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两篇:《汉高祖刘邦形象分析》《西楚霸王项羽形象分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01:1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2:49
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字季,沛县(今江苏沛县东)人。《史记》中汉高祖刘邦以谋略胜,得天下,那么他的形象则不可能用“纠纠武夫”表现。司马迁这样为他画像: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带着神秘色彩的渲染尚且置于一边,仅“仁而爱人,喜施”六个字就刻画出了宽厚畅达、以仁交人的刘邦形象。当我们考察刘邦的全部历史,发现他武德人格风范则是他赢得胜利和事业成功的重要力量源泉之一。
(一)有自知之明,能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公元前200年,刘邦即皇帝位,为了总结楚汉战争的经验,一天在洛阳南宫举行的庆功宴会上,他比较了自己和项羽的得失:“……高祖曰:‘列候诸将无敢隐联,毕言事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仁而爱人,项羽慢而侮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新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嫉妒贤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利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之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刘邦面对群臣连说三个“吾不如”,公开承认自己在谋略、管理和打仗三方面不如张良、萧何和韩信,正确认识自己的弱点是其正确用人的前提条件。
韩信原在项羽麾下,因得不到信任和重用而改投刘邦。起初,又因得不到刘邦重用而企图离汉。但刘邦善纳萧何建议,不但不嫌弃韩信出身寒微和追究其逃亡之罪,反而倍加重用,并拜之为大将军,对其言听计从。刘邦东征取三秦、拉开“楚汉战争”的序幕,其策就出自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妙计也来自韩信。正如宋司马光所评:“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二)能爱民恤民,忍性制欲,师出有名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率大军进至霸上(今陕西西安市东),秦王子婴向其投降。进入咸阳后,刘邦虽也为秦宫殿宇、奇货财宝和纤纤美女动过心,但他能强忍心性、控制*,接受樊哙、张良“逆耳忠言”的劝告,封存秦的府库财宝,严明军纪,不扰百姓,还军霸上,并下令废除秦的酷刑苛法,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按楚怀王事先约定,刘邦先入咸阳,是理所当然的汉中王。但鸿门宴后,项羽却以最高统帅自居,封刘邦为汉王,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刘邦审时度势,强忍不忍之气,率军入南郑,招贤纳士,争取民心,以待机还定“三秦”,统一天下。刘邦这种品格,在其称帝后仍进一步得到张扬。他颁布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令,深得人心。
在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中,刘邦始终没有放弃以有道伐无道的旗帜。刘邦“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师出有名的斗智策略主要表现在:其一,打出行义的旗帜号令天下,共讨项羽;其二,揭露项羽背信弃义的罪行,最终击败了项羽,使其自刎于乌江。历史的结论再一次揭示了刘邦武德人格的力量。
二、 豁达与无赖的个性形象
《史记�6�1高祖本纪》云: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这种个性特征自刘邦步入仕途之后就初露端倪。身为泗水亭长的刘邦,喝酒不付账,迫使对方年终“折券弃责”。在沛令为吕公举行的宴会上,众豪杰官吏纷纷持钱相贺,刘邦却因“素易诸吏”,只身前往,不持一钱,并欺人说“贺万钱”,宴会上又“狎侮诸客”,故萧何说“刘季因多大言,少成事”。其泼皮无赖的形象为众所瞩目。起兵杀沛令后,众人都“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刘邦却不管这些,宁愿先干了再说,被推为沛公。当雍齿背叛他而属魏后,他一面忌怨雍齿背叛了他,一面又转而投靠东阳宁君。“欲请兵攻丰”,大败秦军后,队伍扩大五六千人时,他就“引兵攻丰”。这一阶段,刘邦更多地表现了他无赖的个性形象。
早在刘邦发迹之初,郦食其“视沛公大人长者”,要劝说刘邦,时“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根本不把郦生放在眼中,郦生长揖而不拜,只说了“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一句话,刘邦便“起,摄衣谢之,延上坐。”鸿门宴上,刘邦又低三下四地“见谢项羽”,得间逃归。在他被项羽封为汉王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可见刘邦在*场合能屈能伸,充分表现了其豁达的心态。当汉军诸多将士逃亡之后,萧何追赶已逃亡的大将韩信,归来见刘邦时,“上且怒且喜,骂曰:‘若亡,何也?’”萧何回答说追韩信,“上复骂曰”云云。这时的刘邦完全恢复了在沛地泼皮无赖的形象。他想任命韩信为大将,但又如萧何所言,“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他不得不用严肃的仪式任命韩信为大将。刘邦收敛了他的无赖作法,韩信才留下来为其驰骋疆场。
汉四年,韩信破齐自立为王,派使者通报刘邦,刘邦大怒骂韩信,“陈平蹑汉王,汉王亦悟。乃厚遇齐使。”并派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这一次刘邦又因贤臣的劝阻而未使无赖的脾气发作。甚至在项羽以烹其父要挟他时,他居然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若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为表示决意与项羽对抗到底,竟置自己的父母于不顾,还怕什么项羽的军事威胁呢。
刘邦的无赖个性还表现在危难之际甚至不惜以牺牲子女作代价保全自己。楚汉战争初期,刘邦大败彭城,逃跑途中,“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疲,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夏候婴坚持要带两儿,“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为了逃生,居然可以抛弃儿女。他还常常以与敌对势力结为姻亲来笼络之。鸿门宴前,为了笼络给项伯通风报信的张良,他许愿张良:“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见项伯后,又“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汉七年被匈奴困于平城之后,与匈奴“乃遂结和亲”。可以说这是刘邦无赖行为在*上的又一表现。
正是因为刘邦既具有良好的武德人格修养,又不乏豁达与无赖交融的个性特点,所以他在攻秦灭楚的*斗争中能够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司马迁在塑造刘邦这一复杂的形象时,或洋洋洒洒,或寥寥数笔,使得刘邦这一生动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他之所以最终登上皇帝的宝座,是由于他依靠其武德人格力量和独特个性征服了人性*有的弱点(有时可以置亲情于不顾),在当时纷繁复杂、波澜壮阔的*军事斗争中施展了权谋,亦或一些流氓、无赖手段。而陈胜、吴广、项羽则由于其历史、人格、个性等局限性,他们最终未能问鼎皇位。单从对刘邦形象的初步探析,足以见得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的笔法功底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