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01:4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9:42
出自《荀子·王制》
原文:成侯、嗣公,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管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也。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故我聚之以亡,敌得之以强。聚敛者,召冠、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
译文:
卫成厚, 卫嗣公是搜刮人民的财富,善于计算的君主。子产,获得了民心,但没有达到处理好政事的局面。管仲,在政事上得心应手,但却没能达到完全遵循礼仪的地步。
因此,遵循礼仪者为胜者,善于处理强大的*的人必定使国强大,取得民心在人必定使国民安定,搜刮民财的人必定使国灭亡。
因此,遵循礼仪的君主让人民富有,善于处理政事的君主让士兵们富有,善于取得民心的君主让自己国家的大夫富有,搜刮民脂民膏的君主只会在自己的箱子里装满钱财,塞满了自己的仓库。他们的箱子已经装满了,仓库也被塞满了,老百姓却很穷,这叫上面的东西,底部也漏水了。
这样的国家,不能在内部防守,外部不能战斗,那么它的倒台和灭亡就为时不久了。于是,我刮掉了人民的财富,灭亡了,敌人就得到了这些财产,从而又富有又强大。刮人民的财富,就是吸引侵略者,使敌人发胖,灭亡国家,危及自己的道路,所以明智的君主不走这条路。
扩展资料:
背景及主张: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称为孙卿。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因遭谗而适楚国,任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令。
以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兰陵县有荀子墓)。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荀子》全书一共32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
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 王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9:42
西伯曰:“愿闻治国之要。”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9:43
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