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平凡的世界>>的进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00:4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22:19
第一个问题:
这本书的流传与很多“有名”的书不一样。我们知道,很多书,尤其是当下新出版的很多书,大多是炒作成气候的。比如王朔、郭敬明之辈的。没办法,现在是眼球经济时代,只要能吸引眼球,芙蓉姐姐都能红。
路遥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作家,该书成书的时间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时也没有炒作的氛围。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评论界对这本书的冷遇是令人吃惊的。作为一部获得矛盾文学奖第一名的著作,我们几乎很难在国内主流当代文学教科书上看到这本书的评论。这些教科书言必称贾平凹、余华,对所谓后现代、先锋主义的书推崇备至。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是路遥针对平凡的世界写的一本创作随笔,他详细的描写了这本书成书的全部过程,其中,有相当的篇幅对当时评论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坚定的采用了写实的现实主义笔法,抛弃了被评论界吹捧的种种新潮的写作方式,自然,得不到评论界的认可。但他坚定的认为:只要读者承认,这本书就有价值。
可以告诉你一个细节:这本后来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当初居然遭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退稿。理由居然是一个年轻编辑认为这本书已经不合时宜。而当时路遥已经是全国著名的小说家,陕西文联的副*。出版社单凭一个年轻编辑的言论就作出了退稿的决定,看起来是那么不可思议,但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评论界对此类作品是多么傲慢无礼!
于是,《平凡的世界》只能跻身于小出版社,这对该作品的流行的确影响颇大。但好在群众是识货的,这本书基本上是靠着读者的口碑相传而越发有生命力。而且,该书的读者层次十分复杂,从农民工到大学生,都有人在读它,从它那里汲取生活的力量。
请注意,当代信息社会,我们的选择基本上是托付给“专家”的。具体到书,哪本书获得评论界认可最多,得到专家首肯的越多,它就流传广泛。比如《白鹿原》。我虽然以为白鹿原也是本好书,但比起《平》还是逊色不少。
2、关于孙少平
孙少平——平凡世界的精神斗士
路遥的小说通常有两个主题:一个是苦难体验,一个是道德善良,正是由于对苦难和道德的论述,使路遥的小说显示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内在价值,《平凡的世界》也是如此,因此,主人公孙少平便担负起实现小说这两个主题的重任。
孙少平走过的路可谓布满荆棘,中学时只能啃着“非洲”黑面馍支撑学业,毕业后外出闯荡只能做小工背石板,即便是招工入煤矿也是在恶劣环境中从事着高强度的体力活。当然,在本书中,承受苦难的并非孙少平一人,其兄孙少安所背负的苦难甚至要远大于他——至少孙少平还能在父兄的支持下完成高中学业。但与孙少安及其他人截然不同的是,孙少平对苦难有着主动选择和迎接挑战的勇气,他甚至能够将对苦难的体验升华到人生哲学的境界:“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受尽折磨,但他不仅仅将此看做是谋生活命——职业的高低贵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相反,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他相信,自己历经千心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正是孙少平在巨大的苦难中表现出的人格尊严和道德*,以及面对困难的从容淡定和自得其乐,才使得这个人物显得熠熠生辉。
道德的善良是孙少平的另一个特点。在自身积极追求和田晓霞不断引导下,他与生俱来的质朴与善良逐渐蜕变成为道德力量。在学校时他先后救过曾深深伤害过他的两个女子侯玉英和郝红梅。如果说救侯玉英还是良知的本能驱使,而救郝红梅则已是十足的理性举动。此时孙少平已形成自己完整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如他写信婉拒侯玉英求爱,显得成熟而仁厚,与入学初的偏激与自卑判若两人。再到后来为救被包工头胡永洲欺辱的小女孩小翠而不惜自毁饭碗、与黑恶势力势不两立,已是纯粹的“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形象。
《人生》中的高加林与孙少平有些相像。他们都出身于贫苦家庭,都是高中毕业,都是当地农村的佼佼者,都曾在理想和现实巨大落差中痛苦煎熬,都将城市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地。但两个人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高加林对现状是被动接受的,如果不是靠叔父,他可能一辈子都会在农村,他接受巧珍的爱情就表示他当时已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做好一辈子务农的准备。而孙少平则将人生道路把握在自己手里,勇敢地挑战现状。高加林的性格是阴郁的,而孙少平是乐观、积极的。面对困境孙少平始终表现出一种征服者的咄咄*人的态度,凸显出一种舍我其谁的精神斗士的形象。
3、关于田晓霞
田晓霞——男性的精神导师
田晓霞出身于一个干部家庭,殷实的家境使她不必像男主人公孙少平那样为温饱所困,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家庭的熏陶下,她的思想境界和内在品质都远胜于同龄人。
如果我们仔细研读孙田两人初次见面的片段,会得出这样一个印象:此时的田晓霞自信、热情、主动,而孙少平在这样一个“又洋又俊、穿戴漂亮的女同学”面前,变得像“农民一样笨拙”。孙少平此时的智力和眼界均未完全开发,而使这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绽放夺目光芒的,正是田晓霞。
田晓霞在高中时期已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看问题往往和社会一般的看法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此时的孙少平“每次和她交谈,都能使自己的头脑多开一扇窗户”,孙少平已开始自觉接受田晓霞的指教,而田晓霞则慧眼独具地发现孙少平与众不同的“气质”,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毕业前孙、田二人一起吃饭,可以看到田晓霞对孙少平的指导成果。田晓霞担心孙少平毕业后回到农村,变成一个“满嘴说得都是吃,肩膀上搭着个褡裢,在石圪节街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为几根柴禾或者一颗鸡蛋,和邻居打得头破血流,牙也不刷,书都扯着糊了粮食囤”的人,话虽戏谑,但点出了孙少平将来的日子会多么艰难,以致于会完全消磨掉一个人的斗志。而孙少平的回答非常精彩:“……我现在特别想到一个更艰苦的地方去……我不是为了扬名天下或挖金子发财……我心里和身上攒着一种劲,希望自己扛着很重的东西,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不断头地走啊走……几年前,我没有这么些怪想法,但是我就是这样想的”。这段话,与其说是回答,不如说是宣言,他所谓的“怪想法”,正是即将喷薄而出的远大志向。这时我们都很清楚,孙少平已化蛹成蝶,迟早都要飞向更广阔的世界。
一个非常有趣的细节,身为揽工汉的孙少平正是因为保持着读书人的“雅致”,才会去电影院看电影,同田晓霞第二次相遇。而这次两人因精神上的共鸣和志趣相投,迸放出绚丽的爱情之焰,一切都水到渠成。
在路遥的笔下,曾有两个人物和田晓霞很相象,一个是《人生》中的黄亚萍,另一个是《在困难的日子里》的吴亚玲。黄亚萍思想现代,个性开朗,这一点同田晓霞相象,但黄亚萍对高加林的爱专横而主动,且黄高二人思想上虽有相通,但黄亚萍却并不完全理解高加林,这同田孙两人相知相印有很大的区别。吴亚玲曾在马健强最困苦之时竭力帮助他,但仅限于生活上的资助,谈不上精神层面上的相互辉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22:19
好书阿,看了的人都会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