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23:4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2:12
1、定义不同:
慈悲心指一个人对某物或某事怀有不忍之心。中国古象雄文化的宗教体系经过幸饶佛陀和不同时期的佛陀传播,将 慈悲心、灵魂不灭、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等象雄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更有效和深入地在中亚等广大地区传播。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2、条件不同
慈悲心,一般的慈悲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爱心,除了佛教以外,其它的比如说其它的很多宗教,他们也有这样子的慈悲心,他们也可以有,或者是没有信仰的人,也有慈悲心的,这些都有。
菩提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菩提心,是我们对天下所有众生的慈悲心。在佛教里面,慈悲心的对象是天下所有的生命。并不是说某一种生命,不止是人类、说佛教徒、自己或亲戚、朋友。菩提心就是没有任何的界限,菩提心就超越了所有的界限,为天下所有的众生。
第一,悲心,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希望天下所有的众生远离一切痛苦。第二,慈心,是发自内心地希望天下众生拥有幸福。这俩个加起来就是佛家里面菩提心的基础,是愿天下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
第二个条件是不仅仅是我们心愿,不仅仅是希望天下所有众生离苦得乐,而是我要去让天下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我要去做这件事情。这样以后就开始变成了菩提心了,在变成菩提心之前,是慈悲心为先的。
3、性质不同:
慈悲心是人的一种感情,指一个人对某物或某事怀有不忍之心。慈悲心是大乘菩提心,大智度论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
大般涅槃经记载,慈悲有三种:(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这是凡夫的慈悲。
菩提心是佛教用语,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慈悲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提心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2:13
1、内容:
慈悲心指一个人对某物或某事怀有不忍之心。中国古象雄文化的宗教体系经过幸饶佛陀和不同时期的佛陀传播,将 慈悲心、灵魂不灭、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等象雄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更有效和深入地在中亚等广大地区传播,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2、条件:
菩提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的话,才叫做菩提心。
第一个,菩提心,就是我们对天下所有众生的慈悲心。在佛教里面,慈悲心的对象是天下所有的生命。并不是说某一种生命,不是说人类,也不是说佛教徒,更不是说我自己和我自己的一些亲戚、朋友。菩提心就是没有任何的界限,菩提心就超越了所有的界限,为天下所有的众生。为了天下所有的众生首先要有慈悲心。
首先,悲心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希望天下所有的众生远离一切痛苦,这叫做悲心。然后慈心,就是发自内心地希望天下所有的众生拥有幸福,这就是慈心。加起来,这俩个就是我们佛家里面经常听到的离苦得乐,愿天下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这样的心愿,是菩提心的基础,这是第一个。
然后另外一个,第二个条件是不仅仅是我们心愿,不仅仅是希望天下所有众生离苦得乐,而是我要去让天下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我要去做这件事情。这样以后就开始变成了菩提心了,开始变成菩提心之前,是一个慈悲心。
那慈悲心,一般的慈悲心,也就是我们世人说的爱心,除了佛教以外,其它的比如说其它的很多宗教,他们也有这样子的慈悲心,他们也可以有,或者是没有信仰的人,也有慈悲心的,这些都有。
扩展资料
菩提心由来:
在佛法的修学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的。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
只有发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见才会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萨的修行都是以发菩提心为开始,不同的只在于愿力的体现。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诸大愿等等,诸佛菩萨的愿力都是菩提心的体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2:13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2:14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