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05: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4 00:35
西汉和明,是两个功臣生存率最低的王朝。刘邦和朱元璋都是草莽出身,跟着他们打天下的功臣们结局大都悲惨,今天就来盘点下大明英烈们的最终归宿:
魏公徐达第一功臣,正史称他因背上生疽去世,年五十四。另有朱元璋赐蒸鹅,其病疽毒发而死之说。
鄂公常遇春 第二功臣,暴病去世,年仅四十。长子常茂以常遇春之功,封郑国公,后因过失安置于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去世。
曹公李文忠 第三功臣,洪武十六年冬得病。朱元璋亲自去看他,并让淮安侯华中护医药。第二年三月,李文忠去世,年四十六。朱元璋怀疑华中下毒,就贬了华中的爵,流放他的家属于建昌卫,所有的医生以及他们的妻儿都被斩。另有朱元璋授意华中下毒之说。
卫公邓愈 洪武十年,邓愈讨伐吐蕃后回朝,路上病重,到寿春后去世,年四十一;后被追封宁河王,谧号武顺。长子邓镇继承爵位,改封申国公。邓镇之妻是李善长的外孙,李善长被杀,邓镇也受牵连被杀。
信公汤和善终。
西平侯沐英 洪武二十五年六月,闻皇太子去世,沐英哭得极其伤心(当初高皇后去世,他哭至呕血),于是病重去世,年四十八。另有赐鸩毒死之说。
韩公李善长 洪武二十三年,因李善长身为元勋国戚,却明知胡惟庸逆谋而不揭发,狐疑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与其妻女弟侄合家七十多人一齐被杀。
忠勤伯汪广洋,洪武十二年十二月,中丞涂节对朱元璋说,刘基被胡惟庸毒死,汪广洋应该知道详情。朱元璋便问汪广洋,汪广洋回答说不知道。朱元璋怒,以汪广洋结党欺诈之罪,将其贬至广南。后来,他又想起了汪广洋的其他罪行,遂下令将其处死。
其余被赐死的有:颖公傅友德,宋公冯胜,德庆侯廖永忠,临川侯胡美,定远侯王弼等六人。
被灭族的有:南雄侯赵庸,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河南侯陆聚,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靖宁侯叶升,凉公蓝玉,永平侯谢成,崇山侯李新,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会宁侯张温,普定侯陈桓,触妒侯朱寿,怀远侯曹兴等十七人。
死后被追罪的有:营阳侯杨璟,济宁侯顾时,靖海侯吴祯,巩昌侯郭兴,永成侯薛显,临江侯陈德,汝南侯梅思祖等七人。
另外还有:永嘉侯朱亮祖与其子被鞭死;江夏侯周德兴与其子周骥一并被杀;东平侯韩政病死,子被杀;淮安侯华云龙病死,子被杀;长兴侯耿炳文自杀。
再说几个重臣:
徐达
朱元璋登基后,让徐达率军抵御蒙古。
徐达每年领兵出征,每次回来后,赶紧交出兵权。他是朱元璋的布衣兄弟,但却恭敬谨慎异常。朱元璋要把自己以前的住宅赐给他,观察他的反应,徐达面对考验,应对极为得当。
他在处理与其他功臣的关系时,也极为谨慎。胡惟庸想结好于他,他大概看出来胡惟庸将来要出事,不但不回应胡惟庸的示好,还时时向朱元璋表白。因此胡惟庸出事后,朱元璋趁机大杀功臣,牵连极广,徐达却躲过了这一难。徐达去世后,朱元璋让他备极哀荣。当然,在帝王眼中,死了的功臣,才是好功臣。朱元璋为徐达之死辍朝,临丧悲恸不已。他还将徐达追封为中山王,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
徐达在军中令出不二,治军极严;他在朱元璋面前则恭恭敬敬,不多说话,既表现得忠厚,又不抢老朱的风头。每当回朝,他只乘单车回家,不带大批的护卫侍从。他不与武将们多来往,反倒喜欢与儒生们清谈。这些都是他保命的招术,而且极为高明。
徐达有三个女儿嫁于皇家:长女是建文帝皇后,还有两个女儿分别是代王妃和安王妃。
除了徐达这种以谨慎保命的之外,还有的功臣是自己主动交权,因而得以善终。
汤和是个智商很高的家伙,但酒后容易胡言乱语。他驻守常州与张士诚对敌时,“尝请事于太祖”,不知道他是向朱元璋要什么好处,还是想提拔什么人,朱元璋没有同意,于是这家伙就喝醉了口出怨言:“我镇守此城,如同坐在屋脊上,倒向左边就左边赢,倒向右边就右边赢。”朱元璋听闻后记恨他。后来,诸将*,朱元璋找了些汤和的过失,没有将他封公爵。再后来,汤和又立了许多大功,才被封为信国公。这时候,朱元璋还当面数落他在常州时的过失。
汤和第一个跳出来表示愿意交出兵权回家乡养老,朱元璋当然大喜,厚厚地赏赐了他。以后,朱元璋对他一直不错。
第二年八月,汤和去世,年七十。朱元璋将他追封为东东瓯王王。汤和晚年,再不敢像当年一样乱讲话:
这时候,有的功臣想弃官隐居也不行了。刘基的事,可为一例。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元朝时,他举进士,任职,有廉直之名,后来辞职不做官。刘基博通经史,学问精深,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以刘基为首,认为刘基之才可以匹敌诸葛孔明。
朱元璋听闻刘基和宋濂等人的名声,便送礼聘请。刘基到来后,陈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大喜,为他们筑了礼贤馆。
朱元璋东征西讨,刘基出了很多主意,极得朱元璋信任。但朱元璋取得天下后,他们这些功臣的日子就开始不好过了。朱元璋在各地加税,唯独免了刘基老家青田县一这可以极大地满足读书人的虚荣心,朱元璋还是个很细心体贴的人。刘基在元朝末年曾经当过官,对元朝的弊病了解得很深,是反*的急先锋。有一次,朱元璋外出,刘基与李善长留守京城。他主张严明纲纪,犯过者都予以严惩。有个叫李彬的犯了罪,李善长为他求情,但刘基还是将他杀了,从此刘基便与李善长结了怨。
后来,有许多怨恨刘基的人进谗言低毁他。恰在此时,刘基的妻子去世了,他于是请求辞职回乡。
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刘基为诚意伯;第二年,赐他归老于乡。
朱元璋曾写信问刘基天象之事,刘基详细回复,但把草稿全部烧掉了。他回信的大意是:霜雪之后,必有阳春,如今国家的权威已经树立,施政时应该略宽和一些。
刘基回乡后,为了避祸,每天只是下棋喝酒,绝不与*来往。青田知县想见他,他谢绝不见,于是这个知县扮做农民来看他。当时刘基正在洗脚,就让人将来客引到他的茅舍,做饭招待。青田知县这时才告诉他自己的身份,刘基惊起,自称是知县治下之民,将他送走,再也不见。不过,他虽然如此谨慎,终究还是被胡惟庸构陷。
当初,刘基说青田县附近有一个叫谈洋的地方,有大量的私盐贩子。当年方国珍就是以贩私盐而造反的,因而刘基建议在当地设巡检司。于是,胡惟庸就让人上告说,谈洋这个地方有王气,刘基企图占为自家的墓地;当地百姓不肯,刘基便请设巡检司驱逐百姓。
这是最犯帝王忌讳的事情。朱元璋虽然没有将刘基治罪,但颇为所动,于是取消了刘基的养老俸禄。刘基恐惧,入朝*,留在京城不敢回去。后来,他忧愤发病,于洪武八年四月去世,年六十五。刘基在京城生病时,胡惟庸曾带医生来。刘基喝了这医生给的药,腹中生了拳头大的一块硬东西。后来,中丞涂节出首胡惟庸逆谋,说是胡惟庸毒死了刘基。
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统一的*王朝的有秦,西汉、东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等。这十个王朝的开国君主中,西汉的刘邦和明朝的朱元璋杀戮功臣最多,而这两个人的出身,相对于嬴政、刘秀、司马炎、杨坚、李渊、赵匡胤来说比较低,都是直接出身草莽,在大起义中武力抢了政权,可以说是洗干净了脚上的泥巴,就做了皇帝。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呢?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一个赖酒账的小小亭长,一个到处要饭的和尚,打了几年仗,就当了皇帝,动一动手指头,就会让成千上万的脑袋落地—我想,刘邦和朱元璋的脑袋不免有点晕,好像做梦一样。以前见个县令,腿肚子要打颤;还有些更大的官,不要说没见过,有的听都没听过。想一想,这皇位自己都能坐,还有什么人不能坐?于是,不免有些人人都要抢他位子的感觉,都杀了才放心。
再说,这些功臣有好些是皇帝的布衣兄弟,一起吃过狗肉、喝过老酒,互相刘三、老朱地叫过,心里未必就相信这厮是什么真命天子。当初,刘、朱为了拉他们人伙,卑辞厚礼,三番五次,动之以情、诱之以肉,是把他们当“人才”请来创业的。那些江山已定之后来投奔的就不一样了,都是托人引见,经过层层面试,有的还钻了门子才得以食一份君禄的。见着皇帝,这帮老伙计有时候还是大大咧咧、随随便便的样子,当然,有些粗坯也不懂什么君臣礼仪;而后来的小臣见了皇帝就恭恭敬敬,他们懂礼仪,知进退,会说奉承话,捧得皇帝如在云端,太舒服了。于是,皇帝看着老兄弟,就越看越不顺眼,又知道这些家伙都是些无法无天、杀人如麻的狠角色,似乎对自己的江山格外有威胁,若不杀了,只怕会有麻烦。
这些可怜的老家伙们,好不容易跟着刘三、老朱一起杀官造反,有了官爵,如今正想好好享受一番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好日子,断不肯来什么功成身退,于是就一个个等着挨刀子,排着队地等死。“泛舟五湖”什么的,他们未必听过,就算听过也会觉得范蠡是个大傻瓜。
至于割据小国的君主,也会杀戮功臣。不过,他们杀上几个以后,其他的功臣要么造反,要么叛逃,或者不等他杀完,敌国已经趁机打过来了,灭了他的国。所以,那些割据小国的皇帝也未必是都是些心慈手软的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