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心中的赞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02 15:5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5 08:00
郭沫若《海燕》赏析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借海燕抒发了寄身于海外的乡愁。前一部分写故乡小燕子在春天里的种种“生趣”,后一部分写海上看到的海燕。文章写景抒情的起点,应是离家几千里的海上。这里有绝美的海上风光,更有隽逸的海燕在海面上斜掠和浮憩。这是实景。然而,此时作者眼中的海燕,不正是故乡的小燕子的化身吗?读者如果将描写海燕的形象特点与前一部分对故乡小燕子的描写对照,就可以发现:“从容的在海面上斜掠”,“连漾了好几圈圆晕”,“海是它们那么安好的家”,都是故乡的小燕子活动特征的叠映。这样一来,海上的燕子被虚化了,变成作者寄托乡思的美好形象。对故乡小燕子的生动描写,也应是实写。然而,在文章中却成了游子海上观海燕的背景。作者的联想,实际也是一种幻化了的景象。于是,全文在组织篇章与表达手段上,前后两部分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前者虚中有实,以实衬虚;后者实中有虚,以虚代实。正是这种形象与场面的虚实结合,才使文章精炼集中、生动形象,新颖而又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抑扬,这是组织篇章时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又一重要技法。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这种过程常常表现为:了解从表面到深刻,从片面到全面。这就有可能形成某种误会或曲解。大凡经过某种曲折而认识到的事物,给人的印象会更加强烈。这就是在文章中运用抑扬手法的客观依据,也是这种手法所以能增强文章效果的根本原因。抑扬手法的运用,可以是先抑后扬,也可以是先扬后抑。如唐弢的《琐忆》就是先抑后扬。作者回忆鲁迅开始使用了抑笔,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等等,这就给读者造成悬念,引起进一步了解的愿望。文章往下的回忆,正好逐一解除了先前的误解,推翻了听到的别人的“议论”。原来,鲁迅平易近人,对青年亲切热情,从不使用教训口吻;而对那些攀附阔老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满嘴昏话的骗子、烧杀抢掠的屠伯,确实很有“脾气”,也是很爱“骂人”的。这样,文章前后“抑扬”的呼应,形成了覆盖全文的波澜,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5 08:00
:《把一切献给党》、《雷锋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