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中大明王朝灭亡的原因分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4:1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2:45
1、土地兼并严重,造成大量流民:
到了朱元璋的后代统治时期,明朝的土地制度渐渐发生了变化。明朝中期开始出现了太监直接管理收税的皇庄,这样就出现了大规模强占土地的问题。 土地的大量被兼并,使得无数农民无地可种,从而流离失所。
2、朝廷赋税增加,农民苛捐杂税沉重:
土地少了,朝廷的赋税反而增加了,有地可种的农民担负着更加沉重的苛捐杂税,于是有田的农民也开始大规模弃田出逃。明朝由于外忧内患,使得军费大幅度增加,朝廷不得不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而更重要的是增加赋税。
3、军队纪律涣散,严重害民扰民:
朝廷发不出军饷,剿贼剿寇的官兵便到处害民扰民。朝廷用官军剿“寇”,而百姓望“寇”剿官军,可见民心所向。 这样的军队早已军心涣散,不能打仗。
4、攘外安内军事失败:
内忧外患元气大伤 就实力较量而言,明朝实际上是在内忧外患、内外夹击两重打击下走向灭亡的。明朝在军事上失去主动进攻的力量,*处于防守地位,而后金则由防御转入进攻。
5、错杀武将:
明朝重文轻武,军队的统帅基本都是文人出身,1630年崇祯中皇太极反间计,将袁崇焕凌迟处死,随着袁崇焕的死亡,明朝已经穷途末路,再无武将可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大明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2:46
明朝为何会灭亡?这个话题数百年来被众多历史学家翻来覆去的研究,近年来热门的《明朝那些事儿》里也有着独到的解说。反思明朝的覆灭,总有各种角度去阐释,而作为一部电影,《大明劫》没有堆砌大战场面(实际上整部戏只有10分钟不到的“商业爆米花大场面”),王竞这次描述的重点,是刻画明末的动荡年代里,从皇宫到军营、再到平民社会的众生态。
从崇祯对孙传庭的猜忌,到军营粮仓里以泥沙装袋冒充军粮,再到瘟疫弥漫全城却无医能治,朝廷的*,百姓的恐慌,明末的种种乱象,在王竞冷酷而又写实的镜头下娓娓道来。最值得一提的是对李自成闯军的刻画,众所周知,过去因为意识形态的关系,导致所有的农民起义都被定性为“*”,而*在中国,是绝对主流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无论是血腥到近乎无耻的黄巢军(此人一边打仗一边写信给朝廷要求给官做,给了就不打了),还是根本利用邪教蛊惑人心的黄巾军(张角的医术以芒硝为万能药,害死不少无钱医病的贫苦百姓),再加上光辉形象的闯王李自成,这些农民起义都是“无产阶级推翻封建主义统治的*行为”……这么歌颂了几十年,直到近年来,这种荒唐的观念才渐渐有所解除。
在《大明劫》里的闯军,是以反派的形式出现。明末李自成曾经多次被打垮,其闯军的组成也多是各地不成气候的流寇,这拨流氓性质的军队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到之处皆是惨绝人寰。《大明劫》里难能可贵的还原了历史的这一部分*,使得看过姚雪垠版《李自成》的我,看这部电影不免心生感慨。虽然碍于各种可以理解的原因,李自成的形象并没有在片中出现,但就整体而言,相信看过这部《大明劫》,不熟悉明末历史,仅仅从历史课本上了解的观众,对李自成和其闯军自会有新的认识。
《大明劫》以一种冷峻的眼光,审视着1642年的中国,看《大明劫》很容易让我想起黄仁宇所写的《万历十五年》,前者处处惊心动魄,让观众看着大明王朝的倾覆;而后者则笔笔冷淡平静,让我们知道为何大明的灭亡早已埋下种子。王竞有他的历史责任感,能将艺术处理和真实历史做到这种微妙的平衡,让我们得以在100分钟的时间里去感受一个国家是如何灭亡的过程,从这一点出发,《大明劫》已经值得让人赞许。
孙传庭心怀杀敌报国之心,面对贪官污吏,朝廷昏庸,瘟疫横行,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却束手无策,只能感叹一句,“积重难返”。这让我想到了前几年《建国大业》里,蒋介石面对根深蒂固,已经无力根除的*,无奈地对自己的儿子蒋经国说了一句,“反腐,亡党;不反,则亡国。”《大明劫》里的明末何其相似。导演有隐喻吗?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2:46
大明劫,又称《瘟疫论》
并写下《瘟疫论》一书
亦或者是大明的统治者和既得利益者
亦或者是大明的统治者和既得利益者
军医按照普通的伤寒杂病治疗导致病患越来越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2:47
大明劫,而毫无疑问
而毫无疑问
带到人类身上
书中所记载的经方“达原饮”被后世医家所重视
书中所记载的经方“达原饮”被后世医家所重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2:48
你想从一部电影里找如此深刻问题的答案?老老实实地读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