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4:29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4:35
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启齿的话,似乎用另一种语言就能更顺利地表达出来,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母语羞涩”现象。
在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这样的情况:需要道歉时,有些人会选择说“I‘m sorry”而不是”对不起“;需要感谢时,会说”thanks“而不是”谢谢“;表达感情时,更倾向于”love you“而不是”爱你“;更有甚者,骂人都喜欢用其他语言而非中文。
当运用母语时,我们是直接理解所说的内容;而当我们运用某种非母语的语言时, “心理距离“和”认知流畅度”都会相应降低,我们会更注重于语言如何表达而减少了对感情本身的认知,多了一层“缓冲“的空间。
语言与心理:
心理学曾经有过研究观察,发现人们在说不同语言的时候常常像是不同的人。其实严格地说,短时间内倒不是真的人格发生了改变,而是人格中的不同的侧面,在不同的文化语境的之中的流露与展现会略微不同。
学术上有“沃尔伏假说“,假说认为,在不同的文化之下,语言的使用差异和结构差异影响了使用者的思维方式。
简而言之,当我们使用某种语言时,我们还带入了这种语言的文化。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语言的转换会使得人的性格也发生变化。说英语时,你可能会变得更加直白、随性;说日语时,你可能会更加恭敬、礼貌;说德语时,你可能会变得更严谨、精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4:35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在说话的时候,夹杂一些英文单词。他们在说汉语时,“故意”飙几个英文单词出来,可谓是“双语”交流。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
好多网友都评论说这是显摆,我不全同意。以我的了解,这是一种俏皮话。我记得我侄儿小时候,弟媳妇带着他逛街,过十字交叉路口时,路灯亮了,总爱说“go!”这不是显摆吧?
有时孩子们问我“老师,下一节课什么课?”我会习惯性地回答说:“English!”我觉得这只是增加一些生活情趣罢了,没有半点显摆的意思。
还有我在上课时,遇到有些奇葩学生的奇葩行动,我总爱轻描淡写地说“I 服了you!”我觉得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发泄。比打骂学生要强多了。大家说对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4:36
因为他们在说话中混合使用两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