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皇位是抢侄子才得到的 后世人为何很少骂这个谋权篡位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2-17 11:3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5 00:51
朱棣在历史上名声并不算好,后人时常以得位不正来批判他。然而,对历史的评价从来不是一清二白那么简单,朱棣被后世公认为“明成祖”,足以证明其作为帝王对于国家之贡献颇大。
朱棣的标签通常与残暴挂钩,抢夺侄儿的皇位,还杀人如麻。不过,朱棣性格亦可解读为有血性,其在文治武功过程中将血性发挥到极致,极大促进了国家发展,捍卫了民族利益,朱棣超越古代帝王的功勋与思想亦影响了明代二百余年的发展。
一、天子守国门
说起明代,人们对其心态颇为复杂。一方面感概历代皇帝之奇葩,一方面又感动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骨气。然而,这份骨气并非来源于开国皇帝朱元璋,而是朱棣。
1、迁都边境
首都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自古皆然,占领首都意味着国家灭亡,故历朝历代对首都地址的选择都极为慎重,对于迁都之事更是顾虑颇多,明代立朝之时,朱元璋将国都定位于北京,此举在稳重之同时却面临一个数千年未有解决良策之难题。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的主要危险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多数朝代的*核心距离北方边境都较远,也就是说北方边境通常是偏远的荒凉之地。
如此一来,若是游牧民族进犯,在冷兵器时代,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远离*中心的劣势会给作战带来极大的不便,亦会给朝廷带来过于沉重的负担。
纵观历史上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作战之艰难,后方过远是一重要因素。朱棣将首都迁往北京,绝非因北京乃其大本营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为了更有利、方便的抗击游牧民族。由此可见其捍卫政权之坚定决心与胆识。
2、不服就战
历朝历代对于北方游牧民族都是首先使用怀柔*,和亲纳贡是经常发生之事,明代之刚硬实属罕见,“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对于进犯行为,天子亲自守护国门,最终会集中一切力量将其赶回老家。
朱棣的这种刚硬亦传给了后世子孙,比如明英宗尽管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然而,其本人以及明代朝廷之血性并未受到影响,依然昂首挺立。
朱棣武力值超强,不但在与蒙古作战时五次御驾亲征无一败绩,即便历史公认的皇帝军事家李世民亦难以匹敌。因此,朱棣的实力与意志对于明代抵御游牧民族之*有着长久影响。
二、善全球战略
熟悉历史之人皆明白,明代在中国历史上的盛名无法与汉唐相比,然在发展对外关系方面,其贡献并不比汉唐小。其中,为人们津津乐道的郑和下西洋就是主要举措,
1、抗击帖木儿帝国之需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之久、规模之大在古代历史上实属罕见,通过分析其航行路线发现主要意在联络由太平洋东南亚国家到印度洋西亚甚至非洲等国。这在地缘*上是为了抗击当时综合实力仅次于明代的帖木儿帝国。
在明成祖之前,历代王朝不乏与西洋诸多交流的先例,然而,基本上集中于商品贸易领域,真正从地缘*上考虑和付诸实践者,朱棣乃是第一人。这是世界级战略家方有的*眼光,崭露出了现代国际*的雏形。
2、弘扬华夏文明之必要
郑和下西洋的第二项使命就是传播华夏文明。作为世界级大国,文明之传播是应有之义,有着诸多优势和积极意义。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将华夏文明弘扬至沿途各国,不仅增强了各国对华夏大地的认识,亦促进了华夏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文化交流。这有利于增强明代的软实力。
3、收复安南国
在中华朝贡体系制度中,安南国于五代末年成为独立的国家,并作为藩属国向中原王朝朝贡,在朱元璋时代亦遵循此规则。然而朱棣登基后,安南不再安分守己,反而一再挑衅中原王朝。为此,朱棣忍无可忍后派军队将其攻破,并在五代末以来数百年后再次将其纳入中原版图。
朱棣此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安定南方诸国;二是彰显大明王朝之强悍实力。首先,朱棣对安南国的收复如同一面镜子般对南方各国做出警示,这有利于国家在南方地缘*的稳定。再者,此举亦极大的彰显了中原的综合实力,对熟知大明王朝的各国而言,有着正反两方面作用。
朱棣,其上位之路颇为坎坷,身后之名亦不美,然而,实事求是的讲,其为君之时功大于过,文治武功堪称世界级别,对于奠定大明王朝二百余年历史以及捍卫华夏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在读历史时,关心其野史秘闻之同时,不妨更多的来了解一下真实的明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