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译文及原文分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2-26 14:5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08:54
岳阳楼记是唐代名士范仲淹所写的一篇游记随笔,纪录了他游历洞庭山及其周围地区的见闻和感慨。该篇文章内容丰富,文笔优美,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珍珠,为后世的文化遗产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岳阳楼本来是三国吴会稽太守太史慈的竹楼,后来在宋代烧毁,北宋时又重建,不断有建筑物倒塌,如今的岳阳楼是1982年重修的。在岳阳楼前,江湖水阔,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许多历史名迹令人惊叹。在这里,作者也充分体验到山与水间的气息与魅力,并抒发自己对于大自然、人生以及历史文化的感受。
范仲淹开篇便是“黄山”两字,它的含义更多地是代表一个起点,一种情感归属。当它变幻到洞庭时,其实已经是离进入岳阳的时间不远了。作者在此阐述了哲理观点:“岂惟波澜之变,亦天地之化也。”强调了大自然在历史长河中的变幻无常性。又道:“在人自己心灵中把变幻看得透彻,将生命看得繁华,人就能力争上游,不被外物制约。”这显示了人类对于自然与生命的积极向上的认识及自我修养与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进入岳阳楼,作者开盘问道:“登临自外,中踯躅者,楼之峻极也。”在紧接着的描述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形容词突出了岳阳楼的壮观,如楼檐“悬空万里”,又赞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为何人烟少”。“千古江山”体现了华夏大地的厚重历史,用“英雄无觅”说明历史慷慨激昂,用“孙仲谋处”则点明了岳阳楼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作者深情地表白在此时:“登高而愁,望远而思,不能不哀其不幸,悯余之受命也。”
进入楼里,作者跟随朋友回头登高,乃是“有惊无险”。在没登上楼前,范仲淹先是沉郁沧桑,然后在踏上岳阳楼之后,情绪高昂,想写下点什么。
痛苦、沉郁令人抐抑,沧桑的过程是一种震荡,而踏上岳阳楼时,作者的情感被释放了出来,变得有了思想性,积极上涨,这就调整了他的情感状态,表达了一种向上的意境,展现了对生活的*和对人生的追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国破山河在”为“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变体,寄托了作者对于国家危亡的关切之情。而“恨别鸟惊心”描述了人类际别时的感伤,真实性、感性性、*性三者汇聚成为文章的震动,表达了对于人类关注和对于国家危亡之深刻关切。
总而言之,“岳阳楼记”给人的感受就是文学与思想同台献艺,集华丽和清淡于一体,诗意与智慧并存,深邃质朴,意境深长,气氛广博。
翻译的又旧又难,但这篇文章确实很美。“岳阳楼记”原文的翻译是:“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第一句形象写出了岳阳楼的高大壮观,第二句描述了它曾经的辉煌,佩玉鸣鸾,罢歌舞。第三句和第四句则讲述了它已是毁烬一堆,荒草满地,珠帘暮卷,西山雨暗。第五句和第六句则讲述了有多少事情改变了,比如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最后一句也讲述了帝子不在了,长江依旧翻滚。
整个描写从华美到质朴,终于到幽深、悠远。写出了物换星移、世事无常,人事往哪里去的思想。
总而言之,在《岳阳楼记》一文中,范仲淹借岳阳楼之高,来寄托人类追寻人世间的真理和生命的意义。通过对自然、历史的感悟和对人生、情感的赞美,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思想和理想性。作品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不仅为中国文化传统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是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