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务员好不好:应该如何去规划自己的大四这一学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2-23 23:0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9 16:31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在大四备考公务员的同学看看以下备考方法,供参考。
备考考生在确定公考之路后,首先要了解的是公务员的考试时间、考试所需资料、报名条件、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流程等。在对公考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后,如果自己的实际情况符合公务员考试的基本要求,就要结合最近一场的公务员国考或省考的报名时间和岗位招录情况,购买相应的图书和考试资料,进行系统性、长期性地复习。
考生在自己备考和摸索时,也要多看看别人的公考经验,尤其是上岸考生的经验。网络上有很多公务员考生的高分视频,多借鉴其他人的答题方式、流程,对自己形成熟练的逻辑思维、语言组织,以及考试着装,表达技巧,进出场礼仪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帮助。
关于行测
一、刷题
题海战术虽然已经被说烂,但依然不能否认它在接触多类型题目、攻克薄弱环节、增强做题熟练度、缩短答题时长方面的巨大作用,对于行测而言,刷题更是一个提高分数、缩短答题时间的利器。只要刷题够多,在行测考试时,就能靠“刷”出来的感觉快速答题。在刷题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不要特意花费时间和精力研究别人的解法
当然我们认为买一本好的教材是非常有用的,比如《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一本通》。但是很多同学会说:“很多类型的题目我都不会做,得先看讲解才会做题”,并不提倡大家在准备阶段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各类型题目的讲解,并不是说他们给出的解体思路不好,而是这些思路不一定适合你的思维方式,即使你花时间来死记硬背它的公式或思路,在真正解题时也不一定能够得心应手地应用。
例如,数量关系里面有个“牛吃草”的题目,其实教材给出的解法很简单,就只需要将各个数带到一个算式,简单计算就可以得出结果,但很多考生就是转不过来弯儿,一到将数字对号入座这步就发蒙,并不能实现快速解题的目的。
其实在大量练习的过程中,考生能对各类型的题目有一个自己的解体思路和小窍门,也许讲解书里也有,但这时候才真正变成自己的。那什么时候需要参考讲解呢?一种是遇到真的不会的题型,完全没有思路(比如一些数量关系题),这个时候就可以参考题目的讲解,让它填补你做题范围的空白,另一种是在解某个题时花费时间太长,自己的思路过于死板(比如一些资料分析题),那么也应该参考一下答案讲解中的小窍门。
二、各类型的题目要穿插练习
不要在一段时间里只做一种类型或做完一本再做下一本,这样会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并且做题的状态难以保持,考生很可能在做逻辑推理的时候就把先前做的数量关系忘光了。建议穿插练习,两天为一周期,第一天半天数量关系、半天言语理解,第二天半天资料分析、半天逻辑判断,也可以两三个小时换一种类型,依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
三、调整做题顺序
其实行测的水平是很稳定的,到最后阶段模拟时,每个类型错题的数量基本是不变的,但需要考生在考场上迅速进入做题状态才能保持水平。大家都知道要得高分,资料分析题就应该尽可能少错甚至不错,很多人都说资料分析应该最先做,因为最开始的思路最清晰,但是在模拟或者实际考试时先做资料分析,花费时间长(平时是20道题25分钟,这时到了30分钟)、正确率还不高(平时一般错一道,这时能错5道左右,有些还是一看就不该错的),原因就是做题状态。在考试刚开始时,我们会有题目接收慢、思路调不出来、反应不够快速的情况,这就是没进入做题状态的表现,此时做大分值的资料分析题只会“发挥失常”。
因此,在做行测时,可以把常识判断题放到最前面,平均7、8秒一道,这部分不容易提分,分值又比较低,把它作为进入做题状态的踏板最合适;
第二个做比较简单的词语填空或类比推理,通过题目的阅读来稳固做题的状态;
第三个就资料分析,这时候做题就已经比较顺利了;
第四个做逻辑推理、言语理解;
第五个做数量关系,这里有个小窍门,数量关系里一般都会有个钟表题,可以把那道题留到最后,然后用自己的手表按题目要求转一转。
关于申论
申论相对行测来说,答题技巧没那么复杂,这里重点说大作文。
申论分数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大作文的写作结果,所以,大作文是重中之重。
1. 注意字迹工整
同一篇文章,由字迹工整和字迹模糊导致5分以上的分差是实际存在的,申论批改时,考官的第一印象就是你的文章字体,一眼看去干净清爽、镌秀有力的字体,能给考官增加不少印象分。字体不是短时间内就能练出来的,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勤加练习。
2. 请尽可能展示你的文学功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平时勤加学习,注重文学积累。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段首添加优越的词句,会给自己的文章增彩不少。
很多考生会说,我并没有这样的实力。那么在日常学习汇总时,可以积累大量的行测和申论的考试要点,美言美句,表达方式,答题技巧的内容,多关注民生热点和事实政治,多看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半月谈文章、新华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关于新常态的“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这样的排比词句,我们都可以拿来直接运用或是稍加修改再套用。还有就是名言警句,历史典故等可以充分显示你文学功底的素材,平时都要多积累,多背背,形成自身的东西,才能运用的时候如鱼得水。
3. 分论点要出彩。
这一点在这里推荐考生多看一些申论的范文,从中找到规律。可以到中公公务员考试网申论范文栏目,多看多积累,总结出自己的经验。
您有什么其他问题可以私信我,我会为您解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9 16:34
能在学校考到的证就尽量考到来,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