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戈贝尔名言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22:3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22:45
张说《论语》·连载267
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注释——明:见事英明。浸润之谮(zèn):是像水一样慢慢浸透的谗言中伤。浸润,浸透,水一点点渗透进去。谮,谗言,说人的坏话。肤受之愬:像皮肤上感觉到疼痛一样的切身诽谤。愬,同“诉”,诽谤。)
(白话)子张问怎样才是“见事英明”。孔子说:“日积月累地在侵蚀你的那些谗言,就像空气中的微尘那样天天包围着你,但这些谗言却在你这里行不通,这样可以算见事英明。天天都在你耳边聒噪的谗言和诬告在你这里行不通,说明你能看得很远很透。”
(张说)这里的“明”,是指心里很清楚,见识明白,不糊涂。子张问,怎样才算明。孔子拿“谗言”说事。谗言的确是评判一个人见识是否英明的重要考题。俗话说:谁人背后无人说,谁在背后不说人。背后说的坏话——就是谗言!换句话说,生活中谗言是铺天盖地的。比如两个人说话,如果说到不在场的第三个人,那么90%就是谗言了。许多都是没有恶意的谗言。为什么人们喜欢说谗言?这是人的本性决定的,人的本性之一,是固守自己的价值观,并自觉地加以宣扬。别人的言行只要有悖于他的价值观,就是谗言的潜在来源。当你与他人谈到甲时,你最先想起的就是甲有悖于你的价值观的言行,于是“谗言”就会自动流出来。
如果你听的谗言多了,你会逐渐受影响,这也是人之常情。纳粹分子戈贝尔说过一句名言:谎话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他就很清楚谗言的力量。这个力量来自哪里?来自不断重复。谎话重复一千遍,听者的脑子慢慢受影响。据说你一直说一个谎话,本来自己知道是假的,可是久而久之,你自己也信以为真。这就是孔子说的“浸润之谮,肤受之愬”(像空气中的水分和灰尘那样天天在影响你的谎言)的威力。
戈贝尔看懂的道理,孔子在2千多年前就已经明白。孔子就拿这个“谎话千遍假成真”的常识,来检验一个人是否“明”。如果说了千遍的假话在你那里行不通,就是英明。否则就是看不透*的庸众。孔子又补充一句:所谓明,是指看得远。就是说,一个人之所以能见事英明,不受谗言影响,是因为他对事物看得非常准。他能透过眼前的纷纭杂沓,看到内在机理的运行方向,谗言只能是遮眼云翳,只需眨眨眼,谗言就消失了。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白话)子贡问孔子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有充足的粮食,有充足的军备,百姓相信*。”子贡说:“足食,足兵,民信是三件事,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先去哪个?”孔子说:“去掉足兵。”子贡说:“不得已必须再去掉一项,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个?”孔子说:“去掉足食。自古人都会死,而人民没有信任,群体是无法存在的。”
(张说)本节很好地表述了孔子的*理念。我们不能机械地去理解字面意义,说什么孔子也真是的,快饿死了,还讲什么诚信?如此取舍,主要是说明施政重心在哪里:第一立信,其次足食,再其次足兵。千万不要理解为“左边是一碗饭,右边是诚信,二选一,要诚信,就饿死,放弃诚信才能活”的机械对立。
孔子的治国战略是三条:搞好经济,强化国防,人民信赖。一是物质,二是人心。这没什么稀奇,有头脑的当权者都会抓这三点。子贡问得很刁,要孔子在这三个必要因素中作出取舍,孔子先去兵,再去食,就是说,在孔子眼里,治国者诚信第一!
这才是本节的重点。
许多人不理解这点:生存与诚信二选一,只要是生物,一律选择生存,哪有选择诚信而宁可死掉的。“死去原知万事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自然也无所谓诚信了。不错,这是生物的求生原则。
但人与一般生物不同,因为在所有生物中,只有人才有社会性。社会,是生物性的个体通过各种各样关系联合起来的一个集合。社会性,是这种集合不可缺少的要素,这个要素简单地说,就是让利!一个个体不肯让利的集合,是不可存在的。诚信,就是让利的支票!我们在生活中,都不愿意与经常不守约的人约定什么,因为约定不起作用。久而久之,跟不守约者打交道的人就越来越少,其社交职能就大打折扣。就像美国总统特朗普,毁约已成常事,成了臭名昭著的不守信*家。其他国家必然对与他订约没兴趣,因为订了也是白订。中美贸易战的是是非非暂且不论,但特朗普今天订约,明天撕毁,明天订约,后天撕毁,令世人目瞪口呆。这样的人领导的国家,明显犯了孔子的“无信不立”之大忌。孔子的话是不是对,那就让特朗普治下的美国的结局来验证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