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如何能写出高分作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4 21:49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5:24
内容新是一篇文章的闪光点,要使其观点亮,那么必须:
1、不能人云亦云。
前几年有一篇以“情”为话题的作文,我们有位同学在文中大胆的把悲惨身世铺写到纸上,这篇作文以“惨”获得阅卷老师的同情,得到高分。
可不幸的是许多后生受其影响,若遇到类似的话题,他们不惜自残,想以此骗取老师的眼泪,获得高分的赏赐,孰不知我们的老师早就看烦了,他们不但不给高分,反而觉得现在的学生不可理喻,太缺德。
有一年中考作文是以“合作”为话题作文,有位考生就脱离了俗套.他现场捕捉猎物,以他人抛纸团,用脚掩盖,几位同学精诚合作,骗过监考老师为素材,写出了一篇一波三折的文章,获得满分,这种同中求异之法很值得借鉴。
2、要有时代感。
这种做法就像我们*老师在研究中考时事*一样,如何在众多事件中找出要考的内容,做到稳中求胜呢?
那么,这就需要有睿智,作文也是这样。
如以“环境”为话题作文,我们有些同学很快就会想到现在所提倡的“珍爱生命,呵护健康”这一现实问题,于是就用寓言的形式写风沙缠绵吞月牙(月牙泉),风沙亲亲填绿洲(罗布泊)。文中虚拟一个个性张扬的风沙,他肆无忌惮,践踏生命。让读者读后认识到珍视环境就是珍视健康,珍视健康就是珍爱了生命。
二、文体新。
过去我们的作文大多是采用三段式:"开头好,中间草,结尾宝"。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各课改试验区的推进和学生的主体参与,考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得到拓宽,文体也以全新面貌展示于众。
如以“爱”为话题作文.
有位考生就采用排比式开头作文,文章气势磅礴,强烈震撼读者心灵。
另外也有同学以应用文的形式出现。如写一份合同,一封书信,一篇演讲辞等用此来展示自己的深爱及思想。
2004年湖南一位考生就以演讲辞的形式出现,令人耳目为之一新。文章开篇用一个故事引出“家庭教育”的话题,紧接着列举了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错误做法,深刻地指出了这种家庭教育的危害性,结尾发出呼吁,表明作者的见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语言自我。
阅卷老师都是有一定文学素养的,闲暇之时好读书,写文章。如若你在文中整段引用别人所写的精美语句,这些语句正好是我们的老师了如指掌的,那后果就不言而喻了。
高尔基在写一首长诗《老橡树之歌》时,下了很大的功夫,阅读了大量的意大利和英国的诗歌。为了使诗“美”起来他从读过的意大利和英国诗歌中挑选了许多诗写进《老橡树之歌》,尔后非常高兴地把这首诗寄给著名的作家柯罗连柯,可是出乎意料,柯罗连柯读了诗之后,只有一句回话:“请您用您自己的话,写您自己看到的东西吧!”
的确不错,叙的是自己要叙的事,抒的是自己要抒的情,发的是自己要发的感慨,所以一定要用自己的话,只有这样文章才运笔自然,情感才流露真切,才能使读者为之动容。
综上所述,
要想在中考时作文获得高分,考生就必须做到同中求异,同中求怪,同中求奇,同中求精。以“异”、“怪”、“奇”、“精”的面目把文章展示给阅卷老师,只有这样文章才会发出璀璨之光芒,才能摘取考场里的桂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5:25
首先,钚嬞"綪鲷┊ 希望你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我也经历过中考,其实,和高考比起来,它并不可怕,但也是很重要的哦~对于作文来说
我有以下四条建议: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作文
中学生的作文,习惯于化“小我”为“大我”,这种“人”是社会的、共性的“人”,而不是有血有肉的、有灵性和个性的个体,不是独一无二的“自我”。教育的重要价值就在于使人在学习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并实现自我,使个体生命焕发出耀眼的光辉。由这样充分发展的个体所组成的社会,才会是有活力、有希望的社会。
第二.优化作文教学心态
良好的作文心态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以前,大多数教师为让学生能在高考、中考中获得高分数而教作文,学生也是为了能在升学考试中考出高分而学写作文,这种目的必然导致只重作文技巧训练,而忽视良好的作文心态的培养。如果突然让学生写另外题材的文章时,学生往往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
第三.改变作文教学的评价标准
我国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受“文以载道”传统观念的影响,存在着严重的*功利倾向,忽视“人文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表达上都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将“材料典型、中心突出、主题深刻”作为衡量学生作文的最主要的标准。作文始终在一个“宏伟、庄严、崇高”的主题控制之下,不能越雷池半步。如要写一件事就要有时代感,体现时代精神;要写一篇游记,就要表达对祖国江山的无比热爱之情;要写一篇议论文,就一定要歌颂什么,赞扬什么。完全从国家与社会的需要出发,很少兼顾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很少顾及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培养。这种做法在“*”时期发展到了极点,“*”以后也一直困扰着人们的思想。
第四.拓展自己的精神空间
个性化的作文从何而来?不仅来自于生活,更主要来自于阅读。阅读是积累生活的另一个重要渠道。以往的作文教学往往片面追求作文“量”的训练,而忽视阅读的积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森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自发兴趣的课外阅读,比经常性的写作训练对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他提出了提高写作能力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对读物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阅读大量的文学读物。这对我们作文教学很有借鉴价值。据调查,我们学生读的书少得可怜,更可悲的是,许多学生对读书失去了兴趣。他们无法得到大量阅读所能带来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和语言积累。
这样,相信你很快会在作文上取得成绩的!加油!^_^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5:25
并不是“没有什么东西好写”,而是我们对平凡、平常的写作材料视而不见,见而不思——
经常有同学这样告诉我:面对作文题,第一感觉常常是“没什么东西好写”,尤其是在考场上,思维往往会堵塞、凝滞,有时候会“一片空白”。
化平庸为惊奇
其实,我们并不是“没有什么东西好写”,而是对平凡、平常的写作材料视而不见,见而不思,以至于把许许多多的“精彩”、“绝妙”的写作材料忽略了,遗弃了。
当年,新加坡准备发展旅游业,但有人认为它没有金字塔,没有长城,没富士山,也没有夏威夷,要想发展旅游业几乎是“纸上谈兵”、“水中捞月”。一句话——不可能。但是,当时新加坡领导人却说了这样一句令世界惊醒的名言: “阳光,我们只要有阳光就行了!”就以这样的“理念”,新加坡利用“阳光”成功地发展了他们的旅游业,并成为世界旅游业的佼佼者。
是的,上帝只给了牛顿一只苹果,造就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只给了迪斯尼一只老鼠,成就了一个巨大的娱乐业。
所以,我们的写作不是没有材料,而是怎样发现、发掘材料的“利用价值”。如果我们能够“别出心裁”、“别具一格”地利用现有的平凡、平常的材料,就能化寻常为精巧,化陈旧为新颖,甚至化平庸为惊奇,那么,我们拥有的“阳光”也一定会成就我们一篇篇佳作美文。
提升美感度
很多同学常常有这样的经历,同样的材料在自己的笔下就那么“呆气木讷”,而在有些同学笔下却“鲜活水灵”,这是因为我们材料掌握的不多?不是。这是因为我们对材料理解得不透?也不是。
这是我们对材料的“美感”,敏感度比较迟钝。真正能够看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的人,就是能够从平凡、平常的材料中发现“新*”的人。
怎样利用我们现有的材料,是我们写作文进入什么“等级”的关键。材料就像一个魔方,看我们把它拨弄成怎样的色块,看我们利用它的哪一面,这一面应该是与你文章的主旨、内容、思想、情感最吻合的一面。当我们准确地发现并利用了这“唯一”的一面时,我们的文章就从“平庸”进入了“优秀”。
最近,上海某区高三作文题是“把耳朵叫醒”,许多同学在考场上面对这个题目“毫无感觉”,寻找不到文章的“入口”。
面对这样一个明显具有比喻意义的题目,我们就要寻觅生活中那些带有“听觉意义”的材料。这些具有“听觉意义”的材料又必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听觉”。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读到的一篇短文《小草的幸福》:
留学德国的一个中国学生,想晒晒被子,没找到绳子和架子,看到门前的草坪很干净,就把被子摊开在草坪上晒太阳。不久,便有两个*找上门来很认真地拿着皮尺量了一下被子覆盖草坪的面积,拿出计算器算了算,开出罚单,对留学生说:请接受5欧元罚款。
为什么?留学生不解。*很耐心地对他解释说:因为小草也有晒太阳的权利,而你破坏了小草正常的光合作用。
这不就是最好的写作材料吗?我们可以这样谋篇布局:
被子晒在草坪上——你听听小草的*:我要阳光。
引申开去:狗熊表演拳击——你听听狗熊的不满:我要回到深山。
猴子表演杂技——你听听猴子的要求:我要回到花果山。
就这样,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内容,阐述“善待自然(动物、植物)”的主旨。
留意身边的“阳光”
其实,我们都知道,“阳光”是我们每一个人“共享”的财富,它赋予人同样的温暖,只是“栖居”于阳光下的人,有的善于感受和顿悟,有的拙于察觉和感悟。有人见阳光以为是财富,有人见阳光就是阳光,甚至不感觉到阳光的存在。所以,要写好作文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学会在平凡的普通的生活中发现写作的 “阳光”,而这里所说的“生活”应该包括我们的阅读生活。
如果你能真正感受到身边的“阳光”,那么就打开了你作文灵感的“闸门”,智慧、灵感、创意就会汩汩而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5:26
祝你考试满分。多看作文书,多练习。最好的方法。努力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5:26
好自为知拉,多看作文书,多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