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的艺术方法有哪些?列举并选择其中一两条谈谈你的看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4 22: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3:14
结构的艺术方法有意脉法,聚焦法,蓄势法,剥笋法,波折法,对比法,形散神聚法,穿线连珠法。
(一)意脉法
意脉法是散文常用的一种结构方法。散文作品以作者的情思为脉胳,这种脉胳一般是隐含在行文的叙写之中,读者需要纵观品味全文方能领略作者的意图情思,这种结构方法在抒情散文中最为常见。
例如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作品描绘了春回大地、春草柔绿、春花迷人、春风动人、春雨喜人、景色宜人等一系列画面,描写之中蕴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全篇正是以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为意脉来结构的。
(二)聚焦法
聚焦法是指聚焦于一点的结构组织方法。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叶圣陶先生这样分析:“父子两个到了南京,耽搁了一天,第二天渡江上船,也有大半天的时间,难道除了写出来的事情以外,再没有旁的事情吗?那一定有的,被朋友约去游逛不是事情吗?然而只用一句话带过,并不把游逛的详细情形写出来又是什么缘故?缘故很容易明白:游逛的事情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所以不用写。” 即使是关于父亲的行为,也是经过严格的选取,凡是写出来的事情都和父亲的背影有关。沙汀的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将各种人物、各种矛盾都集中在茶馆里展开,情节十分集中;茶馆中几乎所有的人关注的都是眼下的兵役问题,矛盾冲突又是围绕兵役问题展开,可以说“兵役问题”是“焦点中的焦点”。
(三)蓄势法
蓄势法,这是叙事作品将情节发展推向*前常用的手法。作品在尖锐的矛盾冲突爆发以前不断的蓄势,最后使冲突的爆发成为必然,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写宝玉挨打就采用此法。贾雨村来访,贾政唤宝玉来会见贾雨村时,矛盾尚未展开,贾政也很平静。当宝玉因为金钏自尽,茫然不知所往,却与贾政撞了个满怀,贾政“见他惶悚,应对不似往日,原本无气的,这一来倒生了三分气”,矛盾开始产生;接着,忠顺王府来人找贾政索要戏子琪官,结果证实宝玉又确实与琪官有来往,贾政“此时气的目瞪口歪”,刚命宝玉“不许动”,自己起身送忠顺王府的来人,贾环又诬告宝玉*金钏儿,金钏儿因受辱而自杀,“话未说完,把个贾政气的面如金纸”父子矛盾激化到顶点,情节发展的*——宝玉挨打的必然结果随之到来。蓄势越满,矛盾冲突也越激烈。这种方法能使矛盾冲突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剧烈感,从而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审美愉悦。
(四)剥笋法
剥笋法适宜于隐秘情节的安排。作家往往先设下埋伏和悬念,然后逐渐展开,逐层披露,就像剥竹笋一样,故曰剥笋法。中国早期的侠义公案小说多采取此种写法。所谓“文先言杀人者之败露,下卷始叙其由,令读者骇其前而必绎其后”。 这里的“骇其前”即先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其后对故事情节的展开再作详细地叙述。这类故事往往是“话里有话”(这里所说“话”,是指说书人所讲的故事)。
如不肖生《侠义英雄传》中对大盗胡九的描写就是逐层剥笋:第一层,写彭纪洲到陕西城固县上任不久,两天内有五张状子告胡九劫掠,其中有两件是同一时间内发生,两处却相距百里,不知胡九是何人物;第二层,写彭纪洲访胡九,弄清胡九是代人受过;第三层,写胡九到县衙说明,捕快无法抓到盗贼,敷衍塞责,致使胡九洗手三十年,仍负恶名;第四层,写胡九办案、赴济南探监,显示胡九侠义之心与才能;第五层,写为县令办事,表现胡九侠义与绝技,博得彭纪洲的信任和尊重。
(五)波折法
波折法易于把一个情节写得曲折多变,富有情趣,耐人品味。因情节跌宕起伏,变化丰富,一波三折,深受读者喜爱。
例如《红楼梦》第十七回宝黛关于香袋的情节描写: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才情焕发得了彩头,所佩之物被贾政小厮尽行解去。矛盾由此展开,宝玉身边佩之物一件不存,黛玉以为自己送宝玉的荷包宝玉也送给了别人,矛盾乍起,此一折;黛玉生气回房,便铰宝玉嘱咐做的香袋,此二折;宝玉见黛玉生气,便赶来,却见香袋无故剪了,却也来气,此时宝玉忙从里面衣襟解下荷包,说明荷包不曾给人,黛玉自悔不语,此三折;宝玉把荷包掷给黛玉表示奉还,黛玉气得哭了起来,拿起荷包又铰,宝玉忙抢住赔礼,求黛玉再替他做个香袋,矛盾至此才算告一个段落。一个小小的香袋,只是故事发展中的道具,但道具的运用却显示了作家巧于安排情节、善于驾驭故事、故事中展现人物性格的高超写作才能。
(六)寒暑易节法
寒暑易节法是指情节安排的张弛有致和动静结合。故事发展中既惊涛骇浪,又有细雨和风,既符合艺术辩证法,又照顾到读者的阅读心理。美国学者浦安迪称这种安排情节的方法为“对偶美学”。当然对偶美学的内容相当丰富,它既包括作品风格的雅与俗的对立,优美爱情与低级猥亵的对立,也包括抒情境界和强烈行动的对立。寒暑易节法就是抒情境界和强烈行动的对立。 毛宗岗下在论及《三国演义》结构章法时,对这一问题多有发挥。我们不妨借用《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为例来说明这一命题。
赤壁鏖兵的双方都在为战争做着准备,战事一触即发。作者忙里偷闲,荡开一笔,却写曹操江上宴饮赋诗。
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 操见南屏山色如画,东视柴桑之境,西观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觑乌林,心中欢喜……
在这段优美的景色描写之后,作者描述了曹操临江赋诗、吟唱的经过。这种景色的工笔细描如果出现在抒情性作品中不足为奇,但它放置在两军对垒的前沿阵地,作者张弛的安排就显得匠心独运了。果然,当扬州刺史刘馥对诗歌提出异议时,节奏陡转。
馥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操大怒曰:“汝安敢败吾兴!”手起一槊,刺死刘馥。众皆惊骇,遂罢宴。
由赋诗到杀人,这是作者刻意的安排,由文到武对偶手法的运用,使曹操性格的两面性非常鲜明,人物形象因此而丰满。这种描写手法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甚为常见,鉴赏时我们既要注意它在整篇作品中的调和作用,更应当领会其推动情节发展的特殊地位。
(七)形散神聚法
形散神聚法的结构方法为散文所常用。“形散”指散文的表现手法、结构布局、语言形式的灵活多变和内容题材的丰富多彩,“神聚”指作品中看起来很散的内容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例如曹靖华的《小米的回忆》,从时间来看,作品从作者的童年,写到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再到新的历史时期;从空间来看,有故乡卢氏的小河边,有白色恐怖的大海,有难民集中的重庆,有*圣地延安;从人物来看,有作者、作者祖母、鲁迅、许广平、*、周恩来、董必武等;从叙述的事件来看,有农民种谷子,鲁迅爱吃小米,周恩来、董必武给重庆同志带小米等。这些内容都在“小米加步*”的延安精神的主题统一之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里的“神”,犹如串珠的绳子,散乱的珠子看起来排列似乎毫无章法,实际上是作者的有意散置。这里的“散”,不能理解为“乱”。
(八)穿线连珠法
穿线连珠法和形散神凝法有相似之处。也是将丰富、琐碎、复杂的内容用一根线索穿连起来,使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穿线连珠法的主题是显在的,线索摆在明处,而形散神凝法则需要读者认真的体会才能理出线索。
如刘白羽的散文《灯火》以“我”的见闻为线索,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以“火柴”为线索,孔尚任的《桃花扇》以“诗扇”为线索,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将作品穿连起来,尽管内容丰富,情节曲折,但散而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