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03:5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2:34
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一、原句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二、译文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三、出处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扩展资料:
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2:34
这句话的意思是: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出处: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段: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扩展资料:
孟子认为,一个人只有经过多次挫折失败后吸取教训,而后才能改过自新,走上正路;只有经过艰苦的思想斗争和错综复杂的重重思虑,然后才能发愤振作。对于国君更其如此。
如果内无循法守职之臣,辅弼诤谏之士;外无大国强敌示危难之警,整日耽于安乐,荒慢其政,那末家国一定会丧亡。孟子既从正面主张承担治国平天下之大任者须在困境中磨炼心志,此又从反面予以敲响警钟,二者相反相成,至今仍具有可资借鉴的积极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2:35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2:35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2:36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流露到脸上,用声音传达出来,人们才能了解他。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