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19:00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3:19
1、小冰河期
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的冬天非常寒冷,尤其是末期的1580-1644是最为寒冷的,在一千年里是最冷的,在一万年里也是第二位的,在一百万年里也能排进6-7位,是相当寒冷的,可以说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这是最寒冷的时期。
到了明朝中叶,即1500年后,气温骤然下降,整个降温过程十分明显,而且气温最低的阶段就是明朝末期的那段日子——1600年至1644年。
这段时间,气温骤然下降到了千年以来的最低点,万年以来的次低点,在百万年也是最低的6、7个极度寒冷的时期之一。崇祯即位的1628年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时期之中段,整个气温回暖是在明朝灭亡以后的1650年左右。
小冰河期气候的显著变化,粮食产量大规模下降,这对于一个人口庞大的帝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
这样长时间和高密度的灾害极度削弱了明朝的国力,到了1619年整个“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中气温最为寒冷的时期整整肆虐了20余年。
综合南北方志的记载,灾变的端倪可追溯至嘉靖前期,万历十三年(1585年)开始变得明显,但时起时伏,1600年前后开始骤然加剧。
2、鼠疫
明末鼠疫,又称明末华北鼠疫、京师大瘟疫、明末大鼠疫、疙瘩瘟,是指明朝崇祯帝在位期间中国北方出现的大鼠疫。
明代中期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首先在山西爆发。
明末大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是山西。崇祯十四年传到河北,并随着李自成和清朝的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
明末鼠疫这场大鼠疫是的“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间,保守估计死亡人数已高达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当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进大明帝国的都城北京时,他面对的是一座“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树基根据华北地区明朝末年地方志以及一些明代人的记录,在其论文《鼠疫流行与华北地区社会的变迁》中,首次提出了明末席卷华北地区的瘟疫实际就是鼠疫。近十年之后,他与李玉尚合著《鼠疫:战争与和平》,对前期的研究做进一步的完善,提出了“老鼠亡明”的观点。
异常寒冷的气候频繁引发水灾、旱灾、蝗灾、鼠疫等,成为波及全国范围的大瘟疫,形成“水旱灾——饥荒——瘟疫”的恶性循环,,成为明王朝崩溃的根本原因。
扩展资料:
明末农民起义
又称明末农民战争、明末民变、晚明民变、李自成之乱、张献忠之乱、等,爆发于明末天启和崇祯年间乃至清初的一场农民战争。
明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明廷面对皇太极在边外的威胁和内地的灾荒,为了节省开支,精简机构,明廷*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只有铤而走险。
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里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农民起义。
从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王二起义开始,经过洛阳之战、襄阳之战、成都之战和山海关之战,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败,起义军与明军战斗17年,与清军战斗14年。
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农民军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游击流动作战到运动流动作战,最终推翻明朝。后期出于民族大义,农民军采取联明抗清的决策。
但是由于受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战略失误,再加上清军入关后疯狂的*,农民起义最终失败了。
明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明朝腐朽势力和清军的嚣张气焰。200万农民*大军在黄河南北、长江上下十几个省的辽阔地区,与明清地主阶级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这次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发和总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末农民起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小冰河时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末鼠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3:19
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的冬天非常寒冷,尤其是末期的1580-1644是最为寒冷的,在一千年里是最冷的,在一万年里也是第二位的,在一百万年里也能排进6-7位,是相当寒冷的,可以说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这是最寒冷的时期。 一万年以前,气温有一段骤然升高的时期,而且保持了相当平稳的状态长达八千多年。这段时期的气温一直在二十世纪初期气温上下小幅波动,这样的气候给予了人类发展良好的条件。但是到了明朝中叶,即1500年后,气温骤然下降,整个降温过程十分明显,而且气温最低的阶段就是明朝末期的那段日子——1600年至1644年。这段时间,气温骤然下降到了千年以来的最低点,万年以来的次低点,在百万年也是最低的6、7个极度寒冷的时期之一。崇祯即位的1628年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时期之中段,整个气温回暖是在明朝灭亡以后的1650年左右。 小冰河期气候的显著变化,粮食产量大规模下降,这对于一个人口庞大的帝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 这样长时间和高密度的灾害极度削弱了明朝的国力,到了1619年整个“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中气温最为寒冷的时期整整肆虐了20余年。综合南北方志的记载,灾变的端倪可追溯至嘉靖前期,万历十三年(1585年)开始变得明显,但时起时伏,1600年前后开始骤然加剧,到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先后发生了八次大的灾荒,全国范围内粮食欠收,有地方甚至绝收,同时大灾之后的瘟疫也开始蔓延,波及华北数省的鼠疫起先在山西爆发,一直蔓延到了京畿地区。 需要提醒的是,“小冰河期”引起的连年灾荒 也是造成北方游牧民族自相残杀、并拼命南下抢劫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