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22:33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23:47
昆曲的唱词称为“词句体”,是对宋词长短句的沿袭,无论从形式到实质,都完全可以与“唐诗宋词元曲”媲美。
比如,《浣纱记》里,西施和范蠡的这一段对唱。平平仄仄的韵律,每一句末尾的押韵,都让这唱词读来朗朗上口,很有几分唐诗宋词的味道。
比较不错的几本昆曲古籍资料参考:
《四声猿.明徐渭撰.袁宏道评点.明万历四十二年钟人杰刻本》
《四声猿.4卷.明.徐渭撰.澄道人评.明末书坊大城斋刊本》
《重校古八义记.上下卷.四十二出.明.徐元撰.广庆堂藏板.明万历时期陈邦泰校刊本》
《一笠庵四种曲.四种.八卷.清.李玉撰.宝研斋藏板.清乾隆五十九年刊本》
《新刻出像音注商辂三元记.二卷.三十八折.明末金陵书坊富春堂刊本》
《青石山.10册.阙名撰.清光绪3年钞本.1877年》
《环翠堂新编出像狮吼记.上下卷.明汪廷讷撰.高士里藏板.明万历环翠堂刻本》
《红拂记.四卷.明.张凤翼撰.汤显祖评.明末吴兴凌玄洲校刻朱墨套印本》
《长命缕.二卷.明.梅鼎祚编.明崇祯时期刊本》
这类不错的古代昆曲古籍资料一般不常见,像 古籍阁 收藏的历代各种昆曲古籍都是非常珍版的,应该说目前最全面的昆曲资料集
昆曲,是世俗艺术中吸纳上层文化最多的一个门类,昆曲的唱词大都是由明清时期的上层文人创作完成的。
有史料显示,明代进士及第而做官的剧作家多达28人。
科举成绩虽然并不能完全和文化水准等同,但这一现象从总体上还是反映了当时的中上层知识分子和昆曲创作活动的密切关系。
这些“进士”剧作家中,最著名的当属汤显祖和沈璟。
沈璟小汤显祖3岁,考中进士的时间却比他早9年。
才华横溢的汤显祖因为不肯敷衍当时的权臣张居正而屡考不过,直到张居正去世的第二年才中了进士。
尽管人生的开局略微不同,汤沈二人最后却殊途同归。
他们都是大约在宦海沉浮了15年左右后,选择辞官回乡,醉心于昆曲创作。
汤显祖作为剧作家的成就,无需多言。一部《牡丹亭》,就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巅峰之作,没有之一。
沈璟精研音律,他对昆曲的贡献,主要集中在曲词的格律、常唱法上。
以汤显祖为代表的这批文人剧作家,不仅创作剧本,而且长年与艺人们在一起,排戏演戏,于是,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全部都沉淀在了昆曲里。
比如:昆曲唱词的典雅生动、意韵悠长;昆曲的编剧技法高超,能够将主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铺陈开来;昆曲的唱腔婉转清丽,一唱三叹;昆曲的表演分工细密,舞姿抒情写意……
文人参与昆曲创作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他们有能力从实践活动中提炼总结出经验,然后升华到理论高度,并记载呈现出来。
比如,汤显祖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吕天成的《曲品》、王翼德的《曲律》,李渔的《闲情偶寄》,等等。
这一系列的理论成果,今天经由戏剧专家们梳理,转化成了中国传统戏剧学,指导着当代各个剧种的创作和发展。
所以,昆曲是百戏之母,这一点毋庸置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1:05
昆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有独特的表演程式,发源于昆山,唱腔细腻婉约,又称"水磨调".兴盛于明后期和清前期.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2:40
昆曲(原应为“昆”),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