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00: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0:43
历史上的名将有很多,比如汉朝的飞将军李广、卫青以及霍去病等人,唐朝的秦琼、尉迟敬等以及宋朝末年时期的岳飞,这些名将战功卓著为了国家和百姓不畏生死,驰骋沙场。可是到了清朝,名将的数量很少,有人戏谑道,清朝的名将只有一个半,其中这半个还不是将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这主要和清朝的用人制度有关,而这样的用人制度为清王朝最终灭亡留下了伏笔。
清朝晚期有位名将,如果不是他,国家的版图会少了很大一部分,他就是左宗棠。当年左宗棠年事已高,他主张收复西部国土的时候其实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但是他最终克服阻力收复新疆。左宗棠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军饷,晚清时期,清*并没有多余的钱来打仗,毕竟当时已经签订了一些赔款割地的合约,可以说是内忧外困。首先反对左宗棠的是李鸿章,他觉得当前最重要的是海防,西部边境大多是荒漠地区,暂时不用收复,而列强大多是从海上登陆的,所以海防的地位要重要一些。其实李鸿章的话也有几分道理,加之国库确实空虚,打仗需要一大笔钱。当时负责海防的沈葆桢,他是通过向其他国家借钱来筹措军费的。
左宗棠之所以能够克服朝堂中的阻力,最关键的是慈禧一直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左宗棠本来说削减开支,后来慈禧如数给了左宗棠军费。可是这一仗打了好几年,军费还是不够,于是左宗棠在军中带头省吃俭用,作为主将的他年事已高,很少吃肉,每天只吃一些红薯和其他的粗粮。在左宗棠和众多将士的努力之下,成功打败了阿古柏,收复了西部土地。其实沙俄一直觊觎西部地区,如果这块土地落入了沙俄手中情况就不一样了,当时沙俄的势力已经渗透到西部,左宗棠阻止了这件事的发生。所以说在晚清时期,左宗棠是一位实至名归的名将。
在乱世中,武将的身份地位比较高,而文人不能打仗,只能出谋划策,有时候的意见还不一定正确。如果当时慈禧听信大臣们的建议,放弃收复西部地区,那么版图上这块地方就没有了,后世子孙也会感到惋惜,所以左宗棠的这一仗打出了大清国的威严。而晚清时期还有半个大将,他的名字叫做邓世昌,虽然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但是后人记住了邓世昌这个名字。邓世昌官位比较低,只是致远舰的一个管带,也就相当于现在的营长,而他在没有其他战舰掩护的情况下命令全军开动致远舰撞向日军的吉野号,后来致远舰沉入海底,邓世昌以及船上的其他士兵都英勇牺牲。
邓世昌虽然官位比较低,并不是大将军,但是他的英勇之举感动了无数人。其实邓世昌很有能力,可以说是一位海军专家,此前还去过国外进修。为什么回国之后没有受到重用呢?其实这和李鸿章的用人制度有关,李鸿章位高权重,但是他用人倾向于安徽人,因为他就是安徽合肥人,比如北洋水师中的丁汝昌,他之前其实是陆军,对水军也不熟悉,李鸿章重用此人,是因为丁汝昌也是安徽人。邓世昌虽然有学识,对海军作战也比较了解,但是不是安徽人,所以并没有受到李鸿章的重用。除此之外,李鸿章不重用此人也是有自己的考虑,如果让邓世昌身居高位,北洋水师估计就没有李鸿章什么事了。
虽然邓世昌只是一个水军管代,但是他为了国家付出了生命,这样的精神是值得尊重的。其实清王朝的用人制度确实有弊端。当时满人和汉人同朝为官,而且皇族很少人信任汉人,于是朝堂之上,最大的两个帮派就是汉人帮以及满人帮,所以在做一些决策的时候,往往出现满人*同意,汉人*不同意,或者是汉人*同意而满人*坚决反对的现象,所以决策效率很低。
在用人上面也是,先前汉人做官是有*的,尤其是*,而且这两个大的阵营内部也有小的集团划分,就比如李鸿章,他就十分信任自己的老乡,所以他做官的时候首先提拔的是安徽人。很多安徽籍的*进京之后都拜访李鸿章,对于自己的老乡,李鸿章能帮上的忙他都尽量帮,比如后来安徽籍的段祺瑞就深厚李鸿章的喜爱,李鸿章还为他要了一个出国留学的机会。所以这种用人制度也成为晚清名将比较少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