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2-23 22: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4 16:50
北京法华寺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老北京人都喜欢来这附近游玩,寺庙的内部构造非常庄严肃穆,充满了人文气息,是一个不错的旅游目的地,下面给大家分享详细的介绍。
北京法华寺介绍
北京市民知道法华寺一般都是因为经常乘坐公交车,法华寺是个大站,南来北往的公交车都在这儿停。
从法华寺下车来到红桥市场的北面,这里就叫法华寺街,一直往东走,走个不到十分钟,路北有个破旧的大门,要不是有个文物暂保单位的牌子您一定找不到,近几年才有人在门上挂了一块寺名的小匾额。大门西边的大殿在早先做过服装加工厂,现在寺内变成了大杂院,家家都盖起了小房儿,只留下窄窄的一条走道儿。
这里也曾经显赫一时——海棠盛开,石碑林立,香火旺盛。1958年拆除殿内佛像,后曾做为小学,当地人管这儿叫二小。到我上小学的时候在这儿上劳动课——拆棉丝。对了,当地人对法华寺的法字的读音很特别,尤其是上岁数的的人,他们把这个法字发成四声。
据史料记载,法华寺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清康熙及同治年间重修,是北京外城的大寺之一。清朝的时候这块地属于大兴县管辖,所以寺庙的全称叫大兴法华寺,法华寺建筑有山门,三座大殿和东、西配殿。
另外北京有多座法华寺,除此处之外,在东四报房胡同、魏公村以及香山附近都有法华寺。
这法华寺还和中国近代史有关系。传说1898年戊戌变法时,袁世凯在寺内居住,谭嗣同曾深夜密访。但也有说袁世凯住的是魏公村或报房胡同的法华寺。
这事儿现在谁也说不清楚,我们也没有办法弄明白。马未都的一句话说的好,历史没有*,只残存一个道理。
在首都博物馆的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中有一对瓷器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对清乾隆年间青花法华寺铭花卉纹觚(音姑)。
明清时流行的佛前供器一般为五件,包括一对花觚、一对烛台及一件香炉,合称五供。觚腹部书写法华寺三字,推测这对花觚是法华寺的供器。到底是哪个法华寺的谁也说不清。
俗话说:有寺必有钟,无钟即无寺。钟声是一座寺庙的灵魂,是一道可以听的风景。
在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有一口法华寺大钟,此钟铸于明天顺五年(1461年),钟高约两米,青铜质地,通体呈青绿色,钟身雕刻精致。
钟顶的蒲牢钮呈相向仰首状。钟身细长秀美,花纹、字迹并存,区域分割明确,铸有心经和很多捐资者姓名。还是那句话,到底是哪个法华寺的谁也说不清。
法华寺街小学在葱店西街上,离法华寺很近。以前这里是一片义园,后来就成了乱坟岗子,1954年建成小学(当地人管这儿叫一小)。那时学校是两套院子带一个操场,冬天取暖靠煤球炉子,上音乐课都要把风琴现搬到教室。因为以前是坟地,所以后来学校只要动土施工,挖出个骷髅头、臂骨腿骨什么的同学们都见怪不怪了。
现在从法华寺奔东,经过南岗子到达文章胡同,在文章胡同47号院门的东侧还残存一块石碑,石碑是被砌到墙里才被保留。
石碑上刻有浙绍新义园的字样。义园就是义冢地,丛葬之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公益性免费墓地。
小时候我们这片儿流传这一句话:一小是坟头,二小是破庙,三小是个好学校。其实这三小根本就不存在,也有人说指的是不远处的营房小学。
据说法华寺内的佛像没毁,一直停放在昌平的一个生产队的院子里,后来当地恢复庙宇给用上了。
寺内大雄宝殿的主佛释迦牟尼,为整棵金丝楠贴金销所做,乾隆年间由当时法源寺高德开光重立。
法华寺原有三大殿——弥勒店、大雄宝殿、观音菩萨殿,东西又有配殿。大雄宝殿为恒三世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南无药师佛。
昔日此地为城市贫民聚居之地,每日拂晓前后小贩荟聚,卖旧货废品,俗称鬼市。
*年间法华寺庙宇广阔,院落宽敞,每年均在庙里开设粥厂赈济赤贫,粥厂为官办,但大部分资金来自社会捐助,开办数年,解放前夕停止。
20世纪30年代,民间慈善机构在法华寺第二粥场放粥时的情景。
法华寺粥厂舍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起至转年的正月十五,正月初一至初三发双份。
当时民间有顺口溜火车一拉笛,粥厂就开门,老头给一点,老太太给半盆,擦脂抹粉的小媳妇给满盆。
破四旧前后很多石碑、瓷器、佛像就地掩埋,后来这里就陆续搬来住户。
zui早入住这里的是三户人家——常家、郭家、白家。常家是旗人,做手工烟斗;郭家也是旗人,做雨伞(老纸桐油);白家是*。
说书的嘴,唱戏的腿。一转眼到了新的世纪。
2008年12月24日,傍晚6点半左右,法华寺大门西邻房间着火,过火面积10平米,无人伤亡,起火房间为洗衣店。
2013年这里还发生过一起文物被盗案件,被盗的一座碑座,碑座的正面雕刻二龙戏珠。据专家介绍,丢失碑座为大理石,重量接近1吨,估计碑座的历史有200年左右。
我的好朋友黄卯锡曾对我说他家以前就在法华寺内,要和我好好唠唠法华寺的事,卯锡比我小九岁。忘了说了,他现在是位青年艺术家。
见到卯锡后,他先送我了一幅法华寺云片的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