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4: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1:57
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山西中部北部一带的北汉一直在寻求机会找后周的麻烦,其开国之君刘崇(也叫刘旻),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他被委以重任,驻守河东地区,在郭威灭后汉建立后周时期,在太原称帝建国,严格意义上来说,北汉算是后汉的残余势力,虽说国力孱弱,但是也险些给后周造成亡国之危,后周后汉最关键的一战,高平之战,爆发于954年,也就是显德元年,即周世宗柴荣刚继位的时候,刘崇倾全国之兵,并从契丹乞兵,联军号称十余万,一路南下,周世宗是亲征破敌,虽说后周已经开国多年,但是可以认为此战是后周的立国之战。
刘崇在951年于太原称帝后,就面临一个生死的问题,因为北汉疆域狭小,仅有十二州之地,国力孱弱,财政不济,加上繁重的战事,以及刘崇还有给契丹岁贡,所以只能加征赋税,这加剧了北汉百姓的逃离,据记载,河东十二州在盛唐时有二十七万九千一百余户,到北汉灭亡时在籍仅三万五千二百余户,可见人口流失极其严重。
同时北汉作为后汉的延续,这就导致了刘崇必须要和后周走向对立面,毕竟以后汉的视角来看,后周就是一群乱臣贼子,而北汉想要存活,必须要扩张,以获取足够的生存空间,这也需要对后周发动战争,所以后汉只能和后周死磕。
《旧五代史.僭伪列传》寻遣承钧率兵攻晋、隰二州,不克而退。九月,崇自领兵由阴地关寇晋州……是岁,晋、绛大雪,崇驻军六十余日,边民走险自固,兵无所掠,士有饥色,比至太原,十亡三四。
二年二月,崇遣兵三千余众寇府州,为折德扆所破,其所部岢岚军为德扆所取
。
刘崇在称帝的前两年,也就是951年至952年,其策略就是死缠烂打,拼死也要从后周身上咬掉一块肉下来,当时他已经和契丹联盟,向辽帝称侄,以图借契丹的实力实现扩张,但是契丹人也不杀,即便出兵帮助刘崇,也是看热闹的成分更大,所以硬仗还是需要汉军自己打,可刘崇没有能力。
从刘崇继位的第一年来看,他的军事行动也行不可谓不大,他命其儿子刘承钧率部攻打后周的晋、隰二州,晋州及时今天的山西临汾,隰州是山西隰县,从刘崇的行军方向来看,这是打算走当初唐太祖李渊的路线,也就是据河东之地,择机攻入关中,再以关中为根基四处扩张。
但问题是,当初李渊能够成功,一来是人家以太原为根据,用心经营了几年,刘崇早年嗜好*,品行无赖,是跟随刘知远才发达的,在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的时候,他没有太多的危机意识,也想不到后汉会亡得那么快,再者李渊可以进入关中的一大原因是,关中空虚,中原之地各方混战无暇顾及,隋炀帝还在江都,李渊这才得手,在关中打下根据,而刘崇什么有利条件都没有,就想要去攻打关中,谈何容易。
同年刘崇自己率兵亲征晋州,结果还是无果而终,晋州成为阻挡北汉南下进取关中的一座坚城,此战汉军撤军途中还遭遇恶劣天气,以及缺乏粮草,回到太原时,兵力减少了三四成。
其实到了这里,经过一年无功的对外战争,已经掏空了北汉的底子了,北汉已经丧失了独自和后周交战的能力,所以在952年,刘崇只能对府州下手,府州是今陕西府谷,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府州算是分离与后周主要疆域的,因为府州和关中地区隔着也给定难军,当时的定难节度使李彝殷名义上是依附于北汉的,对后周的招揽没兴趣,他是在显德四年(957年)冬才叛汉归周,正式接受后周册封,而在北汉后周激烈交战的时期,定难军算是两不相帮,但这导致了府州之地不能得到后周的快速支援。
显然当时刘崇的想法是,无法正面和后周相抗,打府州总可以吧,结果尴尬的是,刘崇率部打府州,却被当时的府州防御使折德扆击败,更尴尬的是,折德扆还一度率军攻入了北汉的岢岚。也及时北汉一国连后周的地方军都打不过了,此后刘崇只能采取守势,可是北汉早已经被刘崇推向了恶性循环中,因为连年征战,加上给契丹的岁贡,百姓忍受不了沉重的赋税,大量流失,刘崇采取守势想要休养民力都没机会,因为北汉疆域狭小,人口流失严重,采取守势必死无疑,可以想象到,当时的刘崇内心是多么绝望。
但是到了954年,估计已经快要死心的刘崇看到了希望,也就是后周太祖郭威去世,周世宗柴荣继位,新君继位国家往往都会处于短暂的动荡期,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那时新君继位,大多都会清理些功臣,人心是不稳的,这让刘崇看到了机会,只是他没想到的是,他要面对的不是一个*之君,而是柴荣。
《新五代史.周本纪》汉人来讨,攻自潞州。
《旧五代史.僭伪列传》及周世宗嗣位,崇复乞师于契丹,以图入寇,契丹遣将杨衮合势大举,来迫潞州。
这里要注意的是,刘崇很明白这是他最后的机会,所以他没打算给自己留退路,必然是压上自己全部的家底,同时从契丹那里乞求援兵,两军组成联军大举南下,对于契丹来说,对中原觊觎已久,本来在灭了后晋时,契丹短暂的占领了中原之地,但是契丹人在中原烧杀抢掠,无法在中原立足只能北撤,面对刘崇的邀请,契丹人必然是支持的,也企图再一次入主中原。
所以这一次,刘崇不小打小闹了,不在考虑打什么关中,不在死磕晋州了,而是改打潞州,即今山西长治,很明显刘崇的行军路线,是直接奔着后周的都城开封去的,也就是趁着后周最虚弱的时候,试着去咬一口,可以说刘崇这么做是有机会的。
一来是自己和契丹组成联军,有一定的实力,只要能够攻入开封,那战事就不是北汉契丹后周三方的事情了,后周内部就会出现各地割据自立的情况,同时南方各割据势力能点想法吗?谁不想去占点便宜啊。
《新五代史.周本纪》壬辰,次泽州,阅兵于北郊。
《旧五代史.僭伪列传》显德元年三月,周世宗亲征,与崇战于高平。
在这个情况下,周世宗决定亲征,可以说这是有些大胆的决策,天子亲征,一旦后方生乱,那后周就危亡在即,而且又是国丧时期,众多大臣都劝谏周世宗不要亲征,派大将前去抵挡,只是周世宗心意已决,他要用一场胜利的战争来开启自己的帝王之路。
周世宗柴荣在泽州(今山西晋城)阅兵后,即刻北上在,高平(今山西高平)的平原地带和北汉契丹联军相遇,本来刘崇是不知道柴荣亲征的,所以希望大军快速南下,以扩大战果,但是两军在高平相遇,宣告了刘崇美梦的破灭。
《资治通鉴.后周纪二》时河阳节度使刘词将后军未至,众心危惧,而帝志气益锐,命白重赞与侍卫马步都虞候李重进将左军居西,樊爱能、何徽将右军居东,向训、史彦超将精骑居*,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将禁兵卫帝。
《新五代史.东汉世家》是时,周之后军,刘词将之,在后未至。
当时的战局是,周世宗柴荣率部在高平和敌军相遇,但是周军的后军未至,在兵力上刘崇是占优的,但是柴荣没有退却,选择了和敌军交战,这也是一个帝王的魄力所在,如果撤军的话,可以暂保无虞,但是自己继位后亲征,第一仗,尚未交战就退却了,这势必极大的打击周军士气,有可能会发生蝴蝶效应,引发局面的不可控,而且北汉契丹联军势必不能同心协力作战,周军还是有机会的。
《新五代史.东汉世家》旻亦列为三阵,张元徽居东偏,杨衮居西偏,旻居其中。衮望周师谓旻曰:「勍敌也,未可轻动。」旻奋髯曰:「时不可失,无妄言也!」衮怒而去......元徽击周右军,兵始交,爱能、徽退走,其骑军乱,步卒数千弃甲叛降元徽,呼万岁声振川谷。
事实证明柴荣的决策是对的,刘崇见后周兵力不足,急于速战,所以他不听契丹统帅杨滚的建议,执意主动出击,杨滚大怒,这就是刘崇的不明智了,人家杨滚统领着契丹部队,高平之战是和后周主力的第一战,一定要得到契丹军队的帮助才可以,但是刘崇直接把杨滚气走了,结果就是,高平之战时,数万契丹将士并未参战,而是成为了看客,在刘崇败走后,契丹人直接撤军了,也就是说,高平之战,虽说是后周和北汉契丹三方打的,但是契丹并未直接参与到战争中,可以说刘崇帮了柴荣的大忙。
两军交战之处,对于后周是不利的,布阵于东侧的樊爱能、何徽没怎么打就投降了,将领投降,其所统下的将士也直接反叛,齐呼万岁,这直接动摇了后周军队的军心。
《宋史.太祖本纪》将合,指挥樊爱能等先遁,军危。太祖麾同列驰马冲其锋,汉兵大溃。
《宋史.白重赞传》重赞与李重进居阵西偏,樊爱能、何徽居阵东偏。既合战,爱能与徽皆遁走,惟重赞与重进率所部力战,世宗自督亲军合势薄之,并*败。
《资治通鉴.后周纪二》帝见军势危,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
《宋史》有关宋太祖在此战中的记载略有夸张,说樊爱能、何徽在还未和汉军交战时就败退了,记载个人的感觉也是宋太祖于危难之际,身先士卒冲入敌阵才击退汉军的,但是《宋史.白重赞传》又说交战了,而且还是世宗亲自督战,率领周军反击,综合记载来看,当时应该是周世宗见状,已经想不了那么多了,唯有死战了,亲自统兵反击,相对来说,汉军只能打顺风仗,真要是打恶仗就没有底气了,所以后周可以很快反转局势,而契丹人还是只看热闹,汉军随即发生溃败。
这里就有多少一点了,也就是柴荣在高平没有选择退却,他要是退了,那么像樊爱能、何徽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新五代史.杂传.刘词》世宗战高平,樊爱能等军败南走,遇词而止之曰:「军败矣,可无前也。」词不听,辄趣兵以进,世宗嘉之,以为随驾都部署。
本来在刘词率后军抵达战场时,准备追击汉军,但是这俩货竟然忽悠刘词,说前面的周军败了,估计是希望迟缓周军的追击能力,这两人也是知道,自己临阵反叛,后周是回不去了,只能铁了心追随刘崇了,不然就是一个死,可以想象得到,要是当初柴荣在高平退了,这俩货会不会在后面的战事中,直接开城献降啊。
《新五代史.东汉世家》旻自麾赤帜收军,军不可遏,旻遂败。日暮,旻收余兵万人阻涧而止......词军继至,因乘胜追击之,旻又大败,辎重器甲、乘舆服御物皆为周师所获。
此战刘崇是耗光了老底的,本来寄希望于契丹人帮忙,可是人家不管他了,自己在高平先后两次被击败,只能逃回北汉,出征的汉军也是遭遇重创,可以说,打完这一仗,北汉就只能等着被灭了,亡国只是时间问题,没有任何改变局势的可能。
柴荣则是通过此战攒足了威望,开启了后周的扩张阶段,当然柴荣在高平之战击败刘崇后,继续北上围攻太原的做法是有些激进的,毕竟后周没有做直接没北汉的准备,最主要的是契丹不会坐视北汉被灭,所以打北汉其实就是打契丹,显然后周没有相应完善的对策,所以在围攻太原近两个月,契丹援军南下后,柴荣只能班师了。
总的来说,北汉立国后,想要存活就必须直面和后周的战事,但是奈何国力满足不了刘崇的野心,从觊觎关中到后来连府州都打不下来,北汉难以形成对后周的威胁,刘崇本想借柴荣初登帝位之机,联合契丹攻入开封,瓜分后周,但是狂傲的他,在高平之战独自面对后周部队,最终遭遇大败,北汉也失去了所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