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东出发的北伐战争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八上历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2-29 11:2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6 08:24
历史不能假设。如果作为一种无聊的闲谈,那么我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于当前大陆对自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历史,用较多的意识形态进行总结判断,似乎没有就事论事。所以,大陆教科书更多的是对历史结果的评价,而不是对历史的客观描述。
1.我不认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期间有多么独一无二的地位。辛亥革命并不能从根本上推翻清政府,其最后的命运将有极大的可能是失败的。所以袁世凯反戈逼宫清政府,是有其历史贡献的。所以孙中山才顺水推舟的把权力让给袁世凯,而不是单纯的高尚情操。
2.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权力争夺状态。在这种争夺权力的过程中,孙中山没有军队支持,只能依靠拉拢军阀来实现个人理想。这无异于与虎谋皮,因为军阀也有其自身的利益和立场,他们不能坚决的支持孙中山,必要时还会反戈一击。
3.除了苏联和日本,并没有几个西方列强帮助孙中山。其中苏联的帮助是最大的。这固然有苏联试图控制中国的意图,但是也和孙中山的亲苏立场是密切相关的。
4.苏联帮助孙中山,提供军火,提供军事教育。但同时要求孙中山要容许共产主义在国民党内发展。这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这其中既有孙中山的部分社会主义立场,也有苏联的附加条件影响,两者综合起来,才造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5.蒋介石和汪精卫,并不是一开始就反共的。真正坚决反共的,是胡汉民一派。最初的蒋介石和汪精卫是略有左倾的。蒋介石甚至还把儿子送到苏联进行培养。汪精卫也经常去苏联进行外事活动。
6.我党的激进政策措施,极大损害了中国精英阶层的利益。激怒了精英阶层。并以此引发国共内部危机,形成左右两派的矛盾激化。
我认为第一国共合作的失败,并不是哪一方错误或者反革命的因素。而是在于当时国内的贫富矛盾,精英草根矛盾。其导火索是平均地权问题。孙中山最初主张平均地权,但是这种政策势必遭到大地主和精英们的反对。因此,平均地权成为了一纸空文。后来宋教仁联合各个政治派别,改组国民党,为了求同存异,在征得孙中山同意后,就取消了平均地权主张。
而我党恰恰是平均地权的极力主张者。在孙中山在世的时候,由于苏联支持孙中山,平均地权的分歧矛盾被孙中山依靠个人威望压制了,既不说行,也不说不行(孙中山也很无奈)。在孙中山逝世后,这种分歧矛盾逐渐被暴露和激化。我党开始推行自己的主张和政策,从而破坏了最初的国民党改组默契和国共默契。迅速形成了国民党内部分裂和国共分裂。
国共决裂,很难说是谁对谁错。请问,对于当今的黑砖窑,对于当今的宝马撞人,对于农民工的苦难,对于失业人口的艰难,对于当今富人的飞扬跋扈,对于当今穷人的困苦。请问,有几个人不是痛恨呢?我党就是对于当时存在的类似情况,采取了暴力和强制改变的政策措施。
顺便提一下,孙中山实行的也是一党专政。因此国共是合作状态,而不是竞争状态,这和西方民主的多党公平竞选是不一样的。因此我党并没有有效的和平途径来伸张自己的主张(如果采用竞选手段,我党倒真是未必输给国民党,因为穷人太多了),必然采取其他手段来获得政治认可,这就是武力。
国共决裂是迟早的事情,国共矛盾的根源在于社会矛盾。孙中山或许可以用太极拳来调和党派矛盾,但这毕竟是治标不治本。党派矛盾是根据社会矛盾来体现的。对此,孙中山是无能为力的。孙中山可以延续国共合作的蜜月期,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共决裂的趋势。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6 08:28
A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6 08:23
楼主你好
答案是A、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解析:北洋军阀在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并没有失势,比如张作霖,他的大本营在东北,北伐战争从来没有打到那边,张作霖之子张学良麾下的东北军直到东北易帜的时候都还一直存在。但是孙传芳等军阀确实受到重大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但北洋军阀是一个派系,张作霖孙传芳均属北洋中的一部分,所以只能说动摇了而不是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选项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实现,很显然是错误的。