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4:01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1:22

人口老龄化。

全国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

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

2015年末,中国*总人口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09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8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6.3%;60周岁及以上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65周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

扩展资料: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占全部人口的91.51%。其他还有55个民族,占8.49%。但据2005年的抽样,新生儿中,汉族仅有88%,预示着新生儿成长后汉族人口比例将仅为88%。

少数民族增长快于汉族,从1953年占全国人口5.2%,到1990的8.04%,2000年的8.41%,2005年9.44%

2005年全国抽样普查中,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新生儿中,少数民族比例为14%,汉族人口占86%,也就是未来少数民族占中国人口的14%。汉族比例将会大降到86%。

2010年人口普查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中国*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201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2001年提高了3.43岁。

孕产妇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2004年的51/10万,婴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下降到2004年的2.9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25-30%下降到2004年的2.84%。

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6%,约100万例。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据估计,截至2003年12月,中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84万,2004年疫情处于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态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人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口问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1:22

中国人口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将人口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专题座谈会,统筹考虑,协调部署,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法律、倡导、经济、行政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和解决人口问题,把发展经济、开展计划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贫困、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妇女地位、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等紧密结合起来。2003年,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和综合协调,更加科学地制定和实施人口发展规划。2004年初,中国*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正式启动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已经提出了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本强国的人口发展战略思路,为科学制定国家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006年2月9日,中国*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未来十五年的人口目标是将人口数量控制在十五亿以内。其在人口与健康领域确定的发展思路之一,即是控制人口出生数量,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重点发展生育监测、生殖健康等关键技术,开发系列生殖医药、器械和保健产品,为人口数量控制在十五亿以内、出生缺陷率低于百分之三提供有效科技保障。

另三个发展思路包括: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显著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研制重大新药和先进医疗设备。攻克新药、大型医疗器械、医用材料和释药系统创制关键技术,加快建立并完善国家医药创制技术平台,推进重大新药和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

纲要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防治重大疾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和全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强有力支撑。为此,该纲要还将“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等,确定为人口与健康领域科技发展的优先主题。

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看,中国人口的现状如下:

一、人口数量

2005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17万人,出生率为12.40‰;死亡人口849万人,死亡率为6.51‰;自然增长率为5.89‰。

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

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在*和地方各级*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

二、人口素质

中国*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平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2004年的71.8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2004年的51/10万,婴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29.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28.4‰。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6%,约100万例。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估计,截至2003年12月,中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84万,2004年疫情处于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态势。

中国*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2004年,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3.6%,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01年(其中男性8.5年,女性7.51年),比1990年提高了1.75年;人口粗文盲率(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降少到8.33%,比1990年时下降了7.55个百分点。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大学以上占5.42%、高中占12.59%、初中占36.93%、小学占30.44%,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年)。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乡村为10.71%。

三、人口结构

从人口年龄结构看,在2004年末全国总人口129988万人中,0-14岁人口为27947万人,占总人口的21.50%,15-64岁人口为92184万人,占70.92%;65岁及以上人口为9857万人,占7.58%。上述数据表明:

第一,当前中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据预测,2016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10.1亿,2020年仍高达10亿左右。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以上,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据预测,到2020年,65岁老年人口将达1.64亿,占总人口比重16.1%,80岁以上老人达2200万。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

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2004年末男性人口66976万人,占51.5%,女性人口63012万人,占48.5%,总人口性别比为106左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117,2003年为119,少数省份高达130。为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启动了“关爱女孩行动”,倡导男女平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四、人口分布

从城乡分布来看,2004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4283万人,占总人口的41.76%,乡村人口为75705万人,占58.24%。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2004年,中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4亿。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按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测算,到2020年还将从农村转移出3亿左右的人口。

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面对复杂的人口问题,中国*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人口*与方案,用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1:23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人口总量惯性增长,人口增速有所放缓。

——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人口抚养比上升。

——人口素质大幅改善,人力资本不断提升。

——人口城镇化水平加速提升,人口流动更趋活跃。

——人口性别比趋于合理,家庭户人口规模持续下降

——人口总量即将达峰,人口负增长为期不远。

——人口数量红利进入尾声,人口老龄化逐步加速。

——健康中国、科教兴国战略深入实施,人口质量快速提升。

随着我国整体迈入新发展阶段,我国人口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

首先,在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我国人口发展进入了深度转型期。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一步表明,我国人口发展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即人口总量增长势头明显减弱,以人口老龄化为核心的人口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其次,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中,人口发展的重要性提升到更高层面。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不断提升的人口质量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条件,人口要素重要性的提升要求我们将优化人口发展格局作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

最后,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人口发展战略正发生关键性转变。未来应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和国家中长期发展层面谋划人口发展,以系统思维和整体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口要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构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人口发展格局。

亲觉得可以,给个赞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1:23

我们迄今为止的经济发展,依赖的全是看似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说得直白些,我们是靠原料吃饭,只不过这种原料是人而已。然而,这种原料的供应,会不断减少

19世纪末,面对西方列强的侵夺,李鸿章感叹中国碰上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其实,21世纪的中国,也将同样碰到“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只是这一变局没有19世纪时来得那么戏剧性,也更容易被忽视——这就是中国的人口。

自古以来,中国基本上保持着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地位。惟一可能的例外,大概就是罗马帝国盛期的公元12世纪。而这一地位真正的改变,将出现在本世纪。根据人口学家们的预计,在2040年左右,印度的人口将达15亿,超过中国。

这一前景,当然说明了中国计划生育*的成就。中印同属人口负担过重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显然比印度更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增长。最近四分之一世纪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印度,除了经济改革上领先一步外,另一大原因,就是中国正享受着计划生育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如今中国的劳动人口,大多数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的人口高峰中出生的,数量充足。而随后计划生育展开,抑制了出生率,使现在被抚养人口的比例偏低,等于降低了广义上的劳动力成本,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负担。不过,当中国从保持了一千多年的人口第一大国的位置上走下来时,其国际地位和经济竞争力是否会受影响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看看人口规模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13世纪末,当马可·波罗进行他传说中的中国之旅时,欧洲正经历着商业*,并且马上要跨入文艺复兴。他的故乡威尼斯已经形成一个商业贸易帝国。欧洲在商业贸易乃至支持经济增长的制度建设上开始领先于世。但是,在马可·波罗笔下,中国简直就是个遍地是金子的天堂!他的夸张描述,激励了哥伦布取道西线到东方寻宝的野心,最后意外地发现了美洲新*,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为什么中国会如此令欧洲震惊?我们不排除当时中国的人均GDP略为领先的可能。但是,中国的人口总数,无疑使中国的经济总量远远高于欧洲。明清时代,世界的白银滚滚流入中国,购买中国产品。根据世界经济史学家Angus Maddison估计,一直到工业*初期,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还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一位置到19世纪末才被美国取代。

如今中国以人均GDP算,还排在世界百名之外,是个地道的穷国。但因为人口的原因,经济总量马上将超过德国,仅居美日之后而成为世界第三。中国也因此有了大国的称号。这一规模经济的优势,就像历史上曾发生过的一样,弥补了我们在生活水平(或人均GDP)上的弱势,使我们有了似乎是取之不尽的供应世界的能力。

但是,当人口规模被人超过后,这一局面就会改变。这里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在人口上取代我们成为第一的印度。中国和印度同为崛起大国。印度经济改革起步虽晚,但后劲十足,最近在GDP的增长速度上已经*近中国。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起飞,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已经明显比印度昂贵。未来二三十年,中国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总量的增长放缓、停止,甚至可能下降,被抚养人口的负担加重。这就进一步使劳动力的成本和价格上升。

与此同时,印度人口持续增长,劳动力不断扩大,人口相对年轻。预计到2025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3%~14%左右,印度则仅为8%上下。可见,印度的劳动力总量,将先于其人口总量超过中国。当印度在劳动力数量上*近乃至超过中国、并且价格明显低廉的时候,当印度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经济*更加优惠的时候,印度就从我们手里夺走了供应世界的能力。

丢掉制造业的优势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适时地进行产业升级,使经济白领化,朝高端发展。但是,在这方面,我们已经输给了印度。印度的服务业已经领先了我们,成为“世界办公室”;印度也产生了几家世界级的企业。而我们迄今为止的经济发展,依赖的全是看似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这就像是中东国家依赖开采便宜的石油一样。说得直白些,我们是靠原料吃饭,只不过这种原料是人而已。而这种原料的供应,会不断减少。当印度的制造业能够大批量地向世界提供更廉价的产品时,沃尔玛这样的买主还会来中国吗?这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1:24

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的分布不平均,男女性别比失衡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统计学p值 华为mate30pro和mate30epro的区别在哪 华为mate30pro和mate30epro有什 ... ...现在要注销,账上有未分配利润,税局让交个税,否则不给 独立核算分公司注销时,账上有未分配利润,当地税局要交个人所得税,否则... 论文引言写作指导 引言写作要点 请问一下谢岗东莞银行2019年是否取消纸质同贷书,现在只有电子版的,而且... 身份证怎么隐藏中间的数字部分啊。 安阳县第二高级中学的校区环境 安阳县第二高级中学的学校简介 人口增长模式和特征 当前我国人口问题的特征有那些 新常态带来哪些环境新特征新要求 中国经济新常态主要有几个基本特征 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要怎么答? 从“七普”数据看,当前我国人口发展有哪些新特点?? 2016年新常态内涵是什么,新常态的特征 女生网名aurora什么意思? 最适合女生的网名?? 比较女生的网名 女生起什么网名最好听 QQ女生用的网名 求好听的女生网名 有什么好听的网名(女生的) 女生网名大全? 有什么好听的网名 适合女生用的?? 有哪些好听的个性网名 (是女生专用的哦) 适合女生用的网名 衣服洗完了干了后发黄怎么办 404 Not Found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有哪些特征?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及意义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是()。 人口基本特征 什么是当前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的一个主要特点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怎样认识新常态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 创的多音字是什么 丝瓜煮汤怎么煮 怎么煮丝瓜汤 丝瓜怎么煮汤 丝瓜汤怎么做好吃法大全 简易版丝瓜汤怎么做好吃又简单,做法图解 丝瓜汤怎么熬 丝瓜能煮汤吗跟什么煮好吃? 为何我们认为澶渊之盟是赔款条约,宋人却认为是胜利? 怎么给老人代办健康证 怎么帮别人健康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