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2-24 22:52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20:17
相信大家对楚汉相争的这段历史都比较熟悉,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就是依此而来,据说象棋也是刘邦手下的大将,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发明的。
楚汉相争一开始,项羽的实力与起点要远远高于刘邦,灭秦的最主要战役与最大战果,也全都是项羽完成的,战绩无人能比。而且本身的个人武力也很高,力能扛鼎,人称楚霸王。
自古人称"王不过霸",便是指这位楚霸王。做王做到他这份上,已算是顶点。当时灭秦之后,划分诸候,也全都是项羽一手指派策封的。至于明面上的那个当时天下共主楚怀王,只是个傀儡。
而且自古成王败寇,项羽虽然最后在争天下的过程中没能打过刘邦,兵败自刎。但后人仍给了他足够的尊重,没将他列入败寇一类。自来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也颇高,大抵是功大于过的。也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称其"羽之神勇,天生无二。"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这首诗,可以算是对项羽一生最好的写照。
项羽这个人,天生就是英雄,也天生就有英雄气概。但英雄却未必就是一位合格的统治者,神勇无双,也未必就一定能坐拥天下当皇帝。
项羽一生战功赫赫,有勇有谋,而且是兵家四势中兵形势的代表人物。他带兵出战,一向少有败绩。就算后来与刘邦的楚汉相争中,也是屡屡打的刘邦大败而逃。只是在最后韩信的十面埋伏下,才一战大败。
既然项羽有勇有谋,一开始的战点与实力也很高,且出身尊贵,乃是楚国大将项燕之后。就算楚国被秦国所灭后,他也没吃过多少苦,从小仍然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远不是泥腿子出身的刘邦能比。那为何项羽一开始占有这么大的优势,最后却会惜败于流氓出身的刘邦手里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下因素:
首先是项羽本身的志向就不够远大,目光也有些短浅他灭秦之后,并没有更进一步,成为像秦始皇那样一统天下的皇帝。还有些六国贵族的故旧思想作祟,灭秦之后,反而分封天下,重新划分诸国。
他没有采取集权制,而采用分封制,就首先自己的权力*缩小了。就算他当时是天下实力最大的诸候,兵精将广,无人敢不服,实际上是所有诸候的老大。但缺了这么个名份,就始终是王,难以臣服天下。
另外他分封诸候之后,就率兵退回了自己的楚国旧地,这也是固步自封。认为仗打完了,就有些马放南山,耽于享乐了。当时争天下的形胜之地,就是秦国发迹的关中。但项羽灭秦进了咸阳后,却偏偏不取关中,反而把关中封全了刘邦,这简直就是自取灭亡了。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就记载了项羽军队的好几次大*,尤其是破咸阳之后,坑杀降座,简直跟杀神白起有的一拼。而刘邦进关中后,却是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让人看到了他仁义的一面。后来的楚汉争霸中,关中也始终都是刘邦最坚定的大后方,给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与粮草。有了关中地区的持续输血,刘邦最后才能扭转战局。
像刘邦手下的韩信、陈平,一开始原本都是投靠项羽的,可项羽却不能知人善用,留住人才,反而使这两位大才都流失到了刘邦那边。自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相比之下,刘邦就非常知人善用。他自知本身没什么才干,所以也特别倚重手下的萧何、张良等人,总会听取他们的意见,从不一意孤向。而且对手下的人材也颇为信任,敢于放权,自然得道多助。
项羽手下其实也有不少人才,比如亚父范增,是能够与张良过招的军师型人才,也十分多谋善断。只可惜项羽却不能采纳这位亚父提出的意见,最可惜的一次,便莫过于鸿门宴了。
如果在鸿门宴上,项羽直接杀了刘邦,就能一劳永逸解决这家伙,不会有后面那么多事了。
最典型的体现上,就是鸿门宴一事上。不该讲仁义的时候,却偏偏在这时候起了仁心,为了自己的名声,犯了妇人之仁。争天下自然要想尽一切办法打击对手,明争暗斗都不为过。可项羽却总是想在战阵上堂堂正正打败刘邦,过于孤高自大。
项羽最后兵败垓下,其实是有机会逃走的。但最后他却自问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于乌江。如果他能忍辱负重,过了江东,依靠他项氏在江东打下的雄厚基础,未必就没有卷土重来的机会。但他因为自己的骄傲与自尊,却最后主动放弃了这个机会。
项羽失败的理由其实还有很多,但大体上不脱这几方面。由这几点就能看出,最终还是性格决定成败。项羽天生只适合做英雄,而不适合坐天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20:18
项羽有妇人之仁,不会用人,也听不进忠言,导致经常刚愎自用,而且不懂与人分享胜利果实,最终众叛亲离而死。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20:18
因为项羽只是军事实力过人,勇猛异常,但是城府和计谋没有刘邦那么深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20:19
因为他没有聚人的能力,舍不得风封赏的他留不住人才,人才都跑到刘邦那里去了,所以他就不是刘邦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