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乎信息打码变现是真的吗 付费分享暗藏隐私贩卖风险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2-24 17: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7 23:54
4月1日,知乎推出了商业化产品“值乎”,它的玩法很新颖,就是写下独家消息并给关键内容打码,给这条消息定个价(从1元到10元不等),读者如果想要继续看完,就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那么值乎信息打码变现是真的吗?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吧!
值乎信息打码变现是真的吗:
继付费阅读,打赏之后,内容付费领域又出新“玩法”。4月1日,问答社区知乎推出了其商业化探索的首款产品“值乎”,有用户调侃简直就是红包照片的文字版。
比如“我有搜狗CEO王小川的* XXXX”,“我知道北京最好吃的烤肉XXX”,“如何有效控制另一半买买买”等,被遮盖的部分需要付费才能看,每条“答案”的标价在1元、2元、5元、10元不等。这并非愚人节的“游戏”,短短数日,值乎平台上一些信息已经赚到数千元。信息变现看似轻而易举,但市场人士分析,掘金公众好奇心的尝试可能难以持久,低投入高回报模式可能激发一些人打起贩卖个人隐私的馊主意。
信息打码轻松变现,躺着把钱赚?
“90%的创业公司都在这件事情上栽过跟头,包括知乎。这件事就是:10元刮开。”如果你正处于创业阶段,在朋友圈看到这则消息,是否愿意支付10元钱,把答案刮开看呢?
截至4月3日15时30分左右,发布该信息的值乎用户“Fenng”已通过该消息赚到了5150元,有515个人每人花了10元钱看到答案后,表示“值得”,同时,也有377人花钱看到答案后觉得有点“坑”。而这个问题的答案竟是——没注册商标!
对于内容发布者来说,与长篇大论的知乎回复不同,值乎的每条内容最多可以输入300个字符,其中包括“打码内容”。未打码内容所有人可见,掩盖起来的部分内容付费可见。发布者可自行选择需付费的金额,有1元、2元、5元与10元四个选项。
在付费浏览隐藏内容后,值乎需要付费者对内容进行评价。若该用户认为这条信息“值了”,则刚付的款项会直接进入发布者的微信零钱账户;若认为“不值”,则钱将捐给值乎开发员用来购买格子衬衫。
记者发现,值乎平台的信息制作简单,但变现能力让人惊叹,内容覆盖职场创业、学习技能、生活智慧等庞杂品类。比如,如何有效控制另一半买买买?1元刮开答案,截至4月3日15时30分,就获得了1674元的收益。如何能让老板拼命给你涨工资?10元刮开,也获得了820元的收益。
还有更轻松获益的:星巴克最好喝的冷饮,适合干混肤质妹子的粉底,北京物美价廉的三文鱼刺身,如何40天不运动不节食减重24斤等内容也在短时间内获得了三五百元的收益。
“相比辛辛苦苦经营公众号等着读者打赏,这简直是躺着赚钱!”一位自媒体作者惊呼。
围观兴奋期已过,付费分享值不值?
作为一款愚人节上线的产品,值乎在朋友圈经历了好奇围观、兴奋体验之后迅速降温,很多购买用户陷入了“值不值”的冷思考。
从形式上看,值乎的模式介于付费内容(即付费前文章完全屏蔽)和自愿打赏(即免费内容看完后用户自行决定是否付钱)之间,用显示部分吸引潜在付费用户,用隐藏部分来换取分享的回报,最终实现信息变现。
然而,对于信息的传播,一直以来都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说法:知识最好是免费的、低价的,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广泛传播;但从个人角度看,任何知识、经验与见解的分享都是个人脑力劳动的成果,应按劳给予报酬,鼓励未来的持续创作。
知乎,作为免费的知识问答社区,就奉行了第一种观点,而值乎,则成为了前者商业化变现的尝试。
大学生孙亚楠最大的感受就是——信息都开始收费了。“比如北京最好吃的蛋挞在哪里,怎么更好地提高阅读效率,哪款护肤品最好用,这些原来都是在知乎、豆瓣或大众点评上随处可见的免费用户推荐,现在居然都获得了不错的收入,说好的互联网共享精神呢?”
而在上班族邵炜看来,这个产品或许向很多人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商品的价格与制造它的成本没有必然关系,能否引发大家的好奇心才是关键。
“在值乎,一条消息能赚多少钱,并不取决于创作这段文字的成本或其价值本身,而取决于这段文字在多大程度上引发人们好奇的*。”不过,他有些担心,更多人会花心思把标题写得更吸引眼球,最后大家买到的可能只是一个抖机灵的段子,付费购买的比例就会越来越低。
不少网友吐槽,“如果是利用熟人社交来创收,或许不会长久,因为老熟人的钱自然不能天天‘坑’”。也有用户直接戳破了知乎团队的良苦用心,“愚人节上线这个产品,先看看大家的反应,要是不错就继续推广,如果反响一般,就说是愚人节玩笑。”
个人信息变现须谨慎,别侵犯隐私权
知乎用户蔡先生更是直言不讳:“我有一个通过值乎赚钱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花不到十块钱看某人的答案,然后发值乎说我知道xxx的答案是什么,他卖8元我只卖一块钱。或者我花钱买几条信息,然后合并成一条以10元的价格发布。”
这样的值乎玩法是否可行呢?据了解,目前值乎尚未推出信息举报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值乎涉及金钱交易,虽然是小额,但依然存在倒卖信息的空间。如果“顾客”销售的信息不是普通知识信息,而是个人隐私,可能涉嫌侵权。
中国*大学传播法规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分析,对于朋友的个人信息,以及双方或小范围的对话内容,如果肆意公开转发或销售,将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朋友的信息应分为几种情况,第一种是身份信息,比如我有权利处理自己的身份信息,把包括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等信息,因为信任、意愿或工作关系发给他人,但这些人拿到我的个人信息后,只是信息的持有人,没有权利进行再次转发,或利用这种隐私信息进行经营行为。这既超出了隐私权人对你的授权,也辜负了隐私权人对你的信任。”朱巍告诉记者。
据透露,值乎内测期间最火的一条是某经纪人曝出的某当红男星的*,一天净入13146元。
“按照以往的判决案例,这些信息是不允许进行二次转发的,如果有则属于侵权行为。”朱巍提醒,如果侵权主体是个人,可以要求对方承担相应的民事侵权责任;如果侵权主体是平台,通过特殊手段拿到个人信息进行转发售卖等经营行为,重则涉及刑事犯罪。除了个人信息,还有一种情况是一对一的聊天记录,或朋友圈小范围内发布的信息,这属于共有隐私,也需要征得对方同意才可以公开,否则也涉嫌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