物来描写、说明同它有相似点的乙事物。被比的乙事物叫本体,作比的甲事物叫喻体。 2.比喻的类型 比喻的类型 明喻: ①明喻: 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例如: 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何其芳《秋海棠》 ) 暗喻: ②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不用比喻词语,或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例如: 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徐志摩《曼殊斐儿》 ) 借喻: ③借喻: 借喻是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而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例如: 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冲,一时踹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枝草花,只是这无目的的奔驰…… (徐志摩《再剖》 ) 强喻: ④强喻: 本体和喻体有共同的特征,为了突出本体的这一特征,特别强调喻体的程度不如或超过本体。例如:我看见 蝗虫遮天蔽日/ 向农民争夺粮食/ 而地主比蝗虫更凶/ 甚至掠夺去妻女(邹荻帆《乡音》 ) ⑤反喻 从反面设喻,以反托正,从被否定的喻体事物的反面去领会本体事物的特征,喻词常用“不是”或“不像” 。 例如: 人非木石,岂能一味谈理,碍于情面而偏过去了,在这里正有着人气息。 (鲁迅《送灶日漫笔》 ) ⑥博喻 博喻就是用不只一个喻体去说明和描述本体。例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 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 ) 比拟: 比拟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 树倒下了,发出一声快乐的叫喊,一种牺牲自己的快乐,如梦想的孩子离开家,奔向不可知的运命时嘴里 所喊出的。 (何其芳《伐木》 ) 2.比拟的类型 比拟的类型 ①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动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 感。 例如: 下面溪水大概是涸了,看着有无数用为筑桥剩下的大而笨的白色石块,懒懒散散睡了一溪沟。 (沈从文《遥 夜》 ) ②拟物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例如: 所以诗人在冬夜,只合围炉话旧,这就有点近于“蛰伏”了。 (茅盾《冬天》 ) 比拟和比喻的异同 比拟和比喻都是两事物相比,但是有区别。 比喻的重点在“喻” ,即以乙事物(喻体)来说明甲事物(本体) ,甲乙两事物有主有从; 比拟的重点在 “拟” ,即干脆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不分主从,浑然一体。 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必须有相似性;喻体一定要出现,本体和喻词可以不出现。 比拟的本体和喻体不一定要有相似性;拟体一定不出现,本体以及和拟体相关的词一定要出现。 移就 寓情于物,把人的思想观念移用到其他事物上。 。 “喜酒”“寿桃”“怒发冲冠” 、 、 。在结构上,移就多数表现为用表示人的思想观念的词来修饰描写其他事物,所 饰描写其他事物, 饰描写其他事物 以多数构成“ 其他事物”的偏正关系。 以多数构成“人的思想观念的词语 十 其他事物”的偏正关系。 通感 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性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感觉到的移到另一感官上,从而启发读者 联想,又称移觉。例如: 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借代 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 ,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例如: 你要是爱细腰粉腿,就有跳舞场。 (茅盾《现代化的话》 ) 借代和借喻的异同 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但是不同。 借代侧重相关性,强调借体和本体有关系;借代是代而不喻,不能改为比喻; 借喻侧重相似性,强调喻体和本体之间有相似点。借喻是喻中有代,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 双关 双关是借助语音或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表达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格式。 例如:父亲现在躺在殡仪馆的冰库里,那地方很冷。 (何继青《哭歌》 ) 双关的类型 ①谐音双关 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例如: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青飏直上重霄九。 (*《答李淑一》 ) “杨” “柳”是双关辞格,明指杨花、柳絮,暗指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 ②语义双关 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双关。例如: “雅”要地位,也要钱,古今并不两样的。但古代的买雅,自然比现在便宜;办法也并不两样,书要摆在书 架上,或者抛几本在地板上,酒杯要摆在桌子上,但算盘却要收在抽屉里,或者最好是在肚子里。 (鲁迅《病后 杂谈》 ) “收在抽屉里”的“算盘”是计算工具, “肚子里”的“算盘”是个人的想法和打算。 反语 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也叫“倒反”“反话” 、 。例如: 中*人*妇人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 反语的类型 ①以正当反 用正面的语句去表达反面的意思。例如: 但衣角会被踹住,可见穿的是长衫,即使不是“高等华人” ,总该是属于上等的。 (鲁迅《推》 ) ②以反当正 用反面的语句去表达正面的意思。例如: 小陶气愤地说: “这些死人!只管看着干什么,还不把你们的雨衣扔过来。(徐怀中《西线轶事》 ” ) 婉曲 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辞格叫婉曲。例如: 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 (张洁《拣麦穗》 )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 对比的类型 ①两体对比 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并举出来,相互比较,叫两体对比。例如: 我的声音低如*,她的声音高如咆哮,惊动楼道里各家人,都出来观看热闹。 (张宇《垃圾问题》 ) ②一体两面对比 把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叫一体两面对比。 对比和对偶 对比和对偶都是成对的,但是又有区别。 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 有的对比也是对偶(即反对) ,就意义内容说是对比,就结构形式说是对偶 映衬 映衬就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例如 寂静的黄昏,窗外飞舞着雪花,一阵紧似一阵,低垂的帐帷中传出的痛苦*,一声惨似一声!我黑暗中坐 在火炉畔,望着药壶的蒸汽而沉思。 (石评梅《雪夜》 ) 映衬与对比的区别 1、构成的基础不同。 映衬由有主从关系的两个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构成; 而构成对比的两个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 方面则无主从关系。 2、修辞作用不同。 映衬的作用是以陪衬的事物来突出被衬托的主体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中心思想;而对比的作用 则是通过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 两个方面的比较,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映衬可分为: 映衬可分为: 1.正衬。利用同主要事物相似或相关的事物来作陪衬。 正衬。 正衬 2.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例如: 反衬。 反衬 窑里静悄悄的,只听见锅台后面那只老黄猫的呼噜声。 (路遥《人生》 ) 拈连 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巧妙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用于乙事物,这种修辞方法叫拈连。例如: 他飘飘然地飞了大半天,飘进土谷祠,照例应该躺下便打鼾。 (鲁迅《阿 Q 正传》 ) 拈连的类型 ①全式拈连 甲乙两事物都出现,拈连词语不可少。它像锁链一样,使前后拈连在一起。例如: 铃子叮叮当当的摇着,一切低起头在书桌边办公的同事们,思想都为这铃子摇到午饭的馒头上去了。 (沈从 文《到北海去》。把用于铃子的“摇”用于思想,表现铃声对大家的影响。 ) ②略式拈连 甲事物省略,或甲事物中的拈连词语省略,乙事物必须出现,借助上下文,省略的内容还是清楚的。例如 然而,在有“人”的心者的眼中、脑中,红红的被*者的血,是永远洗涤不去的。 (郑振铎《六月一日》 一般用于衣物的“洗涤”一词用于“眼”和“脑” ,表现了对被*者的深深的悼念和对*者的憎恨。 警策 使某些语句语简言奇,含意深刻并富有哲理性的辞格叫警策,也叫精警或警句。 警策可分为主宾重复判断、表意相反相成和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三类。例如: 中国人有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鲁迅《捣鬼心传》 ) 顶真 用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使前后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 严志和一见了土地,土地上的河流,河流两岸阴湿的涯田,涯田上青枝 绿叶的芦苇,心上就漾着喜气。梁斌《红旗谱》 回环 这种修辞格的前后两句话中后一句话是前句话的倒叙排列形式。例如: (1)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2) 、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 (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 (3)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 (刘半农《叫我如何不想她》 回环一般可分为词的回环、短语回环、句子回环三类。 回环与顶真的区别: 回环与顶真的区别: 1.回环只有两个语言片段,而顶真则不限于两个。 2.构成回环的词语要求相同,而顶真只要求头尾衔接的词语相同,其余词语不要求相同。 3.回环是反映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语言形式是按照上文逆序排列:甲-乙,乙-甲。而顶真则是反映事物之 间递相依存的关系,语言形式是上递下接,顺连而下:甲-乙,乙-丙。 回文 利用了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这两大特点, 读来回环往复, 绵延无尽, 给人以荡气回肠, 意兴盎然的美感。 回环和回文不同。 回环和回文不同。 1、回文是以字为单位,顺念和正念都可成文。如: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2、而回环则是以词、短语或句子为单位,利用语序的变动,来揭示出两种事物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夸张 故意言过其实,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这叫夸张。 夸张的类型 ①扩大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 母亲已经哭得再哭不出声,几天间老了几十年。 (何继青《哭歌》 ) ②缩小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七律·长征》 ) ③超前夸张 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 瑞雪兆丰年。看着这漫天飘舞的雪花,大家已经看到了来年的好收成。 比喻、 比喻、比拟和夸张 因为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所以,二者的区别主要看有没有夸张的成分。 如果有夸张的成分,尽管使用了比喻或者比拟的修辞格,也应当归于夸张。 仿拟 即根据表达的需要,和特定的语境,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改变原来特定的词 义,创造出新意,从而起到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 对偶 汉语运用中经常出现字数(或音节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相似、语义相关、两两相对的言语格式,称为 对偶或对仗。 对偶的类别: 对偶的类别: 1、 按照上下联之间的格律、句法结构、语义等的不同要求,区分为:工对(严式对偶)和宽对。 2、对偶又根据上下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闪避 利用含义宽泛的概念或精确性不够的语言,故意把话说得不明白,不具体,以达到“貌似废话,实为妙语” 的目的。 例:“保险勿错”——并非讽刺气象台》—— 天气预报 《 多云转晴又有阴,局部地区有时有雨。 风力:20 级以下。 最高温度:100 度以下 移意 利用词语的多义、音近或拆字会意,故意改变说写者的话语原意,构成“谈资笑料” 。 序换 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而作的词序调换。 例:今天不红脸,明天就要脸红。 说话要客气,不要气客。 留白 留出艺术空白让听者、读者自己去填补。 例:黛玉: “宝!宝玉!你好……” “可恶!然而……”四叔说。 用歧 利用词语意义或情境意义造成的两歧,以收到预期的言语效果。 例:阿凡提与大阿訇“要胡子”《巧嘴媒婆》 。 :姑娘嘴不好。 别解 运用词汇、语法或修辞等手段,临时赋予一个词语以原来不曾有的新义。 例:现在父母变成“孝”子了。 列锦 把具有关键性的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词组,组合成一种多列项的特殊的非主谓句,用来写景抒情,叙事述 怀。例:枯藤老树昏鸦。 杨柳岸晓风残月。贺铸《青玉案》 :试问闲愁都几许?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0:37
的前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定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地基本原则和准则。语用学于20世纪70年代于西方诞生,其是从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发展到不仅研究如何使用语言,还特别注重研究如何理解语言,研究如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其中的蕴含意义,成为一门新兴的认知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