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02:0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2:08
王小云教授,是广东省中医院大妇科主任、第二临床医学院妇科教研室主任,也是国内首位对女性更年期综合征进行专门研究的领头人,其承担的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证治规律的研究》曾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国内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诊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中,她还非常地热爱教育事业,她认为,教师是学生的楷模,作为教师,要时刻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中医事业是需要代代传承的,所以她总是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她的学生。而她丰富的临床知识和活跃的科研思维,总能让你受益匪浅。她的临床思维非常清晰,在她的循循善诱中,你可以轻易地掌握一个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就算是年轻时的教训,她也毫不保留地告诉她的学生,让她的学生少走弯路。她的身上综合了太多的优点,仁慈、富有同情心、勤奋、执着、勇于创新、意志坚强、洞察力强、知人善用、计划性和统筹性强,她医德高尚、医技高明,她是出色的临床医师,深受病人仰慕;她是优秀的医学教授,倍受学生尊敬;她近乎完美的形象已无需华丽的辞藻,仅以拙劣的笔触略述一二。
一、大医精诚,德为先行。
“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这段一千多年前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关于大医的论述,是王小云教授经常默记于心的一段话,所谓大医,即为医德高尚、医技高超之人,而大医之人,须先立德。
王小云教授经常语重心长对她的学生及下属讲的一句话是:“有位智者曾说过,仅是一个医技高超的医者,终会成为利用医学为工具对病人进行诈骗的人,而一个有好的品德的人,即使年轻或资质有限,只要加以陪养,也必为可塑之才,终可成才服务他人。”在数十年的从医生涯中,王小云教授时刻告诫自己要体恤病人的苦痛,与病人同呼吸,要以解救病人脱离苦痛为己任,她深知生病之人,往往身心同病,药物治疗只能达到一个方面,只有病人真切感受到医者的父母心,才能真正吸收治疗的作用,才能帮病人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临终诊治,情志相慰,(病人)虽病重终逝,然含笑九泉。这是王小云教授对于一位癌症晚期病人临终前进行情志治疗的事迹。有一位卵巢癌晚期的病人因病痛难当,慕名辗转找到王小云教授进行诊治。当王小云教授来到病人面前时,能做的几乎也只有叹气了:病人是一个70余岁高龄的婆婆,癌症晚期,经过手术及数次化疗癌灶仍远处转移,目前极度恶液质,大便10余日未解,全腹膨隆,胀痛不堪,胃纳极差,几乎滴水难进,一进则呕,全身疼痛难忍,需频繁肌注杜冷丁止痛。所住医院已基本放弃对她的治疗。很多人也许摇摇头会很无奈的说声抱歉后也一走了之,王小云教授深知自己也无回天之力,但看到病人如此痛苦,深受孙思邈大医精神熏陶的她告诉自己无论如何都应试试,至少能减轻病人的一点点痛苦都行,她先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给病人开了通腑之药,同时细心观察病人,发现病人虽疼痛难忍,但打止痛药时间并非疼痛时间,只是病人因惧怕疼痛而预先打针,而且病人因为病痛折磨,已相当自闭,拒绝与人交流,她决定为病人做情志治疗。病人极度恶液质,虚弱不堪,躺在床上无法动弹,加之病人住3人房,声音不能太大,王小云教授需弯着腰凑在病人耳边跟病人交流,由于传统心理认为看病需吃药方为治病,开始时病人及家属心理较为抗拒,当时已经是晚上八时左右了,但王教授毫不气馁,坚持耐心跟病人交流了一个多小时,看到王小云教授在如此劳累的姿势下坚持开导自己,慢慢的患者讲出了很多多年的心结。第二天,连王小云教授自己也意想不到的奇迹出现了,患者服药后连续解了很多臭秽的大便,腹部不胀了,患者明显有了食欲,开始能喝粥水了,而且第二天一整天患者没有要求打止痛针。此后连续2周多,王小云教授坚持下班后去给病人做情志治疗并开中药,病人住所离医院较远,需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但在医院劳累的一天的王小云教授依然坚持每日一行,每次都要弯着腰花将近2个多小时跟病人看病和交流,就这样,一直到4周后病人因突发全身衰竭逝去当天,都未再打止痛针,能吃能睡,而且就在突发去世当天,患者在喝了中药后还高兴的说,我要继续看中医,我会好起来的。去世时毫无痛苦之状。事后,患者家属给医院办公室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说,很感谢王小云教授,虽然最终患者还是去世了,但是是王小云教授大慈之心给了患者临终前最舒适的时光,令家属在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时还能倍感安慰。近一月的上门治疗,王小云教授尽心尽力,却分文诊金未收,他们被这种无私的医德和行为深深的感动着,患者的先生最后一次送王小云教授回去时,坚持要她接受一份红包作为他们全家的谢意,在被婉转的谢绝后,这位80岁高龄的老人居然泪流满面,坚持要王小云教授接受,王小云教授也被感动了,她将厚厚一叠钱全部从红包中抽出放到老人手上,捧着那个空的红包袋郑重的对老人家说,谢谢,你们的心意我收下了。
二、勤磨励,剑方锋,一路执着济世人。
王小云教授在大医精诚思想的熏陶下,深知临床技能的重要性,再高尚的医德,如果没有高超的医术,也无法为病人治病。因此,从年轻时代开始,王小云教授就非常注重临床经验的积累、总结和分析,相关知识的重温和更新。记得一位名人说过“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要挤总是有的”,王小云教授就是那专门挤水的人。在完成繁重的临床工作的同时,她会利用所有的能利用的时间来学习,科里有位医生回忆说,那时她刚进医院工作,每天中午大家在一起吃饭聊天时,总是看到王老师拿了饭就不见踪影了,原来她在一个安静的地方一边吃饭一边思考,吃完饭后稍事休息就开始看书。晚上回到家,挑灯夜读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听她儿子说起:小时候以为妈妈的生活最没趣了,一家人去郊游,到了目的地,大家都在玩,就她一个人躲在大树下或房间里看手提电脑的资料。现在长大了才知道妈妈要做好多事。
王小云教授身上有一种泰山磐石般的决心和毅力,她坚定的认为中医有无限的潜力和发展前景,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结合不断发展的现代医学。她一边专心研读古籍经典,一边不断跟综最新的现代医学,从年轻时她就积极争取外出进修,不断引进新技术,在科内,是她首次将微创技术腹腔镜技术及腹腔镜全宫切除术引入并推广使用,使广大患者免除了开腹之痛。是她首次引入子宫肌瘤射频消融术,使部分肌瘤患者免除开腹或其他手术之痛。
王小云教授不但能随时跟综上最新的现代医学,同时对传统中医疗法也颇有痴迷,普通体针、腹针、平衡针、雷火灸、推火罐,凡是能帮病人治病的手段,她样样精通,就象一个万能的射手,但是谁又能知道,将近50岁的人,要学好那么多东西,付出的又岂是一般的辛劳。病人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个诊室里,她一边看病开药,一边做针灸等其他治疗,无论多少病人,她都不厌其烦,细致温和。
当王小云教授发现腹针对于止痛和失眠的效果极佳,但是开诊时间有限,因此对于那些饱受疼痛和失眠之苦的患者,她常常约他们在下班时间来做治疗,明知道这样纯粹是牺牲个人时间,她却乐此不彼。她常说:久病之人是最可怜的,如果我花个几分钟、十几分钟就能帮助他们,那是一件多么好的事啊,做好事的同时,又可以锻炼自己的技能,一举两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别人去吃喝玩乐是为了开心,既然我这样就很开心了,那就是达到目的了啊。
了了几句平淡的话,却道出了王小云教授朴实的爱心。
在她任二沙分院妇科科室主任期间,对于科内大小事务,及科内30张病床的病人的病情,她都能牢记于心。有一次她给一个病人做完手术后就因公务出差了,出差期间,每天如查房般必致电主管医生,及时指导治疗。一个星期后她回来了,拉着个大大的行李箱直奔病房,原来前几天主管医生汇报患者术后有尿失禁现象,虽经过处理已无大碍,但她还是下了飞机没有回家,直奔医院,亲自了解病情,作了必要的检查,确定病人没事了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
更年期综合症是典型的心身疾病,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某些情绪症状为主,病人的临床表现多为易怒、恐慌、烦躁、失眠、抑郁。多年的临床经验告诉她,情绪症状是更年期病人最大的痛苦,药物治疗难以解决问题。那些因疾病困扰而孱弱绝望的病患牵动着王小云的内心,20多年前她曾经亲身经历了一位就诊于她的更年期患者因此自杀致残的事,这件事深深的捍动着她的心,同时也鞭策着她要尽快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于是她一边尝试着给病人作情绪疏导,一边请教她的老师路志正教授,同时见缝插针地温习古籍、查阅大量文献。在慢慢摸索的过程中,她发现经过情绪疏导后的病人能较快的康复出院,这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和勇气,这一期间她也深受路老学术观点的影响,主动丰富和提高心身疾病需要心身同治疗、针药同治的知识和技能。2000年,王小云教授根据《黄帝内经》中“情志相胜”的原理,率先对更年期妇女开展中医情志治疗。她对每一个更年期的病人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她“忧病人之忧而忧,乐病人之乐而乐”,把病人当成亲人一样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帮助病人鼓起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对于严重的更年期病人,她亲自做情志治疗,往往一个下午只能做一个病人,如此费事的事,她却说:只要你能治好一个病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就能治好一群病人,不要计较时间。她的一个跟随她多年的研究生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医生对病人倾注如此多的心血,那么细致而真挚的去了解他们的内心,如果我是病人,光在旁边看着,都可以被感动到病好了。
如果你有空在王小云教授出门诊时看一下,你就会知道有多少严重的更年期综合征病人被她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你也会知道,现在这些病人,对中医药有多么的信任和支持。
三、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
26年来,她把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临床医疗、教学工作和医学事业。由于长期劳累,积劳成疾,患有甲亢、哮喘病。经常因劳累过度,哮喘发作而日夜咳喘,但她只是乘午休时间输液,仍带病坚持工作。2004年二沙分院装修,她因过敏性哮喘咳嗽,整整10天无法正常入睡,白天还要照常开诊,体力的巨大消耗和因严重咳嗽而无法出声,她就用纸笔和病人进行“交流”。她就是这样孜孜不倦的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无数个春秋,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让她在学术上获得了较深造诣,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多年的奋斗,也让她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和奖励,在不知情的人看来,现在的她功成名就,应该歇歇了。然而只有她身边的人才知道,对于她来讲,所有的名利都是过去时,她要的也不是这些。只要她的生命存在,她就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无论是临床、科研、教学,她都要坚持做到更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她历经艰辛完成十五攻关课题时,又马不停蹄的进入到下一个十五攻关滚动课题,她从不放弃任何一个有价值的课题研究,她说只要每一个人坚持做一项中医药的科学研究,那么中医药事业很快就会有成果性的发展,关健在于坚持。在十一五攻关课题的申报中,开始负责教学的秘书看了申报指南,觉得没有可以研究的切入点,打算放弃,就在截至日期的最后一天(是一个星期天),她知道了这件事,当天上午她带着一群研究生逐字逐句细读申报指南,终于找到一个可以研究的切入点,在王小云教授的统筹分配下,第二天,居然上交了完整的课题申报书,并成功获得了申请。
四、教书育人,诲人不倦。
作为王小云教授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可以从王小云教授处学习到许多书本上无法得到的知识,尤其是她那份对中医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她的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时刻感染着她的学生。
记得那是一个更年期的病人,病人除了有畏寒、低热外,还有心慌心悸和严重的失眠。病人夏天入院,却穿着一件棉袄。每天最多只能入睡2个小时。刚接诊这个病人的时候,学生们和年轻的主管医生都笑谈说更年期的病人就是怪,大热天的还穿着这么厚的衣服。按常规处理后患者病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王小云主任得知此病人的情况后,认真地了解病人的病史和对病人进行全身体查。原来这个病人除了有典型的更年期综合征外,在住院前的两个月还得了一次严重的感冒,病人的脉是浮的,有畏寒、发热的临床症状。根据四诊合参,王小云教授开出了桂枝汤给病人服用。但她没有将药物交给药房煎煮,她问到她的学生,桂枝汤应该如何煎煮和服用才能发挥它的疗效。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道,将药物煮沸后10分钟给病人服用,服后服热粥加促药效。王主任听后教导我们,除了这些外,桂枝汤的服用关键是要使得病人能发汗。如果服药和服粥后都无法使得病人发汗,则桂枝汤就没有起到作用。要继续服药和喝粥,直到病人发汗为止,而且并非大汗淋漓,而是微微汗出。说完,王主任要求学生们煮药,并按上述方法观察患者的服药过程。过了两天后,病人身上的棉袄换成了薄衬衫,学生们心中暗自佩服王主任的学识,也将桂枝汤的知识深深地烙在了脑海,更让学生们体会到,要做好一个临床医生,必须学好基础知识,必须要有一颗真诚对待病人的心,才能造福病人,发扬中医精神。
王主任除了在临床中孜孜不倦地教诲她的学生外,还不断的探索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创新、优化教学资源,并取得许多优秀成果,如她主持的电化教育课程《中医妇科学》曾获广东省高教厅优秀电化教育成果一等奖。主持的《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网络课程2006年获首届广东省医药类教学媒体教材评比三等奖,等等。
这就是王小云教授,二十六年的从医生涯里,她以仁者的大悲之心与医者的勤奋刻苦撰写着大医精诚的内涵。孜孜不倦,教书育人,为社会为国家不断地输送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在平平凡凡中提炼芬芳,在普普通通中创造完美——这就是广东省中医院的王小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