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00: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9:46
中国历史上的*,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名声,估计没有任何一个可以高过包拯包公的。包公那一脸的黑,那圆睁的眼,那怒目而视的威武,那铁骨铮铮的气度,那无冤不申的公正,都是老百姓所熟悉、喜欢、敬佩和津津乐道的。
历史上的包公一样正气凛然,一样铁面无私,只是,与戏剧不同的是,包公没有审理过什么“狸猫换太子”之类的皇家奇案,也没判断过陈世美和秦香莲的家庭纠纷,即便如此,包公在北宋历史上,仍然是一个著名的人物,正义的象征,正史、野史关于他的记载十分丰富,他也是那个时代*的楷模,更是老百姓争相赞扬的清官。
包拯,安徽合肥人,进士出身,历任天长知县、端州知州、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副使、池州知州、权知开封府、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给事中、三司使,官至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级别。包公一生,官场顺利,步步高升,达到了正义的理想与权力的递进双丰收,在高位上因病去世,终年64岁,朝廷赠礼部尚书,赠谥号孝肃,最终实现高位善终,结局非常不错。
确实,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几个清正而个性独立的*,有包公这样顺利的仕途,有包公这样好的人生结局。包公从入仕做官开始,就坚持正义,一切为民,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做出了一个*所能做的最好程度。
比如,包公任端州知州的时候,端州产砚,朝中大臣皆以得到端砚为荣,因此,端州的*,便以此作为升官捷径,打着纳贡的幌子,以数十倍的数目征收,然后拿着端砚去结交打点。包拯到端州后,却有权不用,主动减轻农民负担,自断升官捷径,当了三年知州,“岁满不持一砚归”,一块砚都没带走,更没去送人情。
又如,宋仁宗宠爱张贵妃,想提拔张贵妃的叔叔为宣徽使,包公时任监察御史,当皇帝提出这个动议时,包公立即反对皇帝任人唯亲。过了一年,宋仁宗在张贵妃的软磨硬泡下,又把提拔叔叔的议程提了出来,还是御史的包公又站出来反对,他说话激动,唾沫星还溅了宋仁宗一脸,硬是没让皇帝的提议通过。
再如,包公权知开封府时,负责审案。当时有一个规矩,老百姓不得直接到衙门递交状子,要由小吏转呈。为了让知府早点受理,许多人只好上下打点,疏通关节,往往赢了官司,输了钱财。包公任开封知府,一改陋习,只开正门,让老百姓直接上前陈述,老百姓既没有了打点费用,又让知府准确把握了案情,缩短了周期,一举几得。
于是,开封迅速流传一句民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打官司无钱疏通没关系,有包大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