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流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07:4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1:26
以太(Ether)(或译乙太;英语:ether或aether)是古希腊哲学家所设想的一种物质,是一种被假想的电磁波的传播媒质,被认为无所不在.
在古希腊,以太指的是青天或上层大气.在宇宙学中,有时又用以太来表示占据天体空间的物质.17世纪的笛卡儿是一个对科学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他最先将以太引入科学,并赋予它某种力学性质.
在笛卡儿看来,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须通过某种中间媒介物质来传递,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空间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它被以太这种媒介物质所充满.以太虽然不能为人的感官所感觉,但却能传递力的作用,如磁力和月球对潮汐的作用力.
后来,以太又在很大程度上作为光波的荷载物同光的波动学说相联系.光的波动说是由胡克首先提出的,并为惠更斯所进一步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直到20世纪初),人们对波的理解只局限于某种媒介物质的力学振动.这种媒介物质就称为波的荷载物,如空气就是声波的荷载物.
由于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因此惠更斯提出,荷载光波的媒介物质(以太)应该充满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通常的物质之中.除了作为光波的荷载物以外,惠更斯也用以太来说明引力的现象.
牛顿虽然不同意胡克的光波动学说,但他也像笛卡儿一样反对超距作用,并承认以太的存在.在他看来,以太不一定是单一的物质,因而能传递各种作用,如产生电、磁和引力等不同的现象.牛顿也认为以太可以传播振动,但以太的振动不是光,因为当时光的波动学说还不能解释光的偏振现象,也不能解释光为什么会直线传播.
18世纪是以太论没落的时期.由于法国笛卡儿主义者拒绝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而使牛顿的追随者起来反对笛卡儿哲学体系,因而连同他倡导的以太论也一同进入了反对之列.
随着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在天体力学方面的成功,以及探寻以太得试验并未获得实际结果,使得超距作用观点得以流行.光的波动说也被放弃了,微粒说得到广泛的承认.到18世纪后期,证实了电荷之间(以及磁极之间)的作用力同样是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于是电磁以太的概念亦被抛弃,超距作用的观点在电学中也占了主导地位.
19世纪,以太论获得复兴和发展,这首先还是从光学开始的,主要是托马斯·杨和菲涅耳工作的结果.杨用光波的干涉解释了牛顿环,并在实验的启示下,于1817年提出光波为横波的新观点,解决了波动说长期不能解释光的偏振现象的困难.科学家们逐步发现光是一种波,而生活中的波大多需要传播介质(如声波的传递需要借助于空气,水波的传播借助于水等).受传统力学思想影响,于是他们便假想宇宙到处都存在着一种称之为以太的物质,而正是这种物质在光的传播中起到了介质的作用.
以太的假设事实上代表了传统的观点:电磁波的传播需要一个“绝对静止”的参照系,当参照系改变,光速也改变.
然而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一个“绝对静止”的参照系,因为该方程里两个参数都是无方向的标量,所以在任何参照系里光速都是不变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1:26
以太(Ether)(或译乙太;英语:ether或aether)是古希腊哲学家所设想的一种物质,是一种被假想的电磁波的传播媒质,被认为无所不在.
在古希腊,以太指的是青天或上层大气.在宇宙学中,有时又用以太来表示占据天体空间的物质.17世纪的笛卡儿是一个对科学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他最先将以太引入科学,并赋予它某种力学性质.
在笛卡儿看来,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须通过某种中间媒介物质来传递,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空间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它被以太这种媒介物质所充满.以太虽然不能为人的感官所感觉,但却能传递力的作用,如磁力和月球对潮汐的作用力.
后来,以太又在很大程度上作为光波的荷载物同光的波动学说相联系.光的波动说是由胡克首先提出的,并为惠更斯所进一步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直到20世纪初),人们对波的理解只局限于某种媒介物质的力学振动.这种媒介物质就称为波的荷载物,如空气就是声波的荷载物.
由于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因此惠更斯提出,荷载光波的媒介物质(以太)应该充满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通常的物质之中.除了作为光波的荷载物以外,惠更斯也用以太来说明引力的现象.
牛顿虽然不同意胡克的光波动学说,但他也像笛卡儿一样反对超距作用,并承认以太的存在.在他看来,以太不一定是单一的物质,因而能传递各种作用,如产生电、磁和引力等不同的现象.牛顿也认为以太可以传播振动,但以太的振动不是光,因为当时光的波动学说还不能解释光的偏振现象,也不能解释光为什么会直线传播.
18世纪是以太论没落的时期.由于法国笛卡儿主义者拒绝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而使牛顿的追随者起来反对笛卡儿哲学体系,因而连同他倡导的以太论也一同进入了反对之列.
随着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在天体力学方面的成功,以及探寻以太得试验并未获得实际结果,使得超距作用观点得以流行.光的波动说也被放弃了,微粒说得到广泛的承认.到18世纪后期,证实了电荷之间(以及磁极之间)的作用力同样是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于是电磁以太的概念亦被抛弃,超距作用的观点在电学中也占了主导地位.
19世纪,以太论获得复兴和发展,这首先还是从光学开始的,主要是托马斯·杨和菲涅耳工作的结果.杨用光波的干涉解释了牛顿环,并在实验的启示下,于1817年提出光波为横波的新观点,解决了波动说长期不能解释光的偏振现象的困难.科学家们逐步发现光是一种波,而生活中的波大多需要传播介质(如声波的传递需要借助于空气,水波的传播借助于水等).受传统力学思想影响,于是他们便假想宇宙到处都存在着一种称之为以太的物质,而正是这种物质在光的传播中起到了介质的作用.
以太的假设事实上代表了传统的观点:电磁波的传播需要一个“绝对静止”的参照系,当参照系改变,光速也改变.
然而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一个“绝对静止”的参照系,因为该方程里两个参数都是无方向的标量,所以在任何参照系里光速都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