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隋唐南北朝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影响,发展状况。语言精炼一些,准确些。还有南宋时期代表人物,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21:3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4:11
魏晋南北朝隋唐虽是儒家文化处于低谷衰落的一个时期,但不代表具体在民族思想方面也毫无建树。相反,这一时期由于是我国各民族大迁徙和融合的时期,且经常处于群雄割据、汉族与少数民族所建政权鼎立并存的状态,因此,注定了儒家民族思想在这一时期有着巨大的飞跃与提升,值得我们认真的反思与研究。
一、江统及其《徙戎论》 江统,字应元,西晋末年人,是当时儒家的代表人物。统作《徙戎论》上奏给皇帝,要求将人居中原的少数民族迂回他们原来居住地。不使华夷混居。他的理由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1、“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历史传统。2、夷狄与华夏的文化差异。 3、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在江统上奏《徙戎论》后。“未及十年,而夷狄乱华,时服其深识”。这说明江统的民族思想虽有偏颇保守之处,但也不乏真知灼见。至少他已经看到了,自西周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国家。此后。由于民族的迁移,*朝廷的屯田、戍边等*,逐渐形成了中国境内各民族杂居的分布状态。这既有利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增加了引爆*的几率。
二、 西晋灭亡后,中国就进入了五胡十六国与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权。为更好地融人华夏、适应中原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纷纷利用儒家文化改造自己原有的文化。于是,儒家文化不再仅仅是华夏的儒家文化,也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儒家文化。这种情势必然推动儒家在民族思想方面逐步走向开明包容,直至提出“夷狄之德,黎民怀之”的思想。其代表者即是隋代大儒王通。王通打破了华贵夷贱的传统观念,认为华夏的兴衰并不一定要寄托在汉族身上,少数民族也可以为中原华夏带来一个安定团结的大治世界,其实历史的选择已经超越了狭隘的汉族正统论。
三、儒佛之争:夷夏之辨的新形态 按儒家的民族观,文化是华夏与夷狄相区别的根本标准,因此,儒家一直很关切华夏文化与文明的延续与统一问题。而魏晋南北朝隋唐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并开始兴盛的时期,这种外来的夷狄之教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迅速赢得了大批信徒,直接威胁以儒家为代表的华夏礼乐文化的正统地位。它迫使儒家民族思想开始转向文化层面的论争。早在南朝刘宋时期,顾欢就曾著《夷夏论)以明佛教之与华夏的利害关系。认为佛教违背华夏礼俗,不适宜为华夏族所信仰,若要强行信奉,犹“车可涉川,舟可行陆”。唐代大儒韩愈则更明确地指出: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李翱也站在严夷夏之防的立场上“辟佛”
综合上述,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家民族思想是广博多元的。(徙戎论)尖锐地指出*将是导致中国政权更迭的根本原因。王通打破了儒家以种族论正统的传统,转以王道与民心所向作为正统的标准,而不分种族出身。唐儒则把儒家民族思想引向文化层面的儒佛之争,最终逐步消解了华夏文化中心论,这些思想在儒学史上都具有首创意义,并在今后思想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为朱熹。他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4:12
你这是作业吧,还是考试试题,自己上课本找去追问在家复习 我都快找晕了 分不清楚
追答在隋唐南北朝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点的代表人物啊
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