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3 00:4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5:30
儒家,道教,佛教,三者主要有如下七点区别: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的文化。儒家倡导知识的获取和品德的培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
道家文化——遵循规律的文化。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是一种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文化。
佛家文化——无私奉献的文化。佛家思想中蕴含了慈悲和福报论,是一种无私奉献的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对于做人标准要求很高,共九点。仁是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礼是孔子及儒家的*与伦理范畴。智同"知",是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恕是指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指与人交往中的老实忠厚。孝是对父母的尊重。悌是对兄长的敬爱。
道家文化——领悟道法,淡泊名利。“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万物都有道而生,同时道也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相互转化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领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顺应自然。
另外,“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是利用了转化思想完成的,淡泊名利,不争也是争。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佛家文化中,因果轮回观深入人心。做善事有善报,干坏事便要尝坏果。所以佛家倡导信徒慈悲为怀,多积善果。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论语·为政》中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就是对儒家人生观的最佳阐释,人三十当立,该当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道家的顺其自然观念就是要掌握道的法度,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绝非简单容易之事,想要掌握道的规律就需要多思考观察和学习,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佛家文化中有业报观,讲求对世间万物都报以同等的慈悲,无私奉献,超凡脱俗。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儒家文化重视人才,鼓励人们追求知识。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也是为了给有思想有才华的人提供知识基础,让他们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重视自然界规律。道家顺其自然和无为而治的思想很大一部分就是仰仗着自然界自身所拥有的一套平衡系统,所以要重视自然界的各种规律。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心中即世界。佛家文化偏向于唯心主义,相由心生,所以佛教强调心灵的纯净,只要心灵纯净,那么所看到的世界也就变得纯净。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不断提升自己实现人生价值。我们创造物质财富额精神财富的过程同时也是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儒家倡导提升自己的才能和道德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做服务的。
道家文化——以自身的完善促进社会的和谐。道家在治国思想上的无为而治是一个较为理想化的治国方式,所以这就对人民的素质提出了很大的要求,注重自身的完善,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和谐。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为他人献爱心、做好事是主张慈悲为怀的佛家最提倡的,在献爱心的过程中,人们的精神和灵魂都会得到升华,获得真正的快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儒家文化是三家最贴近我们生活的一种文化,追求知识,培养道德,积极向上等等,都让我们“入世”,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道家的很多思想都是偏理想化的生活,超脱凡尘俗世,不计较得失,顺其自然,淡泊名利,这些都是能让心灵沉静的思想。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佛家文化具有超逸的处事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可以说是有了超脱凡世的思想。佛家又倡导入凡世做好事,帮助他人。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不吃就会饿。儒家文化适合当做自己主要遵循的信念,他贴近生活,只要努力和坚持就能够达到。按照儒家思想去行动后,你能有效感受到思想给自己带来的提升和帮助。
道家文化——副食,不吃没滋味。道家文化适合取里面一些观念遵循,要完全掌握道家文化十分困难,顺其自然对于改善自己的心态有很大的好处,能有效增添生活中的幸福指数。
佛家文化——水果,不吃不甜蜜。佛家文化想要完全学习也很困难,可以学习其中的精神,不惧于奉献,乐得奉献,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甜蜜。
扩展资料:
儒家,又称儒学、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
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击*,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儒家是中国古代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百家之一,与其它诸子百家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统治结合的结果。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
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真主要经典,追求*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
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佛教诞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儒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道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5:31
开始先以佛家明心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5:31
儒家教化人,懂礼,仁爱。道教追求个人的修行,修仙。佛教普渡众生,使众生入佛知见,皆成佛。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5:32
儒家骗读书人,道教骗富人,佛教骗穷人.只有纵横家不骗人.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5:32
我个人认为儒家讲的是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将的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介与儒家和佛家之间:佛家将的是苦修自身,求的来世的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