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2-20 14: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7 02:08
苗族的芦笙入选非遗。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贵州省雷山县、云南省大关县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工序繁杂,一般使用刮、削、通、打、锤、夹、钻等相关工具,经过选料、烤料、打制簧片、制作竹木部件、装簧片和定音等几十道工序,耗时近20天才能制作出一件苗族芦笙。
2006年5月20日,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33,芦笙制作技艺历来由师傅亲手教授,无文字资料留存,且技艺考究,传承较困难,亟待抢救、保护,2017年,兴文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被列入宜宾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东丹甘的《芦笙史探索》,从故事、神话、古文字文献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但作者多是通过推测,而没有进行具体论证,另外作者也把葫芦笙、笙与芦笙混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区分。秦序在《芦笙起源初探》及《芦笙起源初探(续)》中。
通过历史文献《南诏野史》、《桂海虞衡志·志器》、《岭外代答》等说明“卢沙”就是芦笙的前身始见于南宋的文献及“卢沙”与葫芦笙的区别,同时还说明卢沙和葫芦笙在宋代就是同时存在于西南少数民族中的两种乐器,芦笙在明朝时才出现,后才形成这种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