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07: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20:08
最早知道寇准这个历史人物,是在上个世纪中后期流传很广的杨家将故事里,记得那部戏曲片名叫《寇准背靴》。其实,历史上的北宋名相寇准,与杨延昭素未谋面,也没有什么交往,怎么可能亲临天波府邸,背靴暗访,察明*,向皇上吁请杨延昭复出抗辽呢?
话说962年七月十四,陕西渭南一户普通人家,有一位男婴呱呱坠地,这位男婴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寇准,这户人家绝对想不到,这位男婴将会名留青史。
寇准为什么姓寇?因为他爹姓寇。
他爹为什么姓寇?因为他祖上是西周的司寇。武王伐纣时帮忙打辅助,后被赐以官职(寇)为姓。
一个往上能捯饬两千多年的人家,起名自然不能像牛二、张三般随心所欲。寇老爹憋了10个月,才给儿子起名叫寇凖,可惜知名度还不如寇老西儿...
寇老爹是后晋朝的状元,寇准从小就拿墨汁当牛奶喝。寇准本人是少年天才,加之学习十分刻苦,14岁诗才名传乡里,15岁就能精研《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针砭时弊,一出手就承包那个时代数届新概念作文的大奖,搞得很多人怀疑是他老爹代笔写的。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寇准考中了进士。那年孩子十九岁,按照古人的标准还没有成年。可以说,太平兴国五年这一科非常牛掰,出了很多后来做到宰相级*的人物,后世号称''龙虎榜''。
苏易简榜中有登庸者四人:李沆、向敏中、寇准、王旦,其为参预及两禁以上者又数人,时亦号龙虎榜。
——宋·龚鼎臣《东原录》
当年与少年寇准一起玩耍的同年小伙伴们,就是这样一批精英。而寇准是他们中间最年轻的,至少也是最年轻的之一。
寇准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赏识他的领导,那就是靠''斧声烛影''上台的宋太宗,要说宋太宗为什么喜欢寇准?还是因为寇准年轻有为,不拉帮结派,因此,寇准成为宋太宗身边的红人,寇准那叫一个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不到30岁的寇准就顺利进入北宋的权力中枢,先后做了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
千里求官只为财,而寇准''赴义忘白刃,奋节凌秋霜''谁都敢得罪,哪怕是皇帝。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寇准向皇帝汇报工作,一言不合的宋太宗拂袖而去。
这要是别人,早''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了,但寇准是北宋官场的二愣子,竟拉住宋太宗的衣袖,不把事情说明白不让走。宋太宗欲哭无泪叹道:'此真宰相也。'对侍从说:'朕得寇准,犹唐太宗之得魏郑公(魏征)也。'宋太宗在拔高了寇准的同时,不忘抬高一下自己。
话说有一年重阳节的时候,宋太宗诏令宴请诸王,时为太子的楚王元佐刚好在这个时候生病了。因此宋太宗并没有邀请这位太子参加他的宴会。在他得知他的父王宴请诸王之时却没有请他自己后,他居然把宫中的妃妾们统统的关押起来,然后又放火烧宫。顿时间,太子东宫内外是一片惨叫哀嚎声,甚是凄厉,这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才熄灭了。
很快这个消息就被一个太监传到了宋太宗的耳朵里,宋太宗听了后非常地生气,他说那个太子自此得了精神病以后,便失去了理智,变得像野兽一般的残忍。侍奉在他身边的奴仆稍有过失,就会被他用箭射死。虽然已派人多次前去教海,但是仍不见他有半丝悔改。这次让宋太宗猛拍书案,怒不可遏,怒道:''废了他,废了他,我要另立一位太子''。
恰巧在这个时候寇准在郓州担任通判,他被宋太宗召进宫中,宋太宗在见到他之后,并命令左右侍卫退去,然后小声的问他:''爱卿能否帮朕解决一个难题啊!''而寇准则在下面微笑着说道:''请陛下尽管说来''宋太宗便说道:''东宫太子不遵守王法,这是他当上皇帝,早晚会像桀纣那样凶狠,我现在想废了他,重新再立太子,但是废太子必须得有个正当的理由,而且太子东宫有不少的将士,朕怕万一不小心,会引来宫廷内乱''。
听完了宋太宗的所诉的苦衷,寇准连忙献上一计说道:''请陛下于三天之后的上午令东宫太子去祖庙举行托节仪式,并且要让他带左右的侍卫一同去前往,然后再派一个太监去太子东宫,去搜寻一些证据''他随后又微微一笑着说:此番废除太子,只需要一个太监之力,定会马到成功。
原来寇准使了个调虎离山之计,三天之后,太子元佐兴致勃勃的带领着大批的侍卫,趾高气扬的奔向祖庙,而他的东宫则没有一点防备。宋太宗见机便派了一名太监带人前去东宫,他们经过一番仔细的搜索,搜索出了很多残酷的刑具,如用来割肉,挑筋,拔舌等刑具。
后来太子元佐回来之时,太宗则带领着太监以及一些侍卫早早地在门口等待着他,太宗命人将他的一些罪证展露出来,元佐只好承认了这一切罪责。当天晚上宋太宗就颁布了一道圣旨废除了元佐的太子之位,寇准显然已经是成为宋太宗的智囊了。
景德元年冬天契丹南侵,寇准力排众议力主抗敌,并亲赴澶州(今濮阳)督战,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稳定了局势。君臣从澶州班师回朝,寇准凭借澶渊之盟的出色表现,彻底征服了真宗。除了在朝堂上滔滔不绝的溢美之辞之外,甚至在散朝后,真宗仍觉得无法尽抒胸中敬慕之情,以至注目远送寇准退朝。这一时期,寇准的个人威望达到顶点。
寇准虽然高居宰相一职,但他仍然很谦虚,下面就来讲一则关于他虚心向朋友请教的故事。寇准在还未当上宰相之前,他与在蜀地做官的张咏两个人是很好的朋友,两人都为人机敏,性格直率而不谄媚,可谓是志同道合。
正当张咏还在天府之国做官之时。有一天,他的同僚们却有意地将话题转移到他和寇准的身上,有人说道''听闻张公你的好朋友寇准快要担任朝廷的宰相了。你和他都可以算得上是当今人杰啊!''张咏听罢,并没有表现出妒忌寇准贤才的意思。只是坦诚地说道: ''寇公的确很有才能, 只不过学术方面还有所欠缺。''
后来, 张咏从蜀中回来,前往拜访已经身为宰相的寇准。两个人一碰面便表现得非常地开心。君子之交淡若水,他们俩个见面也没有显得那么恭维对方, 而只是选择了促膝长谈, 互相问寻彼此的情况。好像是有说不尽的知心话语。
寇准为表示庆祝久别重逢,便摆下了个百禽宴,来盛情款待张咏。他们两个举杯畅饮,觥筹交错。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送君千里,终须一。
在过了一些时日后,张咏便要回去了。临行前,寇准虚心地向张咏请教。张咏并未说别的, 只说了句: ''《霍光传》不可不品读一下.''寇准回家后立即找到《汉书》中的<霍光传), 用心读了起来,直读到''光不学亡术''一句。寇准才醒悟了过来,明白了张咏的意图。
都说要交三友''友直,友谅, 友多闻'' 交一个诤友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寇准可以说是北宋政坛上的杰出人物,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为''渭南三贤。
寇准直言敢谏,容易得罪两种人,一种是真小人(比如王钦若、丁渭),一种人是朋友。寇准的特点是见谁怼谁,五行属火,无论是谁,都难以在他那占便宜,见到皇帝也是这样。
寇准三次拜相五次被贬,仕途起起落落,暮年贬谪岭南,在颠沛流离中客死异乡,皆因他耿直不二,做事高调说话不讲艺术。正人君子疏远他,奸邪小人诬陷他,且寇准屡屡中计。老百姓却敬重怀念他,故有''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的汴京民谣。可惜命运多舛,62岁时这位贤臣就早早辞别人间—贬死于广东雷州。
过于方正,不擅圆通;小人恶之,君子厌之!
寇准在病逝前,作了一首诗:''多病将经年,逢迎故不能。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郡斋风雨后,无睡对青灯。''
寇准一生几起几落,幸与不幸交替发生,都同他遇人淑与不淑相关。遇到像王旦这样心地坦荡、宽宏大量的人,就认为他刚直不阿,有胆有识,举荐他,擢拔他;遇到像丁谓这样心地狭窄、小鸡肚肠的人,就认为他刚愎自用,不谙世故,诬陷他,打压他。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其从政行为的潜在动因。那些心理阳光、坦荡正直的人,无论职位高低,都能谦恭自守,公平待人,默默奉献,慎始善终;那些心理阴暗、*畸形的人,一旦大权在握,就会专横跋扈,排斥异己,多行不义,走向极端。
回顾寇准的一生,似乎很太多的缺憾,甚至给人一种并不优秀的错觉。其实,你的感觉并没有错,《宋史》中的寇准,大抵就是这样一个形象。亮点似乎只有那个''澶州之盟''。
我们都被《宋史》给蒙蔽了,真实的寇准绝不是一个百无一用的无才之人,也不是一个口无遮拦,心直口快的无脑大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9:11
最早知道寇准这个历史人物,是在上个世纪中后期流传很广的杨家将故事里,记得那部戏曲片名叫《寇准背靴》。其实,历史上的北宋名相寇准,与杨延昭素未谋面,也没有什么交往,怎么可能亲临天波府邸,背靴暗访,察明*,向皇上吁请杨延昭复出抗辽呢?
话说962年七月十四,陕西渭南一户普通人家,有一位男婴呱呱坠地,这位男婴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寇准,这户人家绝对想不到,这位男婴将会名留青史。
寇准为什么姓寇?因为他爹姓寇。
他爹为什么姓寇?因为他祖上是西周的司寇。武王伐纣时帮忙打辅助,后被赐以官职(寇)为姓。
一个往上能捯饬两千多年的人家,起名自然不能像牛二、张三般随心所欲。寇老爹憋了10个月,才给儿子起名叫寇凖,可惜知名度还不如寇老西儿...
寇老爹是后晋朝的状元,寇准从小就拿墨汁当牛奶喝。寇准本人是少年天才,加之学习十分刻苦,14岁诗才名传乡里,15岁就能精研《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针砭时弊,一出手就承包那个时代数届新概念作文的大奖,搞得很多人怀疑是他老爹代笔写的。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寇准考中了进士。那年孩子十九岁,按照古人的标准还没有成年。可以说,太平兴国五年这一科非常牛掰,出了很多后来做到宰相级*的人物,后世号称''龙虎榜''。
苏易简榜中有登庸者四人:李沆、向敏中、寇准、王旦,其为参预及两禁以上者又数人,时亦号龙虎榜。
——宋·龚鼎臣《东原录》
当年与少年寇准一起玩耍的同年小伙伴们,就是这样一批精英。而寇准是他们中间最年轻的,至少也是最年轻的之一。
寇准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赏识他的领导,那就是靠''斧声烛影''上台的宋太宗,要说宋太宗为什么喜欢寇准?还是因为寇准年轻有为,不拉帮结派,因此,寇准成为宋太宗身边的红人,寇准那叫一个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不到30岁的寇准就顺利进入北宋的权力中枢,先后做了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
千里求官只为财,而寇准''赴义忘白刃,奋节凌秋霜''谁都敢得罪,哪怕是皇帝。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寇准向皇帝汇报工作,一言不合的宋太宗拂袖而去。
这要是别人,早''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了,但寇准是北宋官场的二愣子,竟拉住宋太宗的衣袖,不把事情说明白不让走。宋太宗欲哭无泪叹道:'此真宰相也。'对侍从说:'朕得寇准,犹唐太宗之得魏郑公(魏征)也。'宋太宗在拔高了寇准的同时,不忘抬高一下自己。
话说有一年重阳节的时候,宋太宗诏令宴请诸王,时为太子的楚王元佐刚好在这个时候生病了。因此宋太宗并没有邀请这位太子参加他的宴会。在他得知他的父王宴请诸王之时却没有请他自己后,他居然把宫中的妃妾们统统的关押起来,然后又放火烧宫。顿时间,太子东宫内外是一片惨叫哀嚎声,甚是凄厉,这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才熄灭了。
很快这个消息就被一个太监传到了宋太宗的耳朵里,宋太宗听了后非常地生气,他说那个太子自此得了精神病以后,便失去了理智,变得像野兽一般的残忍。侍奉在他身边的奴仆稍有过失,就会被他用箭射死。虽然已派人多次前去教海,但是仍不见他有半丝悔改。这次让宋太宗猛拍书案,怒不可遏,怒道:''废了他,废了他,我要另立一位太子''。
恰巧在这个时候寇准在郓州担任通判,他被宋太宗召进宫中,宋太宗在见到他之后,并命令左右侍卫退去,然后小声的问他:''爱卿能否帮朕解决一个难题啊!''而寇准则在下面微笑着说道:''请陛下尽管说来''宋太宗便说道:''东宫太子不遵守王法,这是他当上皇帝,早晚会像桀纣那样凶狠,我现在想废了他,重新再立太子,但是废太子必须得有个正当的理由,而且太子东宫有不少的将士,朕怕万一不小心,会引来宫廷内乱''。
听完了宋太宗的所诉的苦衷,寇准连忙献上一计说道:''请陛下于三天之后的上午令东宫太子去祖庙举行托节仪式,并且要让他带左右的侍卫一同去前往,然后再派一个太监去太子东宫,去搜寻一些证据''他随后又微微一笑着说:此番废除太子,只需要一个太监之力,定会马到成功。
原来寇准使了个调虎离山之计,三天之后,太子元佐兴致勃勃的带领着大批的侍卫,趾高气扬的奔向祖庙,而他的东宫则没有一点防备。宋太宗见机便派了一名太监带人前去东宫,他们经过一番仔细的搜索,搜索出了很多残酷的刑具,如用来割肉,挑筋,拔舌等刑具。
后来太子元佐回来之时,太宗则带领着太监以及一些侍卫早早地在门口等待着他,太宗命人将他的一些罪证展露出来,元佐只好承认了这一切罪责。当天晚上宋太宗就颁布了一道圣旨废除了元佐的太子之位,寇准显然已经是成为宋太宗的智囊了。
景德元年冬天契丹南侵,寇准力排众议力主抗敌,并亲赴澶州(今濮阳)督战,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稳定了局势。君臣从澶州班师回朝,寇准凭借澶渊之盟的出色表现,彻底征服了真宗。除了在朝堂上滔滔不绝的溢美之辞之外,甚至在散朝后,真宗仍觉得无法尽抒胸中敬慕之情,以至注目远送寇准退朝。这一时期,寇准的个人威望达到顶点。
寇准虽然高居宰相一职,但他仍然很谦虚,下面就来讲一则关于他虚心向朋友请教的故事。寇准在还未当上宰相之前,他与在蜀地做官的张咏两个人是很好的朋友,两人都为人机敏,性格直率而不谄媚,可谓是志同道合。
正当张咏还在天府之国做官之时。有一天,他的同僚们却有意地将话题转移到他和寇准的身上,有人说道''听闻张公你的好朋友寇准快要担任朝廷的宰相了。你和他都可以算得上是当今人杰啊!''张咏听罢,并没有表现出妒忌寇准贤才的意思。只是坦诚地说道: ''寇公的确很有才能, 只不过学术方面还有所欠缺。''
后来, 张咏从蜀中回来,前往拜访已经身为宰相的寇准。两个人一碰面便表现得非常地开心。君子之交淡若水,他们俩个见面也没有显得那么恭维对方, 而只是选择了促膝长谈, 互相问寻彼此的情况。好像是有说不尽的知心话语。
寇准为表示庆祝久别重逢,便摆下了个百禽宴,来盛情款待张咏。他们两个举杯畅饮,觥筹交错。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送君千里,终须一。
在过了一些时日后,张咏便要回去了。临行前,寇准虚心地向张咏请教。张咏并未说别的, 只说了句: ''《霍光传》不可不品读一下.''寇准回家后立即找到《汉书》中的<霍光传), 用心读了起来,直读到''光不学亡术''一句。寇准才醒悟了过来,明白了张咏的意图。
都说要交三友''友直,友谅, 友多闻'' 交一个诤友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寇准可以说是北宋政坛上的杰出人物,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为''渭南三贤。
寇准直言敢谏,容易得罪两种人,一种是真小人(比如王钦若、丁渭),一种人是朋友。寇准的特点是见谁怼谁,五行属火,无论是谁,都难以在他那占便宜,见到皇帝也是这样。
寇准三次拜相五次被贬,仕途起起落落,暮年贬谪岭南,在颠沛流离中客死异乡,皆因他耿直不二,做事高调说话不讲艺术。正人君子疏远他,奸邪小人诬陷他,且寇准屡屡中计。老百姓却敬重怀念他,故有''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的汴京民谣。可惜命运多舛,62岁时这位贤臣就早早辞别人间—贬死于广东雷州。
过于方正,不擅圆通;小人恶之,君子厌之!
寇准在病逝前,作了一首诗:''多病将经年,逢迎故不能。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郡斋风雨后,无睡对青灯。''
寇准一生几起几落,幸与不幸交替发生,都同他遇人淑与不淑相关。遇到像王旦这样心地坦荡、宽宏大量的人,就认为他刚直不阿,有胆有识,举荐他,擢拔他;遇到像丁谓这样心地狭窄、小鸡肚肠的人,就认为他刚愎自用,不谙世故,诬陷他,打压他。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其从政行为的潜在动因。那些心理阳光、坦荡正直的人,无论职位高低,都能谦恭自守,公平待人,默默奉献,慎始善终;那些心理阴暗、*畸形的人,一旦大权在握,就会专横跋扈,排斥异己,多行不义,走向极端。
回顾寇准的一生,似乎很太多的缺憾,甚至给人一种并不优秀的错觉。其实,你的感觉并没有错,《宋史》中的寇准,大抵就是这样一个形象。亮点似乎只有那个''澶州之盟''。
我们都被《宋史》给蒙蔽了,真实的寇准绝不是一个百无一用的无才之人,也不是一个口无遮拦,心直口快的无脑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